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原毛泽东的卫士伍银芩访谈录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吉林市临江的一幢普通楼房里,拜访了伍银芩老人。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回首在毛主席身边的岁月,老人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14岁当上小八路
   1924年农历十月初二,伍银芩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田家佐村一户贫苦家庭。从小他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常年在外,他是在大爷家长大的。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逼近中原,家乡百姓遭涂炭。1938年1月,八路军的队伍开进他们村子时,他和几个小伙伴一商量就参加了八路军。那时,伍银苓才只有14岁。由于战争非常残酷,每天都死人,每天都需要补充兵员,到了部队就得上战场打仗。当时伍银苓所在连有130多人,但却只有30多支枪,其余的战士全拿着大刀作战,伍银苓身上也背着大刀。又过了两年,伍银苓才有了一支缴获的“三八”式小短枪,但只有5发子弹。
第一次见主席
   1944年2月,伍银苓奉命到党校军事教导营受训,由于成绩突出还被评为学习模范和工作模范。一天,中央党校警卫队队长找到伍银芩说:“现在毛主席身边需要调一个警卫员,还要参加过战斗的,想来想去,调你去最合适,你同意吗?”“是!是!我—定完成任务!”此时的伍银苓人兴奋了,喜悦和幸福使他到现在都想不起当时是怎么走出办公室的。一路上,碰到认识的人,他都一个劲儿地点头或贴近人家的耳根说:“我要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了”那天夜里,伍银苓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伍银苓拿着介绍信兴冲冲地来到枣园,保卫科长又同他谈了话,并告诉他,毛主席住在王家坪,当晚要来枣园参加晚会,他同主席见面后就可以跟主席一起乘车到王家坪去了。
   枣园会场鸦雀无声,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伍银苓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忽然,场内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毛主席来了!伍银苓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使劲儿地鼓掌。毛主席不停地向大家招手致意,并让大家坐下。趁机,舒参谋将伍银苓拉到毛主席身边介绍:“他就是今天刚从党校调到咱们这里工作的警卫员。”伍银苓“腾”地站起来,向毛主席敬礼。毛主席紧紧地握住了伍银苓的手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哪?”“我是河北人。”伍银苓顿时感到—股幸福的暖流涌遍全身,激动地回答。“河北人在敌后斗争中很勇敢!”主席夸奖了一句,又接着嘱咐道:“你要保持前方的艰苦朴素作风,要抓紧提高文化水平啊!”
   晚会开始了,伍银苓的目光仍目不转睛地落在毛主席身上。“当时,毛主席穿着一套灰棉制服,头上戴着一顶褪色的土制呢八角帽,围着一条浅灰色带黑点的围巾,脚上穿着一双五眼棉布鞋……”现在伍银苓回忆起当年第—眼见到毛主席的心情时,依然像吃了蜂蜜一样甜滋滋的。
送岸英上“劳动大学”
   毛主席对子女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的教育上。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皆由于主席身体力行,严于家教。伍银苓感受最深的是,主席让他送长子毛岸英上“劳动大学”。那段经历,伍银苓至今难以忘怀。
   1946年2月,毛岸英在苏联读完大学后回到延安,那时他虽然只有20多岁,却长得高高大大。一天下午,岸英与主席在院子里散步。主席问岸英:“你在苏联经常读中国书吗?”“经常读。”岸英笑着回答。“读过什么小说?”主席又问。“读过《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还有鲁迅先生的作品……”主席沉思了一下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可是,中国的‘劳动大学’你还没上过,你应该去学习学习呀。等你在‘劳动大学’毕业后再上‘延大’学习,好吗?”“好!”岸英十分爽快地回答。
   —个月后,岸英要去“劳动大学”学习了,他一大早就跑到警卫班告诉大家这个消息。“到哪个‘劳动大学’呀?”伍银苓莫名其妙地问。岸英说:“我爸爸决定让我到一个劳动英雄那里去参加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才能回来.还要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看得出,岸英完全被那里的新生活吸引住了。忽然他转过身来问伍银苓:“农民睡觉时有褥子吗?”“没有。”大家几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岸英说:“这样的话,我的褥子不带了,在农民的家里显得太特殊,爸爸会不高兴的。”
   主席让伍银苓送岸英去“上学”,伍银苓就把主席长征时骑的那匹老黄马牵出来,让岸英骑上,把被子和粮食也驮上,但都被岸英拒绝了。这时的天气渐渐暖和了,伍银苓牵着马走得热极了,岸英背着行李就更热了。到了延河边,伍银苓让毛岸英骑上马把背的行李全驮上,但毛岸英执意不肯。他们俩只好手拉着手趟过延河。看得出,岸英很累,但情绪很饱满,仍不时地开个玩笑,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故事。从此。岸英“劳动大学的艰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主席又把岸英派往前线,没想到他再也没有回来。悲动欲绝的伍银苓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脑海里一直浮想着岸英的音容笑貌,以至终生难以忘怀。
主席让我到下面锻炼
   进京之后,伍银苓老人一直在中央警卫局工作,任交通科副科长,主管中央首长的汽车。
   8年过去了,主席把曾在他身边工作的警卫员召集到一起说:“你们在我的身边又呆了8年,应该离开北京出去锻炼锻炼,到下边的县里去工作,可以使你们更成熟。”从那以后,伍银苓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来到北国江城吉林市。
   此后,吉林市成了伍银苓老人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吉林市的建设与发展事业。(杨树林)
城市晚报 2003-12-25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