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多源的,他接受过进化论思想,也接受阶级论、唯物论、辨证法思想,可能也有西方启蒙思想。也有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但其核心是阶级论无产阶级专政论。这在他的晚年也没放弃。
本文探讨毛泽东和诸子百家的关系,重点是毛泽东的学术观点,涉及各专门领域。不是一般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
对毛泽东,从政治、军事、革命、外交、诗歌等方面评价比较多,但很少有人从专门的学术领域评价他,我们的评价,可以看到一个阅览广博,知识丰富,在学术领域也有自己见解的毛泽东。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历代学术思潮概括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证学,这个概括受到不少人肯定。
而我认为,在诸子前,应有一个原典时期,应该充分认识到它是中国文化源头,给以足够的评价。经学原典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官方文诰,有的是国家制度及礼制,有的是哲学和神学,有的是历史明鉴,有的是诗歌和音乐,非常丰富,应做独立思潮研究。忽视原典,这个历史错误必须纠正。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毛泽东对经学讨论不多,我们下面还要讨论这点。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走向民间,私学纷纷创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由于统治者缺乏统一、安定天下良策,竭力求贤,除隐者外,学者到处游说,各种观点互相争论,百花齐放。有的因政治斗争被杀,而学说却保留下来。用诸子学来概括这一时期学术是适当的。在诸子百家中,儒、墨是显学。但在统一进程中,法家被秦国接纳,在统一中国中作用巨大。
法家对社会人情有深刻观察,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中央集权,他们认为显、荣、逸、乐人之所好,羞、辱、劳、苦人之所恶,必须用赏罚两种手段,诱导、驱赶人们参加农战,农能富国,战能强兵,富国强兵,统一中国。为此排斥儒家主张,排斥游说知识阶层,宣布善悌修仁等是“六虱”。排斥商人,认为商人重利,战时可以跑掉。
虽然法家两位代表人物商鞅、韩非都被杀了,但他们思想、政策在秦统一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对法家是很肯定的。我对毛泽东对法家感性趣的原因没有全面考察,只是根据我看到一些材料谈谈看法。大概一是肯定统一,二是肯定郡县制,三是领导方法的改造,四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五是法家某些治国原则,如“一致于法”,“利出一孔”等,并没有发展成建立法制国家的地步。
毛泽东对道家有浓厚兴趣。他称赞老子五千言言简意赅,他认为马恩列斯著作太长,他认为《论语》很短,但这两部书影响很大。有人认为这反映了毛的短视,我到觉得有些道理。我看过大量书、稿,因此知道许多书精彩处并不多,新义更少。
过去有一派认为《老子》是兵书,毛泽东肯定这个看法。当然其中辨证思想是和毛泽东哲学基础合拍的。
毛泽东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是一个笔耕不止的人,据说一生写过东西有200卷,可惜大部分被尘封着,因此我们难以寻找他的心路历程,做不到以发展观点来看待他。毛泽东早年受传统文化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后来也受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不久,毛泽东和他的朋友蔡和森都接受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毛泽东领导革命军队,不是农民起义队伍,是在有理抡、有纲领、有纪律政党领导下队伍,是前无古人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儒家思想抱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毛泽东不停地批儒,一方面他的著作中,经常出现儒家的名言警句,经常有儒家思想闪现。我们现在都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既结合了中国革命实践,实际上又与中华文明作了有机结合。到底毛泽东有没有吸收儒家思想,回答是肯定的。
我认为吸收的儒家思想核心有三条,一是公私观的内容,二是儒家重民思想,民本主义。在儒家思想历史演变和积累中,这两条内容非常丰富,毛泽东继承的具体成果就是老三篇。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执政者宗旨,立党为公,为新领导集体所强调,江泽民说:“建议大家重读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毛主席要求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说明先进的共产党人正在护卫这一道德理想。
一条是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把对立对立统一规律看作辩证法核心,和中国传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二程和朱熹发现事物是普遍相互对待(对立)时,高兴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辩证法在中国流传有它深厚历史基础。
中庸和辩证法有同有异,同是二者都强调变化云为,都必须在变化中掌握,同时注意事物内在差异性和对立性。不同是辩证法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及转化,中庸是差异对立中寻找合度点,作到恰到好处。
此外,在知行关系上,如果把《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和《实践论》做一个对比,看看二者总体结构上同异点,可能是一个不小的发现。
无庸讳言,由于毛泽东是阶级论者,他对儒家核心思想——仁,持批判态度,这可能是毛泽东伦理思想中最薄弱部分。孙中山先生在这一点上解决的比较好,他把“仁爱”列为他所倡导的八德之一。我们今天弘扬儒学,不在于举行多少祭祀活动,最重要的是把仁爱列为基本德目。
毛泽东是辩证法大家,他的矛盾论,并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只是个通俗表达罢了。他实际把矛盾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但系统不是平铺的,无主次之分,而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做事是要抓主要盾,并促进矛盾转化。但矛盾是运动的,因此发展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事物有无限可分性,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吸收了老子、庄子和墨子思想。
墨学是先秦先学之一,汉后归于沉寂,除魏晋稍受注意外,几乎成为绝学,到近代提倡科学、民主和博爱,焕发了墨学生命,《墨子》特别是《墨经》受到广泛关注,《墨经》中的科学和逻辑得到进一步阐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注意到《墨经》中无穷尽思想,并把他和当代物理学联系起来。
毛泽东谈道:“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道家、佛家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很有名。玄学的主流是进步的,是魏晋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正因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作家。”
毛泽东重视魏晋玄学,早年曾王弼青年时代创立学派,这次谈话又肯定玄学主流是好的。王弼一生只活24岁,他同何宴一起创立了新的学派,魏晋思潮创新有多种原因,除社会因素外,在思想方面,两汉经学出了许多大师,在恢复文化和阐释古籍中取得很多成绩,但出现两个毛病,一是过分烦琐,缺乏义理。,二是走向谶纬化,神学化,这时知识界转向义理,于是三玄——《周易》、《老子》、《庄子》成为人们关注对象,那时经常有各种聚会,讨论起来昼夜不停,王弼年轻,但发起言来举座皆惊。他们讨论许多 问题,如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等,在伦理思想中争论焦点是名教与自然关系,有名教出于自然说,有越名教而任自然说,有名教即自然说,总之有一种清新自由的空气,评价人物有了多样角度,更具美学意义,使人被压抑的自然性得以解放。
毛泽东晚年,从哲学上探讨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从毛泽东肯定魏晋玄学中,我总觉得作为个人的毛泽东,思想中有渴望自由的东西。
毛泽东对佛学非常关心,曾经有一个关于研究佛学的谈话,写的十分精彩。
毛泽东对宋明理学是有褒有贬,具体分析的。他称赞张载、王夫之等气论思想,称赞朱熹等人辨证因素,肯定朱熹是大思想家,但整体上,对理学是沿袭清人和五四以来的看法。
毛泽东对考据学也很重视,一生都关注古籍整理。
伟大的毛泽东不仅是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还是卓越的诗人和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