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山可称得上是中华人文第一山?是“三山五岳”?是昆仑山?是喜马拉雅山?哈哈,都不是!这要问,中华先祖是谁?他就是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的黄帝。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那么,黄帝又在哪里修道、悟道、得道?可以这么说,那就是 —— 崆峒山。
崆峒山 —— 属甘肃平凉地区,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属地,也是六盘山山脉的明珠。
有人知道,六盘山,却不知道崆峒山。知道六盘山,不少人是由于毛泽东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站在崆峒山上,不仅望断南飞雁,还可以眺望800里秦川呢。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在崆峒山写成的。历经万里征程的艰辛,迎来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诗人心境是豁然开朗,胜似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是从诗人的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
六盘山脉,以崆峒山最秀美,如同一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用“山川雄秀甲于关塞”来形容不为之过。难怪人文始祖黄帝修道与此;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这些在《庄子》、《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崆峒山还有许多不同时期的别称,在黄帝那会叫“望驾山”,是因黄帝驾临崆峒而得名,因为它可以眺望800里秦川;秦始皇那会儿叫“鸡头山”,也称“笄头山”。
为何称其为“崆峒山”呢?是由广成子在此修炼得道,因取名“道空空同同”,清静自然也。广成子是黄帝时期的名人和长者,黄帝上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不答,黄帝退下,在崆峒山中居住三月,广成子为何不答?黄帝你,先学会 —— 清静。黄帝独自一人反省了三个月,黄帝跪着膝行到广成子跟前问道。广成子对黄帝说,“贞静自守,慎内闭外。”又说“当你只有达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的修为境界,你才可以守住元神。你按照我的方法努力修道,追求自身修为的至境,功德圆满之后,你的能力足可以上天为帝而下世为王。”黄帝听完,茅塞顿开。离开之际,广成子又授给黄帝《道成经》,《自然之经》、《阴阳经》等。
现在有人说老子是道家的鼻祖,那是不对的。道教有三清,“玉清、上清和太清”,老子不是排第三吗?在汉代之前,国家都行黄、老学说,旧时称“道家”为“黄老道”。黄帝早于老庄两千多年,除了那时的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以外,黄帝推动了道家的学说,而且放在建立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与学者推动不是一个概念。因此,黄帝在道教中也有相当的地位。崆峒山是黄帝修道、悟道、得道的地方。所以,崆峒山为“道家第一名山”是合适的,尊为“中华人文第一山”也不为过。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其实,黄帝还不止一次求学于广成子。《系辞》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起源于伏羲(太昊)时代,《易经》也起源于伏羲时代,这个广成子是黄帝的老师,这一点假不了。他传授着先人们的文化和知识……
毛泽东在完成《清平乐·六盘山》的几个月后,到了延安后又谱写了一首更为气壮山河的诗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试想,要是毛泽东没有转战六盘山,没有登上这崆峒山,怎会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又怎么知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呢?崆峒山不仅是黄帝来此修道,秦皇汉武来此膜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来此屯兵避暑、木兰围猎。还是毛泽东说得好,“江山如此多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崆峒山记载着中华文化的渊源历史……
崆峒山集雄伟与俊美为一身,山连着山,寺庙连着寺庙。静乐宫、太和殿、三教洞、磨针观……寺庙亭台楼阁,都在崆峒山顶上,建筑各有特色,望去犹如琼楼玉宇,恰似仙境一般。难怪山门上写着“峻极于天”,登峰造极,动人魂魄。从“朝天门”起,到“黄帝问道处”的石碑前,再往上,抓着扶手铁链,上挂着一副副连心锁,游人把爱情的忠贞,悬挂在“仙境”之中,也许这是一种永恒的象征?!石碑书写的“上天梯”,更有超凡入圣的造境。伫立“天梯”前,仰望上天的路,石崖夹道,高入云天。正如对联所写的:“云山拾级通天道,客海设槎谐道门”。游人倚着天门喘气,抬头望见高山险峻,在悬崖峭壁上盖的庙宇,犹如天上瑶台。
诗仙李白就有“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赞叹;诗圣杜甫有“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的吟唱。而毛泽东登上崆峒山,又怎么只想起林则徐的悲壮诗句“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呢?
民族英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黎,途经西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
东西尉俟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淡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诚然,林则徐的心境与诗仙、诗圣的心境是决然不同的。而此时此刻的毛公与林公心境是相通的。当你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近代的中国就是从“虎门销烟”这一幕开始的……这一天至现在已是168年了,牢记1840年6月28日这个日子吧!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之后的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然而腐败的大清王朝,将林公发配万里之外的新疆伊利。从此,英军以尖兵利炮打开了这个五千年的古国大门。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割让了祖国的领土香港……
然而,一心救国的毛泽东,却让蒋介石政府一路追杀,无奈进行这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此时此刻,毛公与林公的心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林公壮志未酬;而毛公却有着“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去迎接抗日烈火的洗礼。今天又是七七事变71周年纪念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中国积贫积弱,唯有持久战,唯有人民战争。
在塞北,笳最能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敕勒也是塞北鄂尔多斯蒙古民族的一部分,描写着这六盘山脉的大后方,是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鄂尔多斯草原。这不,林公将其描写为“塞下传笳歌敕勒”再合适不过的。毛公对此坚信无疑,8年后,胡宗南率30万大军向延安压进,而毛公却将家园打扫干干净净,不慌不忙走进这敕勒之地……然而一位真正侠义之士,又怎能没有倚天宝剑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吗!有了这倚天剑,才能赶走东洋鬼子,才能打败蒋家王朝。林公的后半句真的是太好了,“楼头倚剑接崆峒”。是啊,从秦皇汉武,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效法黄帝悟道崆峒。静乐宫、磨针观,又将告诉他们什么呢?林公诗悲凉旷远,传神崆峒之峻险。所以,毛泽东将林公的诗句抄录下来,“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赠给了中华人文第一山,有其深刻的意义。
近代的中国,不仅仅需要像林公那样悲壮志士,更需要像毛公那样的解放之神。美国人可以信那个自由女神(美国独立之日,有多少人可以享有自由,还不足4%;百年后,当法国人将此神送给美国人时,也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自由是什么?又过八十年后,美国的黑人才争得参选权);咱们中国人为何要将自家的胜利之神请下神位呢?没有“解放”哪来的“自由”呢?谁是咱们这个国度真正的主人公呢?每当我读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诗句时,总是心潮激荡……
笔者在写这篇帖文中,重点描绘了两个人,一个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 黄帝;另一个是新中国开国领袖 —— 毛泽东。在他俩之间的历史长河里,可以看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都没有能像他们两位,都觉着少点什么?是略输文采?是稍逊风骚?笔者觉着,用现代说法,那就是立国意义上“学说”与“思想”!古有“黄老学说”(直到“独尊儒术”),现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与黄帝一样,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而且能建立一个摆脱旧体系的新世界。在五千年中华历史中,他们两个无疑是最优秀的。诚然,崆峒山将他们两个,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