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峡行

杜之祥

   毛泽东一生,仅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过一次长江三峡。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并写下《水调歌头·游泳》的词章,其中有云:“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年后,毛泽东来到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进行实地考察。那是1958年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成都会议”之后。

   3月29日清晨,毛泽东乘“江峡”号轮船从重庆启航东下。下午,轮船停靠万县港,在三楼船尾半椭圆形大舱里,有关领导把当地一位干部带进来,引见给毛泽东:“主席!这位是万县地委书记。”毛泽东十分客气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招呼来客,这位干部急忙趋步上前,用双手紧握着毛泽东的手:“主席,您好!”毛泽东微笑着让他坐。书记远远地坐着,十分拘谨。

   “你姓什么?”毛泽东打破沉默问。“姓燕,叫汉民。”“《百家姓》中‘边扈燕冀'的‘燕'?”“对!”毛泽东又风趣地问:“不是少数民族是汉民?”燕汉民笑着回答:“地地道道的汉民。”“你为什么姓‘燕',知不知道?”看来,毛泽东给他出了个难题。燕汉民虽有高中文化程度,但从来都未考证过自家姓氏的来历,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为什么姓燕。”

   毛泽东简单讲了“燕”姓的来历:“燕”是以国为姓。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燕,便将“咭”姓、“姬”姓都改成姓“燕”。并接着说:“你是周王朝的后裔,正统的华夏人氏,决不是少数民族,的的确确是汉民!”

   毛泽东的风趣幽默,使燕汉民完全消除了拘谨,忙从身边拿出两样礼物呈献给毛泽东。他先把一盏空气电池灯放桌上:“毛主席,这盏空气电池灯,是我们万县电池厂工人鼓干劲争上游的成果,特别托我代他们敬献给您。”毛泽东拿起空气电池灯,高兴地询问过它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后对燕汉民说:“工人的干劲一定要多多鼓励,创造才能一定要好好珍惜。”

   燕汉民又拿出几听果酱罐头,说明这是万县罐头厂工人送给毛主席尝鲜的。毛泽东问身边的人是否有可以品尝新产品这个规定?大家笑着说:“有!”毛泽东于是高兴地吩咐打开果酱罐头,请陪同他考察三峡的中共四川、湖北、上海3省市第一书记李井泉、王任重、柯庆施和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等一起品尝。

   三峡地区由于水土湿润,日照充足,是驰名全国的水果之乡,果酱更是鲜美异常。毛泽东尝了果酱,说道:“好!”在座的人们品尝后,也一致称赞不错。

   接着,毛泽东了解到燕汉民有高中文化程度,便对他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送你一点小礼物。”毛泽东拿出他在“成都会议”期间编发给与会同志阅读的一本《诗词集》。燕汉民十分激动地接过。这是一本历代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词选集,共分两部分:唐宋一部分、明代一部分。每一部分的扉页上,都有毛泽东的手书:“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就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

   毛泽东亲切地对燕汉民说:“我是个师范生,和你一样的中等学历。这些诗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八十多首诗词中,有三十多首是描写长江三峡的,请你和同志们好好读读,这是很有价值的。”燕汉民表示:“我们一定遵照您的教导,好好学习这些诗词。”

   谈话转入农业生产,这是毛泽东非常关心的大事,他问道:“去年丰收了,今年你们还能增产多少?”燕汉民回答能增产七八成。这是很大的增产幅度。“能完成吗?”毛泽东不太相信。“能完成。”燕汉民说出了各种能完成增产任务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听得很认真,然后说:“一定要实事求是。”

   毛泽东对燕汉民说:“我们的轮船要过长江三峡,你是这一地区的头头,就请你给大家当个游三峡的向导,好不好?”

   燕汉民回答:“主席的学识博大精深,胸中装着五湖四海,三峡的一切,您比我更熟悉。”“不!来到长江三峡,就你说了算,我们只能听你这位‘三峡官'的摆布罗!”

   船过巴阳峡不久,只见大江之南,云阳县城对岸,一大片楼台亭榭白墙绿瓦。燕汉民对毛泽东说:“主席!那就是有名的张飞庙。”接着便讲起张飞“头在云阳,身葬阆中”的传说。毛泽东听罢淡淡一笑:“张飞的头恐怕到不了这里,说不定是人民大众借此对英雄张飞寄托哀思吧!”

   船行不久,雄奇的夔门已遥遥在望。轮船驶入夔门前,燕汉民向大家介绍了鱼腹浦上的八阵图。毛泽东十分感慨地说:“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总会使后世人面对留下的遗址,吟诵和评说他们的得与失。苏轼就曾吟咏:‘唯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阳春三月江落水枯。瞿塘峡口,巨大礁石滟滪堆横卧江心,虎视眈眈,紧锁夔门,礁石上“对我来”三个大字,更叫船员和乘客都心惊肉跳。因为船行至此,稍差分毫就会触礁沉没,人人视为畏途。江峡轮船长莫家瑞向毛泽东念了流行在船工中的《滟滪歌》:“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毛泽东十分关心川江航运安全,说道:“千百年来,滟滪堆阻碍航运安全,何不炸掉它?”果然,第二年冬天,交通部门在整治川江航道时,就将瞿塘峡口的滟滪堆炸掉,清除了航运中的拦路虎。

   江峡轮徐徐驶入瞿塘峡。峡江两岸,一步一美景,一程一传说,白帝城刘备托孤,铁锁关江锁战船,江南的凤凰泉、孟良梯、倒吊和尚,江北的七道门、凤箱峡、犀牛望月,数不尽,说不完,真是“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第一次入峡的毛泽东,深深地被吸引了。当他在船头遥望白帝城时,随口吟诵出大诗人李白流传千古的绝唱《早发白帝城》,然后对燕汉民说:“李白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那一定是满山树木,才能有猿猴栖息。从万县东下,我看这两岸多是光秃秃的。你们应该发动群众,多栽树绿化长江!”

   燕汉民记下了毛泽东的嘱咐,不久就在三峡地区,掀起了绿化长江的群众植树造林运动。

   毛泽东站立船头仰望,只见雄奇险峻的瞿塘峡两岸,白盐山、赤甲山南北高耸,苍天一线,再低头俯视,只见奔腾澎湃的峡江水,惊涛飞涌,骇浪惊雷。他忽发奇想,问燕汉民:“这瞿塘到底有多宽?”

   燕汉民一时答不上来。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出来解围。他说:“这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有人测定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初入峡有感》中明白地写着:‘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岩间,阔狭容一苇。'一苇么,就是一只小船。这瞿塘么,就只有一只船这么宽。”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接过去:“我看呀,有块木板就可以过得去。”

   毛泽东忍不住笑,边比划边说:“嗬哟,那这块木板要蛮长蛮长罗!”说得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

   江峡轮驶入了巫峡。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长江三峡数巫峡最长,这是从绵延不断的完整峡谷这个意义上说的。船行其间,只见青壁千寻,深谷万仞,引发出大家浓浓的谈兴。

   谈到“云雨巫山十二峰”,有人问燕汉民:“这巫山十二峰,见到的几座真是峰峰奇秀。到底在巫峡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奇峰?”燕汉民这位原籍山东的“向导”当然又答不上。

   还是出生在四川的任白戈有学问。他说:“清代我们四川的诗人张问陶早就在《巫峡》一诗中,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写道:‘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百万哩!”

   在巫峡集仙峰下,有块凹进去的大石壁,表面光洁,从右到左刻着六个大字:“重岩叠嶂巫峡”。这就是有名的孔明碑。燕汉民介绍说:“有人说这碑上错了一个字。”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哦!错了哪个字?”“‘重岩叠嶂'的‘重'字。说应是‘悬岩叠嶂,才对。”毛泽东直摇头:“不对!不对!‘重岩叠嶂'的‘重'字用得好。只有‘重'才能‘叠'嘛!‘悬'怎么个‘叠'法?”

   神女峰!大家争相观看这座扑朔迷离令人神往的山峰。只见那云雾缭绕的山峰上,有一石柱酷似亭亭玉立含情脉脉的古装仕女,那衣裙那裙带,似乎被江风吹得飘飘欲飞……

   看到了神女峰,大家很自然地谈起那些咏叹神女的诗人和他们的华章:从屈原的《山鬼》,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到唐朝李白、刘禹锡、元稹、薛涛、李贺、李商隐,宋代陆游、范成大,明清黄辉、张问陶等等。一致认为:古往今来,赞颂神女的诗篇何止千千万万,惟有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惊天动地之语;又惟有毛泽东同志才能抒发出“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壮志雄才。

   江峡轮驶过雄奇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又进入滩多水急的西陵峡。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在驾驶室观察了这一带的地形和河势,对身旁的船长李吉成、莫家瑞、大引水杨大福及女三副石若仪和18岁的舵工贺理富等说:“假如我学驾驶,一定要学会驶过三峡这段航程。”接着他又说:“看来有些航道仍然不好。在三峡修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你们赞成不赞成?”船员们齐声说:“太赞成了!在三峡东头修了水闸,航行就更加方便了。”

   在船上,毛泽东曾就三峡大坝的事问过任白戈和燕汉民:“你们都是三峡地区的父母官,要在三峡修个大坝,既防洪又发电还养鱼,好不好?”任白戈等都说,好是好,但要真的把大坝修起来,就是淹没的土地多了点。毛泽东笑着追问一句:“淹了土地,少吃点粮食,多吃一点鱼,好不好?”几个人也跟着笑了:“多吃鱼那当然比多吃粮食好。”

   燕汉民提出:“淹没了大片土地后,如何大量安置移民,这是个大问题呵!”他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切体会。几年前,重庆市长寿县狮子滩修大水电站,移民到万县地区梁平县,遗留下生产、生活上的种种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好。

   毛泽东陷入沉思。他似乎对这一问题考虑得很深很远,然后慢慢地说:“是呀!让近百万群众搬出家园,这可是一代人为了国家建设作出的沉重奉献。大批的移民得生产,得穿衣吃饭,他们的子女得受教育,这些事,今后总得要妥善安排罗!”

   江峡轮驶过滩多水急的西陵峡中新滩、泄滩和崆岭滩后,江面豁然开朗,再往前驶,突然出现一座绿荫覆盖的船形小岛。这就是拟选为三峡工程坝址的中堡岛。此时已到30日傍晚。轮船调头减速,平稳地浮在江中。

   毛泽东站在船尾甲板上,举起望远镜仔细察看这座神奇的小岛。他边看边对身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诙诣地说:“喂!‘长江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上三峡,修大坝,让高峡出平湖,已使毛泽东这位东方巨人梦绕魂牵。早在1953年2月,毛泽东与当时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后改名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曾进行过一次治理长江的历史性谈话。当林一山汇报到计划逐步在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修建一批梯级水库,好解决中下游的洪水灾害时,毛泽东问修这许多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上三峡这个水库?林回答抵不上。毛泽东对着《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一挥手指向三峡出口处:“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1954年长江发大洪水,中下游损失惨重。此后,毛泽东决心要把三峡工程推上议事日程,并为此照会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请求派专家来华帮助修建三峡工程。1956年6月,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应是他心中三峡建坝的肯定性结论。

   1958年初,为了掀起全国“大跃进”运动,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南宁会议”上,修建三峡被当作“超英赶美”的一项主要内容,由毛泽东提交政治局讨论。会议暂不作决定,毛泽东深情地说:“对三峡我还是有兴趣的。”

   这次中共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意见》。毛泽东在这份意见稿上批了八个字:“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他就不远千里亲自到三峡工程坝区进行了一番考察。

   这时,在江峡轮上的毛泽东,久久地从望远镜中观察着中堡岛。只见岛成船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将汹涌澎湃的长江一分为二:小江在南宽约200米,大江在北宽约1000米。离南岸约1公里远有茅坪、三斗坪两个小镇,位于中堡岛的上下两方。

   林一山向毛泽东汇报说:“将来三峡大坝的中轴线,就从这座小岛横穿而过。这神奇的岛上,将耸立起一座巨型水利枢纽。”

   毛泽东满面笑容,又倾听身边其他专家继续介绍:“中堡岛三峡大坝,是执行我们提出的美人沱筑坝方案,这是对1944年美国专家萨凡奇提出,前不久又经苏联专家认可的南津关筑坝方案的修订。周总理亲自考察过南津关,肯定了我国专家的意见,那里是喀斯特石灰岩地区,要建大水坝是犯了大忌,而三斗坪地区却是花岗石,正好建大水坝。”毛泽东频频点头,称赞中国专家有志气。

   林一山接着说:“在中堡岛建大水坝有其特有的天然优势,可利用大江、小江的有利地理条件,分两期施工,大江截流也不必另辟溢洪道。”

   毛泽东越听越高兴。他这次考察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和优美动人的传说,已使他心旷神怡,现在又亲自考察了中堡岛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条件,更增添了他对修建三峡大坝的信心。只见他握起拳头,在船舷栏杆上重重地捶了一下:决心下定了。

   江峡轮继续东下,从开阔的三斗坪宽谷驶入水急江窄的西陵峡东段。不一会儿,轮船驶出三峡出口南津关,江面由300多米展宽到2000多米,视线豁然开朗,眼前左岸就是宜昌。轮船驶经江中一座小岛“葛洲坝”,这里就是三峡工程梯级开发的附坝坝址。

   毛泽东在宜昌港作短暂停留后,31日,接见宜昌地市委负责人后,继续东下,结束了三峡之行。

人民政协报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