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李敏眼中的柔情毛泽东

  李敏自述简历:我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1937年的春天,我出生在陕北延安。那时侯,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因有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比的幸福。1940年初冬,父亲送我去苏联看望母亲。1947年回到祖国。1949年春,回到父亲身边。我在父亲身边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我先后在国防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先后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昨天,李敏和她的儿子孔继宁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采访完毕,李敏委托记者,代她向《重庆晚报》读者问好,并向山城市民拜年!

“父亲的爱,伟大而无私”

  记者:由于父亲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孩子们能够享受到的父爱,应该说也是比较特殊的。李女士对此有何感受?

  李敏(十分激动):父亲的爱,伟大而无私。这可以从儿时两件小事说起。

  对于我的出生日期,一直有1936年冬和1937年春两种说法。比如英国人Dick Wilson在《毛泽东》一书(中央文献出版社)中称,“他们的第5个女儿(毛泽东与贺子珍共生了6个孩子,但其他5个不是死了就是丢了。)是在陕西怀上、于1936年夏埃德加·斯诺访问期间出生的”;然而爸爸却记忆犹新:是在1937年春天出生的。可见孩子在日理万机的爸爸心中的位置。

  在我出生后几个月,母亲去了苏联。1940年初冬,父亲送我去苏联看望母亲。

  尽管当时我只有三岁,但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早晨,四个去苏联的孩子——我、朱德伯伯的女儿朱敏以及罗亦农和王一飞烈士的儿子罗西北、王继飞上路了。汽车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奔跑,屁股像跨在野马上似的颠动,一不小心脑袋就碰着了车顶。可父亲全然不顾,紧紧地抱着我。

  冷风从没有遮拦的旷野阵阵刮来,叫人睁不开眼睛。天真冷呀,父亲的大手轻拂着我脸蛋上的浮尘,好暖和。他从出门就抱着我,却没有什么话。这时,他心里想什么……

  机舱门不知什么时候关上了。猛地一阵颤动,还没等我们醒悟过来,飞机已升上天空。

  爸爸呢?怎么都不见了?后来才明白:怕伤心离别的父亲,帮我们放好行李,趁我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新奇的飞机上时,就悄悄离开了。

  一封回信

  “读爸爸的回信,我泪如雨注”

  记者:父亲给你写过信吗,最早是什么时候?

  李敏:我去莫斯科后,由于环境恶劣,与国内联系不畅,再加上我年幼不会写信,所以无法给父亲写信。直到1947年回到祖国,我才开始学中文。不久,我用所学不多的汉字,给爸爸去了一封信: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

  娇娇(我的小名)

  父亲读完信后哈哈大笑,他怕写信耽误时间让我着急,于是用电报发来一封回信:

  娇娇:

  看到了你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毛泽东

  “读着爸爸的回信,我泪如雨注。这封信,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房四宝

  “他严格的管教,让我受用终身”

  记者:在与父亲共处的日子里,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敏:在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父亲对我来说既是慈父又是严父,他细心的关爱,给人温暖;他严格的管教,让我受用终身。他要求我做一个普通百姓、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他是这样要求我的,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包括我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做一个普通百姓。

  我是1947年回到祖国的。1949年春,回到父亲身边,住在中南海丰泽园。

  丰泽园清雅秀美,古朴淳厚,是一座正方形四合院套院,里面的菊香书屋、紫云轩是父亲工作、读书、生活的地方。我在这儿也住了十四个年头。

  二哥、我、妹妹住在南院,江青住在西院。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25日,当上新郎不到一年的岸英哥哥随彭德怀司令员先期进入朝鲜;11月25日,28岁的岸英哥哥不幸牺牲。接续哥哥的生命乐章,我们几个孩子,倍加努力地学习。说起来,我孩提时离开祖国,七八年后回国才开始学中国话,认中国字,最初看见那些点横撇捺钩,错综复杂的方块字,我脑子都懵了。

  为了让我尽快学会、掌握汉字,除了完成学校每天的学习任务外,父亲还要求我练写毛笔字。他给我拿来文房四宝,告诉我这四宝的用法,还亲笔给我写了仿帖。第一帖是最基础、最浅显的十个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种由浅入深、由易渐难的办法真管用,尽管得从执笔开始练,但起码要写的字不难,心里不会发怵,我就照他的要求天天抽空练一点。

  第一仿帖我练了一段时间,父亲又给我写了第二仿帖,这回是:毛娇娇学写字。看上去,这比第一帖难多了,但实际上也好接受,写自己的名字是每个人必须学的呀!父亲不愧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真会教学生。为了培养我,父亲下了一番功夫,他想让我在学成一手好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可是,不知为什么,父亲给我写的仿帖,不久就搞丢了,毛笔和砚台随后也不见了。我到处找也没找着,也没跟父亲说,自己就不练了。剩下的两宝留着没什么用,后来也送给了别人,从此我再没与文房四宝打过什么交道。回想起来,自己是辜负了父亲一片苦心,以至现在也不大能写毛笔字。

  四大名著

  “不仅是我的好爸爸,还是我的良师益友”

  记者:主席要求你读四大名著吗?

  李敏:不仅要求读,而且不准偷工减料看俄文版。

  于是,我像只笨鸟,放弃了周六和节假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到上海看妈妈,除了完成作业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看书学习上,硬是一本一本地把它们“啃”下来了。

  一天,我来到父亲书房,见他的桌子上有本《唐诗三百首》,就顺手拿起来翻看,里面的诗有的含蓄,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我想拿回自己房间细读。

  “爸爸,这本书借我看看好吗?”我问爸爸。

  “好嘛,拿去看吧!”父亲挺爽快的。看到女儿学业的每一点进步,父亲都觉得欣慰,他的苦心得到满意的回报。

  父亲不光是布置读书任务,检查落实情况,他还给我具体的指导与帮助,领我去听相声、看京剧,还专门为我请了一位老师,给我补讲唐诗、宋词、元曲及有关的名著、名篇。

  我当年能够迈过中文这一道“坎”,跟上学习进度,除刻苦努力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如果不是他“不许看俄文版”的命令,我大概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我会在学习中文的行列中掉队。是父亲给了我知识和力量,练就了我迎难而上的意志。这是永恒的爱之光,令我和我的孩子们终生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不仅仅是我的好爸爸,还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教我翻过一页页人生的大书。

  独立生活

  “靠我不行。靠自己的双手比什么都强”

  记者:领袖父亲对孩子们的前途如何设计,你对此有无想法?

  李敏:父亲非常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走自己的路,不能一味地仰仗他的帮助。我回到父亲身边比较晚,在父亲身边生活的日子,父亲要求严格,没有体现什么特权。我认为我在父亲身边就是一个女儿,一个普通人,没有想过要依仗他的什么,他也不容许。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生活的?

  李敏:1964年,我们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生活。

  我们过去都到大食堂吃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像工农子弟从小磨炼。一如俗话所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我们所欠缺的,恰恰就是实践。最初的日子确实不容易。除做饭以外,还有持家、孩子的教育和抚养等,得学会一个钱掰两半花……

  把孩子安顿好,我就动手自己学习生炉子做饭了。开头,木柴和煤搁不好,熏得满眼泪水,一屋是烟;做饭吧,也真不知道多少米该放多少水,不是做成了夹生饭,就是做成了糊糊的粥饭;蒸馒头就更不好把握,不是面发酵时间短了,就是过了,蒸出来的馒头发不起来,小个小个的,一点儿也不松软。

  令华(孔令华,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李敏的丈夫)也不介意,有什么吃什么,一律说好。我常常拿父亲的话来安慰自己:“吃得少,活得好,吃得简单,活得自然。”

  搬出后的第一个星期,我去看爸爸。

  “娇娃!”父亲温厚的大手抚摩着我的肩头,我听见父亲的心在“咚咚咚”地跳着。“娇娃,爸爸想你呀!……”

  “爸爸,我有点儿会做饭,会炒菜了。”我把新家安顿后的情况告诉父亲。

  “好,好,靠我不行。靠自己的双手比什么都强,什么都能办到。”父亲深情地望着我。

  父亲不光看着眼前,他从长计议,让孩子接触生活,接触群众,将来才能自立于社会,靠着他这棵“大树”生活的日子是不能长久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上大学的?

  李敏:我的大学是1958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念的,专业是化学。父亲一直主张我做一名教育工作者。

  1964年,我到国防科委机关当见习参谋,成了一名军人。飞机、导弹、原子弹,全是高、精、尖的军事科技资料,这与我学的专业完全不对口。因为是外行,看这些东西就越看越头晕脑胀。面对陌生的工作,我惟有一头扎进去,小学生似的不懂就请教,从头学,从实践中学。我是一个军人,军人的职责要求我们努力工作,坚决完成任务。我必须熟悉它、了解它、掌握它,这样才是个合格的军人。于是,又像中学时啃四大古典名著那样,一个一个难点地攻破。

  天道酬勤。不久,资料能看懂了,能分辨了,我的工作顺手多了。不久,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我的父母亲一样,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记者 黄子建)

李敏印象

  颜小鹂,出生于重庆市渝中区,现在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是李敏口述新作《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的编辑之一。

  颜小鹂说,在第一次面对面和李敏同志的交流采访中,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她严格奉行父亲的教诲,亲耳聆听她深情回忆在父母亲身边的点点滴滴——

  “做一个普通百姓、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是毛主席教导自己的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箴言,也是贯穿李敏同志一生不变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作为伟大的领袖、作为仁爱慈祥的父亲的宽广襟怀和为党为民的革命操守。

  李敏不喜修饰,穿着朴素整洁,文质彬彬。她头发齐肩,皮肤白皙,极像她的母亲,轮廓尤其是下颌酷似她的父亲。

  特殊的环境给了她非同一般的生活历练。这当中,有交织着泪水的欢乐,有风暴过后的静默,有返璞归真的安详……在领袖父亲身边长大的经历,赋予了她肩承生命重轻的云水襟怀、松柏意志。每当她讲到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语言饱含深情,眼里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依恋和感激。每当她讲到儿子继宁小时候的种种境遇时,会伸出手比划着动作,言语中满怀母亲对儿子的关切之情。

  李敏同志声音轻柔,言语明晰,神态安然,内里有一份脱俗的自如与自得。我们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到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境界。她那沉静、深情的叙述,深深吸引着并感动着我,使习惯于现代生活的我觅到一种似乎离我们已久远的沁人心脾的气息——一种生存必须的氧气。这就是:究竟该怎样做人?究竟该怎样做事?

2006年09月06日16:15 重庆晚报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