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从撤离延安到东渡
黄河前往西柏坡,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转战陕北,共三百七十一
天,行程一千多公里,居住过十二个县境内的三十八个村庄,并
从这里领导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这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
的经历。
他们在三月二十一日离开杨家沟,经过两天行军,于二十三
日中午到达黄河西岸的吴堡县川口渡口。当地政府早已在这里准
备好了十几条渡船。毛泽东登上第一条船。木船缓缓地离开岸边
。毛泽东站在船尾,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经过半小时左右的
紧张搏斗,渡船绕过许多顺流而下的冰块,冲出激流,渡过了滔
滔黄河。船一靠东岸,他们便踏上晋绥解放区的山西临县境内。
毛泽东上了岸,回头再看着黄河,深情地说:“黄河真是一大天
险啊!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日本军
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
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
河为人民造福。”[1]显然,他的心已在越来越多地思考着新中国
的未来了。在他们东渡黄河后不到一个月,四月二十一日,西北
野战军收复了延安。踏上黄河东岸后,毛泽东等就来到临县三交
镇的双塔村,同驻在这里的中央后方委员会会合。这时,中央后
委书记叶剑英已先赶赴在河北的中央工委,留在这里主持工作的
是后委副书记杨尚昆。毛泽东对杨尚昆说了对中国局势的判断:
“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六十个月者,五年也
。这六十个月又分成两个三十个月:前三十个月是我们‘上坡'
,‘到顶',也就是说战争打到了我们占优势;后三十个月叫做
‘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
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2]毛泽东等在双塔村住了两个晚上
,决定中央和军委的大部机关人员由杨尚昆率领前往西柏坡,毛
泽东等带领少数电台、机要、警卫人员乘吉普车东行。
三月二十六日,毛泽东等到达晋绥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兴县
蔡家崖,同贺龙、李井泉会面,听取他们的汇报。四月一日和二
日,毛泽东分别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和晋绥日报编辑人员会上作了
两次讲话。
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着重地强调全党必须紧紧地掌握党的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他要求
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善于从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个全
局的高度去把握各项具体的方针政策:“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
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
者,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
就会发生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
他针对当时农村中正在流行的那种错误思想,明确地指出:
我们赞助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为了便于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
最迅速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并非提倡绝对的平
均主义。他说:“现在农村中流行的一种破坏工商业、在分配土
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必须批判这
种思想。”
他再一次强调地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
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
错误,研究其发主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
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一点,应当引为全体同志
的教训。”对党和群众的关系,他反对笼统地提出“群众要怎么
办就怎么办”的口号,认为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
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予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
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予以改正。”[3]
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他讲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办
好党报的问题,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
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
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
在于它能使党的主张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我们党所办
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
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
风格。”
在蔡家崖停留八天后,他们又上路了。毛泽东白天坐车,夜
间工作,找地方干部谈话,参加各类人员的座谈会,访问群众,
还在油灯下批阅各地发来的电报。四月十日,他为中央起草的电
报中指出:“中国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我党已经处在夺取全国
政权的直接的道路上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全党全军首先在一切政
治上的政策及策略方面、在军事上的战略及重大战役方面的完全
统一,经济上及政府行政上在几个大的区域内的统一。然后,按
照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地考虑在军队的编制和供应上,在战
役行动的互相配合上,以及在经济上、在政府行政上(那时须建
立中央政府)作重大的统一。总之,革命形势要求我党缩小(不
是废除)各地方各兵团的自治权,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
权力统一于中央,而在各地区和各部分则统一于受中央委托的领
导机关。”[4]他们经过岢岚、神池、雁门关、代县,在大风雪中
翻越五台山,在四月十三日到达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
大院。毛泽东住在聂荣臻原来住的两间房子里。
毛泽东在一九四七年初早曾提出访问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
中央和斯大林研究一些问题。这年七月一日,斯大林致电在陕北
担任医生兼联络员的奥尔洛夫:“鉴于即将举行的战役,鉴于毛
泽东若离开,会对战事发生不良影响,我们认为暂时推迟毛泽东
的出行为宜。”[5]在到达城南庄的前一天,也就是四月十二日,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阜平县西下村宿营时,毛泽东向周
、任又提出这个问题,周、任都表示同意,决定到城南庄后,周
、任先去西柏坡同刘、朱会合,毛泽东则暂留城南庄作去苏联的
准备。二十六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表示:决定提早动身赴苏联
。斯大林先在二十九日复电同意,到五月十日又致电毛泽东:考
虑到中国战局的发展和他途中的安全,再次建议他推迟来苏。这
样,毛泽东在城南庄共住了三十五天。
在这段时间内,从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七日,中共中央书记处
在城南庄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
时都出席了。这是自撤离延安后五位书记第一次在一起参加的正
式中央会议。时间相隔只有一年多一点,国内形势已经发生根本
性的变化。
根据形势变化的要求,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怎样促使中国革
命全面胜利的到来和怎样迎接这一胜利的到来。毛泽东在会上提
出三点战略性的意见:第一,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没有这一
条,不能胜利。第二,胜利使人欣喜,但目前民力负担很重。要
使后方的农业和工业长上一寸,才能适应战争需要。土改、整党
、人民代表会议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生产的发展,要使人民的负
担适当减轻。第三,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状态,适当缩小地方权利
。[6]他的这几点意见,后来被归纳成“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十六个字,成为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内的行动方针。
这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华北、中原分别成立统
一的领导和指挥机构;准备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著
名人士来解放区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就这个问题立刻同有
关人士交换意见。会议还研究并确定了粟裕率领的三个纵队暂不
渡江,先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的部署(这个问题,在后面还要
谈到)。
城南庄会议结束后没有几天,五月十八日,国民党飞机突然
来轰炸城南庄,击中了毛泽东的住房,但毛泽东却没有受伤。对
这段惊险的经历,聂荣臻回忆道:“那天早晨,收听完广播,我
正在吃早饭,听到有机群的轰鸣声。”“我急忙走到院里,敌机
的轰鸣声越来越大了。我循着声音望去,有一架敌机已经飞来了
,在城南庄上空盘旋侦察。接着,后面传来一阵轰鸣声,声音很
沉重,不多时,又飞来了两架敌机,这时已经看清是B25轰炸
机。于是我快步向毛泽东同志的房间走去。”
“由于毛泽东同志通宵都在工作,我走到他屋内的时候,他
身穿蓝条毛巾睡衣,正躺在床上休息。我以很轻而又急切的声音
说:主席,敌人飞机来轰炸,请你快到防空洞去。毛泽东坐起来
,若无其事,非常镇静,很风趣地对我说:不要紧,没什么了不
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我想,不能再延迟了,就当机立断,让警卫人员去取担架
。取来担架以后,我向赵尔陆同志递了个眼色,便把毛泽东同志
扶上了担架。我们两人抬起担架就走,在场的秘书和警卫人员,
七手八脚地接过了担架,一溜小跑奔向房后的防空洞。”“我和
毛泽东同志刚走进防空洞,敌人的飞机就投下了炸弹,只听轰轰
几声巨响,我们驻地的小院附近升起了一团团浓烟。”[7]
这次敌机一共投了五枚炸弹,其中一枚正落在毛泽东所住的
小院子里爆炸了。毛泽东住的那两间小房子,门窗的玻璃都被震
碎,一些鸡蛋也被弹片砸烂了。看到这些,聂荣臻真觉得“后怕
”:“如果不是当机立断,事情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显然,国民党方面已经获得毛泽东住处的情报。当天晚上,
毛泽东就转移到离城南庄二十多里的一个很隐蔽的小村子:花山
村。他在花山村住了九天。五月二十七日,到达中共中央机关所
在的西柏坡。
到达西柏坡后,毛泽东逐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指挥作
战上来。
在这以前,也就是一九四七年冬到一九四八年春,中国人民
解放军一面进行新式整军运动,一面展开攻势作战。一九四七年
十二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冬季攻势,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中
旬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十五万多人,把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压
缩在锦州、沈阳、长春这三个互不相连、仅占东北总面积百分之
三的狭小地区内。毛泽东对这次攻势作了很高的评价。他以中国
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名义指出:“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
,冒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歼灭大部敌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国。
”西北野战军在取得被毛泽东称为“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
响中原形势”的宜川大捷后,又攻占宝鸡,光复延安。华东野战
军的山东兵团,中原地区的陈士榘、唐亮、陈赓、谢富治所部,
华北的徐向前兵团和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兵团,也在一九四
八年的三、四月间分别进行了周村战役、潍县战役、洛阳战役、
临汾战役、察南绥东战役等,各自歼灭了为数不少的国民党军队
。
毛泽东到达西柏坡前后相继开始的一九四八年夏季攻势作战
,就是在上述胜利的基础上,在全国五个作战方向上先后展开的
。这就是:中原战场上的豫东战役和襄阳、樊城战役,华东战场
上的津浦路中段战役,华北战场上的晋中战役和冀热察边战役。
其中,豫东战役对推进南线战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个战役的形成,在决策上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过程。
早在毛泽东部署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
,他就同时考虑到以当时已进入鲁南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第
四两个纵队(纵队司令员分别为叶飞、陶勇,因此也叫叶纵、陶
纵)渡过长江、直出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地,以便把战线进一步
推向国民党军战略后方的构想。他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的
一份电报中说到,在刘邓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南渡黄河挺
进豫陕边的同时,由陈毅、粟裕、潭震林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留置
山东(包括鲁西南)“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另以第一、第
四两个纵队经过整补和政治动员后,第一步“出至皖西,建立临
时根据地”;第二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
;第三步跃进至“闽浙赣目的地”。为了加强这支部队出击后的
领导,毛泽东还提出以邓子恢、张鼎丞、曾山组成东南分局的建
议,要华东局考虑。[8]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是毛泽东
独具匠心地布下的棋局。它从根本上扭转战局,使人民解放军由
防御转为进攻。但是,全局中最关键的一着棋——向大别山地区
挺进的刘邓大军,虽有陈谢集团进入豫西从右侧辅弼,力量仍嫌
不足,在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还有被迫撤回的可能。经过再
三考虑,毛泽东在八月七日和八日两次致电陈毅、粟裕并告刘邓
,修改了原来考虑的华野主力全部在山东内线作战而以第一、第
四纵队分步骤挺进闽浙赣边的构想,决定由陈毅、粟裕立即赴鲁
西南,统一指挥包括第一、第四纵队在内的华野六个纵队,组成
华野西线(也叫外线)兵团,进行直接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的作战任务。毛泽东估计,在刘邓大军向南跃进时,国民党军必
然会以重兵追堵。在这种情况下,陈粟西线兵团立即尾随敌军南
下,就可以从“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有效地掩护刘邓大军的挺
进并在大别山地区立足生根。
毛泽东对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所下的决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他执著地认为,只有适时地和有步骤地把战线向蒋介石统治区
推移,使人民解放军所需的大部人力、物力取之于对方,才能使
新解放区逐步扩展,使老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经过跃进和巩
固的几次反复,最终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他在根据战局
的发展适当调整陈粟大军的作战部署后,还多次致电刘邓、陈粟
,要他们继续准备以一部分主力在第二年的适当时机渡江南进,
吸引部分国民党军从中原地区转援江南,以利于中原解放区的巩
固。
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会议结束后大约一个星期,从中原前线
赶赴陕北中央的陈毅,同毛泽东在杨家沟见面了。这是他们随着
抗战胜利而在延安分手后的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在同陈毅谈到一
九四七年七月以后的全军作战行动时,强调它的性质已不再属于
“自卫防御”,而是一种“革命的进攻”,是把战争的主要战场
推向蒋管区、以求解放全中国的作战行动,所以叫“战略进攻”
。毛泽东说:蒋介石已处于防御地位。黄鹤一去不复返,他要回
到战争初期那种形势是不可能的了,今后是我们如何转入江南、
四川、两广的问题。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八日起,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
讨论并通过了由他起草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的决议。从十九日下午开始,会议连续三天听取了陈毅关于日
本投降以来华东地区和华东野战军的各方面情况、中原战场当前
形势的汇报。
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中原,对蒋介石的长江防线和沿
江重镇南京、武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蒋介石无论如何都想把他
们从自己的卧榻之旁赶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初,国民党政府国
防部长白崇禧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在九江设立国防部前进指挥所
,调集三十三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军展开大规模“
围剿”。大别山地区的反“围剿”斗争,坚持了一个多月,虽然
取得重大胜利,但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共两军在整个中原
地区,基本上处于胶着相持的状态。
怎样打破这种僵持局面?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最初商定的
南线三军在三个月内的作战方针,是以刘邓军主力位于大别山内
线,“分遣坚持,多休息,多打小仗”,待正由晋冀鲁豫南下的
三万新兵到达以充实部队后,再打中等规模之仗;以粟裕所部并
指挥陈谢军在二、三、四三个月内,在中原地区寻求打几个中等
规模的歼灭战,以配合刘邓军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他们还设想
以山东兵团的许世友、谭震林率两个纵队南下苏北、苏中,会合
原在这两个地区活动的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形成一个重要战
场,威胁京沪”,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一部力量向东。“三
个月后,南北配合行动,可能进入打大歼灭战之阶段。”一月二
十六日,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把这个战略构想传达给刘邓、粟裕
和陈谢等。二十七日,又以毛泽东、陈毅两人的名义,就山东兵
团的使用问题提出两个方案,要求华东局研究提出意见。
打破大别山乃至整个中原的僵持局面,是关系全局的一篇大
文章。对这样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发出电报后,仍在反复思索
,并同周恩来、陈毅继续商议。毛泽东所担心的是,这样的布局
能不能有把握打破中原的僵持局面?是不是还有其他更积极、更
大胆、更能震动敌人的方案呢?毛泽东又想到了由粟裕率领华东
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这一着棋。本来,他是准备在一九四八
年秋季中原战局基本上得到改善后再走这一步棋的,现在考虑要
提前实行。周恩来、陈毅也同意这个设想。
设想虽然提出了,但对采取这样重大的行动,毛泽东下决心
是十分慎重的。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前一个电报发出后的第二
天,毛泽东向粟裕发出第二份电报。这是一份限少数领导人“作
极机密讨论不让他人知道”的绝密电报。电报中说:关于由你率
叶、王、陶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研
究有三个方案,即:一,休整半月后立即渡江;二,二、三、四
三个月在中原地区歼灭一部分敌军,然后休整一个月再渡江;三
,按原议先在中原作战,于一九四八年秋季再行渡江。在电报中
,毛泽东分析了三个方案各自的利弊后指出:“你率三纵渡江以
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
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
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作战时间,以跃进方
式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
胜防,疲于奔命。”毛泽东希望粟裕“熟筹见复”。[9]
毛泽东还同陈毅研究了准备成立东南分局,由粟裕任书记,
叶飞、金明任副书记;准备组成东南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兼政
委,粟裕任副司令,邓子恢任副政委。
给粟裕电报发出后第三天,一月三十一日,粟裕发来他同参
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研究后的回电,就一、四、六纵队
的渡江时间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三个纵队先北开陇海铁路附近
休整一个半月,三月下旬即可出动;二是三个纵队仍先参加中原
作战,三月中旬开始休整,五月中旬出动南下。“以上两案,以
第一案为最好。”回电中,粟裕还就渡江路线、渡江后留在中原
各部队的作战方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复电粟裕,表示完全同意他提出的第一方
案,在三月下旬出动。“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
京江阴之间。”[10]
一个重大的行动计划决定下来了。
但是,一九四八年春季,中原战局出现了重要变化。第一,
由于刘邓军实行了集结和分遣相结合的灵活战略,加上华东野战
军外线兵团和陈谢部的积极作战,不但基本上粉碎了白崇禧对大
别山区的围攻,而且开辟了桐柏、江汉和沙河淮河之间的三个新
解放区,拦腰切断了中原地区两条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和平
汉铁路,攻克中原重镇洛阳,中原战局已逐步走向稳定。
第二,中原三军成功地保持了从豫北经过鲁西南、豫皖苏区
通往大别山区和由晋南进入豫西、陕南这两条重要通道,使晋冀
鲁豫解放区一部分军需物资和三万新兵得以补充在千里跃进大别
山过程中损耗较大的刘邓军,使他们的战斗力逐步恢复,也保障
了中原各军在此后的作战中能得到后方的支援。
第三,中原新解放区经过半年经营,特别是纠正了执行党的
土地政策、城市政策、工商业政策中某些“左”的偏向后,各项
工作逐步走上轨道,拥有三千万人口的中原新区开始得到巩固。
第四,解放军一部分主力进入中原并吸引国民党军部分主力
回援后,坚持在内线的解放军乘机相继发动攻势,取得重大战果
,尤其是西北野战军在宜川战役中一举歼灭胡宗南集团两个整编
师近三万人,迫使胡宗南从中原战区抽调一个兵团回援西安;同
时,由于苏北兵团的积极作战,也吸引了部分国民党军队从大别
山东麓调往苏中地区,从而相应地减弱了他们在中原战区的兵力
。
总之,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逐步具备
打大歼灭战的有利条件。中原战局的这些变化,引起执行跃进闽
浙赣边计划的主要负责人粟裕的反复思考。
四十一岁的粟裕,在当时各战略区领导人中,是一位身经百
战、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年轻将领。他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方案
,率一、四、六纵队从平汉铁路东侧的临颍地区北上,到达濮阳
地区,准备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后执行渡江南下的任务。同时,派
出先遣小分队到预定渡江的地段先期侦察,并密切注视着不断变
化中的中原战局。以往的作战经历使他熟知苏浙皖赣地区的地形
条件,这种河流文错、稻田密布的水网地区对装备较重的第一、
四、六纵队的机动作战很不利。同时,也考虑到大兵团远离后方
作战,不仅在群众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而且在补给
和伤病员安插上也有许多困难。他回忆起一九三四年红军抗日先
遣队在皖浙赣边地区的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地作为
依托。他还具体地分析了中原战区国民党军各部队的具体情况,
认为他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回
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的主力第五军、第十八
军和桂系主力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这样,中原战局会在比
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呈现僵持局面,而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
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数学的竞赛。粟裕算了一笔细帐,
认为解放军三个纵队进入江南后,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条件下
作战,减员必大又无法得到补充;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
样的代价可以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这对打开中原战局将更为有
利。[11]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比较和思考,粟裕逐渐形成一个主力暂
不渡江南进而留在中原作战的构想。尽管构想有充足的根据,但
他深知对一个已经确定并正在付诸实施的战略决策,是不宜轻易
提出不同建议的,尤其是在当时正十分强调组织纪律性的情况下
。因此在濮阳休整期间,他先向刚从中央回来的陈毅作了汇报。
征得陈毅同意后,他又在四月十六日致电刘邓,报告了自己的构
想。两天后,四月十八日,他才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
局,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粟裕的这份电报长达三千字。在电报中,粟裕首先充分肯定
去年七、八两月先后转入外线以来取得的极大胜利,接着,详细
地分析了华野三个纵队执行渡江南下方案后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
和当前中原战局发生的有利变化,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南下,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求得在
最近有效地打几个大歼灭仗。他认为,组成“三线武装(野战军
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
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粟裕是谨慎的
,深知自己这个建议的分量。因此,在电报结束时写道:“以上
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
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
刚到城南庄只有一个星期的毛泽东,看到了粟裕的电报,也
看到了刘邓在同一天发来的电报。刘邓的电报表示,在粟部自身
准备尚不充分和渡江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自以“迟出几个月为
好”。这样,粟部可以“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
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看到这两份电报后,毛泽东立刻决定要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
向中央具体汇报他们的意见,以便中央对行动方针作出最后决策
,并把这个问题列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重要议程。要求刘少
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先作研究。
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起,毛泽东在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央书
记处扩大会议。会议中,听取了粟裕的汇报。与会同志一致同意
粟裕的建议。根据城南庄决策,陈毅赴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任华
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和代政治委员。五月五日,毛泽东为中央军
委起草电报,指出:“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之敌容
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
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
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
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印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
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
徐汴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
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12]
这是对重大战略决策所作的关键性的变动。它对此后南线作
战的整个进程,包括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第一线高级指挥员的粟裕,在经过
深思熟虑后,敢于实事求是地大胆地对中央重大战略行动部署提
出不同意见,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能实事求
是地重视并采纳部属的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重大
战略部署,也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勇气。对需要高度集中的军事
指挥来说,这可以说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典范。
城南庄决策,为中原会战擂响了战鼓!
五月三十日,粟裕率领一、四、六纵及两广纵队(相等于一
个师)、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同中原野战军(由晋冀鲁豫野战
军改称)第十一纵队会合。六月三日,第三、第八纵队在陈士榘
、唐亮指挥下从漯河地区东越黄泛区,前来会合。六月十八日至
二十二日,华东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一举攻克中原名城、河南
省会开封,歼灭守军约四万人。接着,又在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
六日乘胜发起睢杞战役,在中原野战军主力策应下,歼灭国民党
军队的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五万四千多人,活捉兵
团司令区寿年。开封、睢杞这两个战役,通常合称豫东战役,共
歼灭国民党军九万多人,是继东北冬季攻势以后歼灭国民党军队
最多的一次战役。
豫东战役的重要意义,不但在于歼灭了中原国民党军队的大
量有生力量,打破了中原战场上的僵持局面,而且证明人民解放
军依托老解放区和中原新解放区的支援,已经有可能在这个地区
大规模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彻底解决中原问题。七月十
一日,毛泽东要周恩来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起草贺电,指出:
这个战役的胜利“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
同时,也正使我军更有利地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度
”。七月十三日,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明确地告诉中
原局和粟陈唐:“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
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并且斩钉截
铁地写道:“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13]
在豫东战役前后,其他几个重要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
通盘筹划下展开的强大攻势作战,也相继取得重大胜利。
在华东战场,为了配合豫东作战,许世友、谭震林指挥山东
兵团在济南和徐州之间进行了历时五十天的津浦铁路中段战役,
全歼整编第十二军等部六万多人,完全孤立了由国民党军第二绥
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据守的山东省会济南。韦国清、陈丕显、吉洛
(姬鹏飞)指挥苏北兵团在苏北北部发动攻势,歼灭国民党军队
一万多人,完全打通了苏北同山东的联系。
在晋中战场,徐向前指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发起了历时四十
天的晋中战役,歼灭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约十万人,完
全孤立了山西省会太原城。
在中原战场,中原野战军在七月二日至十六日发起襄樊战役
,攻克襄阳、樊城,歼灭国民党军二万人,活捉第十五绥靖区司
令官康泽。
在华北北部战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在杨得志、罗瑞卿、杨
成武指挥下,先后在保定以北和冀东地区发动攻势,共歼灭国民
党军三万四千人,使河北省会保定陷于孤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夏季作战的巨大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全国的战局。这五个作战方向上取得的重大胜利,被合称为“五
路大捷”。新华社在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发表的《祝五路大
捷》的社论指出:“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的时候,敌人在黄河以
北,除了平绥、平锦两条铁路及在这两条路上的城镇外,只有沈
阳、长春、承德、保定、太原、安阳、新乡、焦作等稀稀落落的
几个据点了。”在黄河以南,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超过了战前规
模,其余各解放区都在发展或恢复之中。中原战场上的形势,早
已不利于蒋介石。“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夺取了敌人成千门的大
炮之后,就建立了具有强大威力的人民的炮兵,从此,人民解放
军不独在运动的野战中是无敌的,就是在阵地战中也是无敌的了
。一年来我们攻克了石家庄、运城、临汾、宝鸡、潍县、兖州、
洛阳、开封、襄阳、辽阳、鞍山、四平街等坚固的设防地带与设
防城市,这就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术,特别是攻坚战术,有了
长足的进步。从此,已经没有什么国民党的设防城市打不开的了
。”[14]
注:
[1] 阎长林:《警卫毛泽东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
2年3月版,第229页。
[2] 杨尚昆:《对毛泽东的几点回忆》,《中共党史风云录
》,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页。
[3]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标准本,解放社1949年
6月版,第82、84、88、89、91页。
[4] 中共中央致华东局、转许谭谢、并告各中央局、分局、
前委电,1948年4月10日。
[5] 《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
[6] 中共中央会议记录,1948年5月3日。
[7] 《聂荣臻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
0月版,第677—679页。
[8] 毛泽东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华东
局电,1947年7月13日。
[9] 中央军委致粟裕电,1948年1月27日。
[10] 中央军委致粟裕,并告刘邓、饶漱石、邓子恢电,1
948年2月1日。
[11] 《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
月版,第537—541页。
[12] 中央军委致刘邓并华东局电,1948年5月5日。
[13] 中共中央致中原局,并告粟陈唐电,1948年7月
13日。
[14] 《祝五路大捷》,《时事学习材料》,苏南新华书店
1949年6月版,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