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最后遗产

——《重访小岗村》有感
星逝夜潭

   央视《重访小岗村》,“到了凤阳不到小岗村遗憾,到了小岗村更遗憾”,28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墙体剥落,电视看不到,自来水不通,道路失修,行路困难,下雨就根本走不通。这是现任小岗村书记,安徽省下派小岗村的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对小岗村的描述。

   而28年来,“外界先后给他们援助了小学扩建,自来水,有线电视,道路硬化等项目”。如果能够像当年说大寨一样,说一下28年来“外界”“援助”小岗村多少钞票,值多少钞票,比说“等项目”更清楚明了,震撼人心。

   28年后的今天,小岗村赫然名列安徽省“相对比较落后,组织比较涣散”的基层村落组织行列中。“1998年的以后,上级先后下派多名干部担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小岗村新一任支部书记,安徽省财政厅的下派干部走马上任”,至今在任。待遇优良规格高,看来小岗村的未来是好?是孬?要和安徽省财政厅直接挂钩,和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的政绩直接联系。小岗村再搞不好,要拿省财政厅是问了。安徽省有几个省财政厅?

   28年前的昨天,小岗村是不是“相对比较落后”?家家户户,年年出外讨饭,大约即可以说明一切。是不是“组织比较涣散”?当年小岗村生产队干部,中国农村改革分田单干第一人如是说:改革前,“小岗村牛房周围堆积的牛粪,十几年没有人挑过一挑”。如果不是小岗村改革分田单干带头人亲口这么说,所有人即使打死也不会相信。

   28年前,小岗村18户社员赌咒发誓,立下生死书,如果村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被抓,社员给干部送牢饭;被杀,社员养干部孩子到十八岁。有人存疑,认为悖论。

   宁愿讨饭,连养家糊口这样平常的生产劳动都不肯团结出力,任牛粪堆积十几年也没有人愿意挑一挑的社员,不可能冒风险团结起来为坐牢被杀的人送饭,养孩子。

   特别是坐牢被杀的,是没有一点点能力和威信,十几年,连一挑牛粪,自己不挑,也不知道指挥社员去挑,也指挥不动社员去挑的人。

   28年,几乎是一代人。央视《重访小岗村》,半个多小时的节目,没有采访一个当年生产队的普通社员,是为缺憾。让分田单干的带头人回忆当年分田单干的辉煌,也让当年分田单干的受益人说说28年前哪一刻,说说28年来这一切,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了解指导新的农村改革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如果说小岗村的干部当年为了社员的利益甘心坐牢杀头,可钦可佩;那么小岗村的社员愿意冒死支持干部,则是可歌可泣。在中国找几个为集体利益慷慨赴义孤独作战的孤胆英雄不难,难得是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的奉献牺牲。有如此团结坚定愿意牺牲的这么可歌可泣的小岗村集体,什么困难都好克服。人心齐,泰山移,干群一心,顽土成金。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如果十几年时间,集体牛房周围牛粪堆积,所有小岗村的干部社员从来不挑一挑下到地里去是真的。如此干部,如此社员,“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年年讨饭,家家讨饭,一点不奇怪。

   曾经农村待过,牛房是打扫的干干净净,牛是喂的肥肥壮壮。牛是生产队,是社员的宝贝;粪是庄稼人的宝贝,是田地庄稼的宝贝。就是社员家中的猪粪垃圾草木灰,大人小孩也主动挑到生产队的肥料堆去,每挑猪粪草木灰都另外记工分,和平时劳动工分一样,年终从生产队收成中分红。

   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是农村最忙最苦最累的时节,全体社员都是起早贪黑忙碌在地里田间,几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社员们都明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三里半”。只有忙苦累,才有饭吃,才不要讨饭。所以,农忙时节,饭也送到田间地头吃。除午饭外,半上午,半下午时间还有点心,吃饱好干活。所谓点心,就是稀饭咸菜萝卜干,稀饭充饥解渴,咸菜爽口开胃。觉得好笑吗?因为像这样农忙时饭送到地头,年年如此的农家平常景象,在小岗村却成了改革单干后才有的新气象,成了改革分田后农民积极性高涨的成绩功劳的表现,至今还在怀念歌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曾经待过的农村,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干活是走在头里的,村里从来没有讨饭的事情发生。没灾没难,守着好好的土地讨饭,即使值得回忆,也不值得夸耀。

   28年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都过去了。28年后的今天,小岗村面临是继续单干,还是共同经营,集中生产的抉择。

   当年的改革带头人反对“土地入股,搞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风险共担,秋后算帐,年终分红”的方案。反对理由很简单:这样做是又回到当年生产队的集体体制。

   于是,实行第二套方案:村民土地出租,每亩土地每年租金500元。如此虽说无奈,也确实是一种旱涝保收的好办法,至少过去地主老财也这样干过。不回到生产队,就回到地主去,地主也是人当的,农民也可以过过地主瘾。小岗村有1800亩土地。

   猜想也只能这个无奈的办法了。从行路困难,路都不通猜想,当年如果还有一点农田道路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28年后也所剩无几了。人心散了,关系各家各户生产生活的集体公益事情,没人组织牵头,也不会有人响应参加。再不请人来“集约”,接下来就是土地荒芜放弃。

   有开发商企业主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一定年限不开发,就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法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使用权,不耕种,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法规约束?这是临时想到的题外话,不必当真。

   当年分田到户搞单干,打的是土地的主意;如今出租土地收租金,或者土地入股等分红,打的还是土地的主意。

   改革没有回头路。农民离开土地,放弃土地,才真正的没有回头路。在建起厂房车间,住宅宿舍,楼台馆所的土地上,想回头再种庄稼,回头再当农民,门都没有。农民告别土地,就子子孙孙永远告别了。

   永别了,土地。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农民,农村,农业;消灭了土地,也就消灭了农民,农村,农业。如此,三农问题,迎刃而解,一劳永逸。

   在小岗村改革分田带头人的家里,有大大小小伟人的相片,主人很引以为自豪。没有看到毛泽东的相片。毛泽东不在乎相片。毛泽东行走存在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毛泽东和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紧密相连。

   小岗村的所有“辉煌,困惑,求索和折腾”,始终都离不开的土地,是毛泽东的遗产。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小岗村每一户村民都有的土地。那么,当年要分田到户单干,就没有田可分,没有田可单干;如今要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就没有土地可出租,没有土地可入股。

   如今小岗村每家农户或自家耕种,或出租,或入股的土地,是毛泽东留下的最后遗产,也是小岗村村民最后的固定资本。村民好自为之,好心人好自为之。
说土地是毛泽东在小岗村留下的最后遗产,指得是物质遗产。毛泽东还留下有比土地更宝贵的遗产。这可以在小岗村改革的另一位带头人说话中找到,“不见的集体就干不好,关键在领导”。

“关键在领导”,这简直就是在重复毛泽东的,“正确的路线决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不知不觉地在28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其中一位带头人的言语中生动地重现,复活。

而“不见的集体就干不好”,是在重复缅怀毛泽东把土地从地主老财手中夺来交给千千万万农民的时候,还交给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的四字真经——“组织起来”。

毛泽东的“干部是决定因素”和“组织起来”,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

2007-1-12

人民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