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手定印文
--新中国的“开国之玺”

  许多读者都应该知道约两千七百年前,当时的楚国有位叫卞和的老人,向楚王呈献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后来句成了古代很多朝代的国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没有国玺呢?有。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定国名时,有人提出沿用“中华民国”,有人提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等,最后大会一致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新中国开国的国玺印文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当时不称“玺”而叫“印”。

  今天我们常见的中国政府行政专用印,都是圆形的,中间占了相当大的空间是国徽图案,印缘与国徽之间的上方弧位排列上不同类别的印文。格式是统一的,各个等级的区别,只在于圆形直径上的大小差别,非常大方大体,也是中国行政用章的一大特色。这是后来改进沿用的形式,然而新中国的国玺却不是圆形的,它承袭了传统的方形,印文则没有习惯使用篆书、隶书等一类的旧玺印文字,用的是宋体字。据说这是首任国家主席毛泽东从几个印稿中选定的,端庄的宋体印文简单易认、一目了然。十五个字的印文刚好排三行,每行五个字,配搭颇为整齐、严肃,粗阔边缘,精细铸刻文字则显得有力,刚强及认真、协调。

  这方国玺的制作者是谁,目前有两个版本。一是讲,周恩来总理委托陈叔通到上海与著名篆刻大师王福厂商量,王福厂便提议由其得意门徒顿立夫操刀。顿立夫出身苦力车夫,当印玺造好后,周总理手执这方玺印无限感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苦力拓凿而成的吗!”

  另一讲法是,京城已作古的老艺人张樾丞,治铜印技艺高超,于民国年间就常造官印,第一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齐燕铭亲自上门把张接到北京饭店,商讨如何造国玺,两度往来就选定了张所设计的宋体印样。之后张立刻携儿动手精炼铜汁浇铸成型,再经一锤一凿,细锉慢雕,花去几十个钟点,终于把这铜质的开国宝玺造好。日后开国颁发的一系列政令、国书等都盖上这颗鲜红的印玺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