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泽东进行科学预测、预见的过程和程序
预见性认识最普遍的存在形式,是人们事先制订的行动计划决策。要使行动计划决策具有科学性,成为科学预见,就必须经过科学的预测、研究、论证过程和程序。这样的过程和程序,就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正确的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程序,系统的、周密的、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程序,也就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过程和程序。他曾以军事指挥员制订战略、战役或战斗计划为例,对这种过程和程序作了具体解说:“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80页)
“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就是一个整个的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程序。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这种过程和程序加以理论概括,哲学升华,使之有了普遍规律性:“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又从矛盾分析的角度对这种实是求是的调查研究过程和程序作了明晰、简洁的概括和解说:“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观察问题,就是面向实际,取得“丰富的感觉材料”,充分的客观事实依据,对问题即矛盾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弄清矛盾的性质,这就是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发现了问题,经过初步分析,就能提出问题。提出了问题,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要解决问题,就得在充分占有的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深入地分析问题。整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这十六个字的连贯深化思考过程,就是运用科学抽象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的过程。有了这样分析问题的基础,就能解决问题,根据已掌握的事物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制订正确的方案,改造事物。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关于中日战争的科学预测、预见名著。其中对中日战争进行科学预测、预见的思维方法以及过程和程序,都堪称范例。
首先是观察问题。通过对抗战十个月以来中日双方以及国际关系的总体方方面面情况的大略调查研究,发现了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如何正确地预测、预见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这一问题大多数中国人都还没有解决,以至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两种非科学的预见仍有市场。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势必会给抗日战争造成不利的影响。发现了问题,经过初步分析,便提出问题:“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
提出问题以后,开始分析问题。要正确预测、预见中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就必须分析、认识这场战争矛盾统一体的特殊性。特殊性决定战争的本质,既是正确认识战争的基础,又是用特定方法解决战争矛盾的根据。毛泽东着眼于中日战争的特点和发展,即着眼于这场战争的特殊本质和战争矛盾运动过程中的特殊规律,来分析这场战争矛盾统一体的特殊性。他依次分析这场战争总体上的特殊性、诸方面的特殊性、发展变化的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的特殊性。
通过总体上的分析,毛泽东概括出了中日战争的性质,特殊本质:“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紧接着,毛泽东从中日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民主、军心以及国际关系等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入手,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中日战争的特殊本质:日方强中方弱,日方退步中方进步,日方小中方大,日方寡助中方多助。“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到此,中日战争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基本上被揭示出来了。
毛泽东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分析中日战争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的辩证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中日双方实力对比、实力消长变化,从而认识中日战争的特殊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根据中日战争的特殊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根据中日战争的特殊变化规律和趋势作出了重要的预测、预见,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从战争初期日方的一长三短和中方的三长一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看,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极其悬殊,这种态势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双方在较量中,每一方都只限于在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取胜和失败,双方的战争矛盾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据此,预测、预见到了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残酷性,只能是持久战,而不可能是速决战。
随着战争的发展,“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日方会因优势因素逐渐丧失,劣势因素逐渐增大,而逐渐化强为弱,化优为劣。中方会因劣势因素逐渐减少,优势因素逐渐增多,而逐渐化弱为强,化劣为优。根据这一趋势,预测、预见到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事物发展的长过程存在着阶段性差别,这是规律。中日战争的持久发展过程亦然。毛泽东根据中日力量此消彼长和攻防态势交错转换的进程,预测、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由三个战略阶段组成,即日方的进攻——相持——退却和中方的相对应的防御——相持——反攻。
通过以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基础。于是根据抗日战争的规律,制订出了打赢这场战争的持久抗战战略总方针、战略战术,适应三个战略阶段的战略战术,以及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民众总动员等措施。
毛泽东曾断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109页)“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页)从认识未来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没有调查,没有预测,预见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预测、预见权。
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过程和程序,是运用毛泽东思想方法论体系认识事物的具体过程和程序,是实现主客观统一的科学的认识逻辑和程序。遵循这样的过程和程序,可以避免思维中的混乱,按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科学思考秩序,有效地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昨天和今天,又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明天。
毛泽东所说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并不是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就完结了,理性认识还要指导实践,回到实践中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活动,这才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某个具体发展过程的认识的全过程。这类具体认识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便构成人类认识从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的辩证运动总规律。预测、预见这种超前认识的过程和程序,只有同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相一致,超前认识成果才会达到合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