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坐上我的船

口述:市轮渡公司退休职工 刘宏启(72岁)
记者:金文兵 实习生 雷燕 江晓红
载于武汉晚报2003年9月19日B17版百姓讲述栏目

1957年夏秋之际,我被市轮渡公司抽去搞突击队,当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正当我准备回家看望怀孕的妻子时,领导找到我非常严肃地说:"你马上回家准备一下,你的工作已经调动,不过不要向家人讲."领导派我到轮渡十五号轮,作尾揽水手,说是要执行紧急任务.
九月四日下午三时,我站在趸船上,正眺望远方的风景.突然,一群人远远的从码头那边走过.他们中有些人带着口罩.走得稍近,我一眼就认出人群中的毛主席,便急忙回到船上.
我所在的后舱门是上船的必经之路,主席一上船就亲切地拉起我的手紧紧握住,我成为船上第一个同毛主席握手的人,毛主席说道:"同志,你好!"我激动得不知说什麽好,在那里愣了好半天.毛主席也很高兴地看着我的窘态,然后微笑着与其他人握手
毛主席喜欢游泳,在船上没呆多久,他就下水了.半个多小时后,当时的省市领导王任重,张廷发请主席起水,主席风趣地说:"你是'地主',我听你的."
起水后,主席对江水显得特别有兴趣,他站在甲板上长时间盯着江水.
当时轮渡15号论的后舱有上下两层,领导们事先特地为主席备有一把质地很好的藤椅.但主席一直没坐,站了一会儿,他让站在舱门边得我给他找一个木凳来.因为船上没有木凳,我就将船上的一个救生凳给随手拖过来了.
主席一点也没嫌这个凳子简陋,他坐在上面开始抽烟,并与我聊起天.主席指着坐着的救生凳问我:"这是做么事用的?"
"这是救生用的."我赶紧回答.
主席又问:"一次能救多少人,?能浮多长时间?"
"一次可救六人,能浮十二小时以上."
"你在这干了几年了?加入组织没有?"
"我还是团支部委员哩"听到这里主席爽朗地笑了起来.
第二天,主席又来了,行到船舱,主席看到三个司炉工局促的站在机房门口,便主动跨前一步,与他们握手.尽管主席事先就看见他们手上沾满了油污,仍然一点也不嫌脏.
当时我还蛮有好奇心的,见主席他们在船舱里开会讨论什麽问题,便凑了过去.这时,有个人就对着我喊:"主席讲话,你站开些."
主席一下子打断他:"莫要紧,工人同志可以听."然后让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杯茶.我的眼里一下子滚出大颗的泪珠,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在随后的几天里,主席几乎天天下水,总共游了四次.他的泳姿很多,仰泳,蛙泳,自由泳等.在主席起水后,他仍然喜欢坐在我给他准备的救生凳上.
送走主席的第二天,我回家了,才知道我的第一个孩子头一天刚刚出生.抱着这个小肉团,我的心情格外激动,给孩子取名"建成",纪念毛主席来看已建成的长江大桥,也记下我一生的怀念.



探访东湖梅岭毛泽东旧居
位于武昌督府堤41号的毛泽东旧居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一代伟人在武汉居住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地方却是东湖梅岭。
梅岭由此成为我们“江城名人故居行”的首站。
掩映在密林丛中的梅岭位于东湖西畔的东湖宾馆内,由三栋别具中国传统风格的砖石建筑组成,被分别命名为梅岭1号、2号、3号。
东湖宾馆的老职工班道信介绍道:“梅岭1号是主席的起居之所,主要包括会议室、办公室及卧室等。会议室是主席开会和接见外宾的场所,会议室不大,容纳的人数不多,因此在这里召开的会议都非常重要。办公室是主席批阅文件、决策重大事件的场所。卧室和办公室是相连的。这里还有一个内庭院,古木蔽日,曲径通幽。2号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有十多个房间和会议室、餐厅、接待室,是汪东兴及警卫人员的住处”
然而我们采访时,梅岭正在进行大整修,2号已被拆除,1号的内部结构也被暂时拆除,整座房子只剩下外部框架。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2号外貌将按原风格重建,但内部房间要扩大,用于接待宾客;1号“整旧如旧”后将继续供游客参观。
我们一行走进空旷的1号屋内,进入靠东南方向、临湖的一个大房间,工作人员向我们描述整修前的场景:“这是毛泽东当年的卧室,这儿原先是放床的位置,毛泽东的大木床一边高一边低,是按老人家睡觉的习惯特别做的,他爱看的书籍还按原样摆着,占了整张床的三分之一,在床边的挂衣架上,原来还挂着一件蓝白条的长睡衣,这件睡衣就是主席当年畅游长江时穿的,都是原物......”
梅岭有一条内走廊,全长一百七十米,除了连接梅岭1号和3号之外,也是雨天毛泽东散步的地方。从1号出来,可通过这个长廊走到梅岭3号。3号建有礼堂和游泳池,礼堂是当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开会和举行外事活动的地方
据东湖宾馆资料室郑敏庭先生介绍,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到武汉,直到1974年10月12日最后一次离开,他在东湖共下榻44次,每次少则十天半月,最长的达半年之久。解放后,除了中南海,这里是毛泽东工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毛泽东为何会对武昌东湖情有独钟?一种看法认为,这与毛泽东的武昌情结有极大的关联。1927年元月,毛泽东赴湖南农村做了32天的考察后,回到武昌督府堤,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而被人们誉为“农运”专家。就在这年4月4日,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同时他的夫人杨开慧在武昌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感到非常高兴,并为三儿子取名叫岸农,后为避张扬,又将岸农改为岸龙。正是这段温馨的家庭生活与事业辉煌的情结,使毛泽东对武昌充满着眷恋。
郑敏庭说:“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3年2月16日第一次来武汉,18日上午,毛泽东在李先念、王任重等陪同下乘木船游览东湖,对东湖的美景大加赞赏。”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黄建芳处长曾参与《毛泽东与武汉》一书的编写工作,采访过诸多当事人,掌握了毛泽东在武汉的大量史料。据她介绍: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解放后第五次来武汉,在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后,于6月3日住进了东湖宾馆的南山客舍甲所。甲所是一座朴素的砖石平房。这是毛泽东首次下榻东湖。此前,毛泽东来汉均下榻原汉口惠济路16号原中南局招待所,即现在的惠济饭店内的一栋平房式别墅内。此后,毛泽东每次来汉都住在这里,直至梅岭一号建成。
离甲所不远,有一片临湖的高地,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梅岭。1959年年底梅岭一号再此竣工,其设计者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一位年轻的留洋归国女专家吴芦生。随后梅岭2号,3号也相继竣工。
据时任省委接待处服务员的熊元凯回忆:“1959年以前毛主席就住在甲所,甲所那个地方很小,六中全会开完后,省里就决定在梅岭新建一所房子。1959年主席来的时候,就请他搬过来,但主席当时就不肯过来,做工作也不肯过来,主席说我在这里(指甲所)住着很好。到了1960年的时候,主席再次来武汉,我们就这边也做准备,那边也做准备,但是主席还是先到了甲所,没有到梅岭来。省里王任重同志啊,张体学同志啊,和中央的汪东兴同志啊,就都做工作,说这个房子做起来不住也是浪费,还是搬过去的好。后来经过做工作后,主席就说,既然是这样,怕浪费了,那还是住吧。”
毛泽东尤其喜欢梅岭幽雅的环境,每次来湖北总对汪东兴、罗瑞卿说:“到武汉去,还住梅岭。”自此以后,一直到1974年10月12日81岁高龄的毛泽东离开这里,十四年中,他再未移居到武汉别的地方。郑庭敏说:"毛泽东之所以喜欢梅岭,也可能与他一生喜欢梅花有关。梅岭这个充满诗意的名称,能引起毛泽东无限的遐思。”
由于毛泽东经常下榻于此,这里也成为党政要员、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各界名流、专家学者等莅临之所。这里产生过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发生过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至今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东湖宾馆也由此被人们称为“湖北的中南海”。
1993年初,梅岭对外开放,向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一展其神秘的面纱,这里也就成为人们纪念毛泽东、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一处游览胜地。
文章载于2006年3月27日长江日报第九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