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十三陵水库劳动的象征意义
水灾,是中国最大最多的自然灾害。于是人们把治水的大禹敬若神明。新中国成立之后,洪水的祸害并没减弱,相反却有上涨的趋势。这急坏了中南海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百废待兴,四处有难。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次次地来到长江、黄河及其支流的堤岸上,对着波涛汹涌的江水,发出种种感叹……
1958年5月25日是个星期天,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刚刚结束。北京的天气也与政治气候差不多,过早地热了起来。毛泽东提议,大家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下午1时多,中央主要领导人陆续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前集合。说到体力劳动,大家都很高兴。要劳动就得有个劳动样。他们几乎都戴上草帽,穿着布衬衣,脚蹬老布鞋,依次上了几辆大轿车。
快开车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毛泽东扶着车门,走了上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给毛泽东让座。
毛泽东一摆手:“有了位子总要有人坐的嘛!”他朝车后面的空座位走去,靠窗坐下。
1点40分,五辆大轿车朝十三陵水库驰去。
毛泽东抽着烟,朝窗外看去。车窗外,一片片棉花地、玉米地、豌豆地朝后掠去。毛泽东对坐在旁边的北京市委书记刘仁说道:“看来有点旱意了。”
刘仁点头:“是有点旱了。”“有没有水浇地?”毛泽东又问。“路西有水源,修了引水渠,所以农作物长得好一些;路东水源缺,农作物就长得差一些。”他告诉毛泽东,十三陵水库修成后能灌溉30万亩农田。
毛泽东点头称是。
车子一直开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工地总指挥部门前的广场。只见工地上人山人海,打夯挖土,小车穿梭,口号此起彼伏。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下车,便有眼尖的惊喜过望,大喊起来:“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啦!”顿时工地上掌声如潮,人头攒动。许多人放下手中的活,驻足观望。靠近领袖们劳动的地方,大多是解放军战士,虽然大家都很激动,但秩序井然。只有当毛泽东要问什么,他们才说话。
毛泽东登上水库东墩台观看水库全景,问工地政委赵凡:“是不是能保证在洪水到来以前修成?”
赵凡很有把握:“能,一定能如期完工。”
毛泽东又问:“有多少人在工作?”“有10万人,每天运五万方土到大坝上。”
下了东墩台,毛泽东、周恩来等走进工程指挥部。这是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天气燥热,加上人多,不一会儿,毛泽东额上便渗出细汗,白衬衣也被汗水湿透。他坐在一张木板钉的凳子上,听工程负责人汇报水库进程情况,桌上放了一个大沙盘。
“大坝在什么位置?”毛泽东指了一下沙盘。
水库总指挥指着沙盘说:“就在这后山坡下面,离这儿很近。”
“大坝到20公尺没有?”周恩来问到工程进度。
总指挥报告:“近来水库工程进展很快,前几天每天上坝三万方,接着提高到四万方,昨天突破了五万方,坝身最高处已经超过了20公尺。”
毛泽东喜欢这种“跃进”速度:“坝长得真快呀。”
朱德问:“坝要多高才能挡住洪水?”
杨成武回答说,20公尺就可以了。
毛泽东问:“水库蓄水后,会不会淹掉村庄呢?”
“会淹掉一部分村庄。”杨成武答道,“但是这些村庄已经作好了安排。”
毛泽东点了点头。
有人拿来了纸墨,想请领袖们题词。
毛泽东坐到桌前,欣然执笔,问:“题什么词呢?”
在一旁的杨成武说,就请主席为十三陵水库题词吧。
毛泽东饱蘸浓墨,一连写下五六幅,然后从中挑了一幅。“十三陵水库”五个字苍劲有力。刘少奇和朱德分别写了“劳动万岁”和“移山造海,众志成城”;周恩来似乎还没有从八大二次会议的气氛中解脱出来,谨慎地写了一遍“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题词之后,毛泽东一行人开始义务劳动。毛泽东和彭真一起,手执铁锹铲土;周恩来站在民工队里往大坝上传土。装筐的民工有意少装一点,周恩来开玩笑地说:“都装这么少,大坝什么时候才能长起来呢?”他看到附近有四名女同志正在挑沙子,就走过去,拿起扁担,问:“我跟你们挑行不行?”还没等她们回答,他已经将柳条筐担了起来,颤颤悠悠地朝大坝奔走。其他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也都和群众一道,打夯的打夯,挑土的挑土,平地的平地,不一会儿都干得汗流浃背。毕竟他们大多是60以上的老人了。尽管他们劳动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但还是体现了毛泽东不要脱离群众的意愿。他在这次八大二次会议上,就强调过:像我们这些人是否每年可体力劳动一个月,分几次,目的主要是锻炼思想意识,也可锻炼身体,增长知识。
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工地上劳动了一个小时,傍晚6时40分,仍乘几辆大轿车返回。
6月中旬,周恩来在国务院查问各部部长们的劳动情况,大家都说工作忙,参加劳动不多。周恩来说:我们一起去,他以60的高龄,高擎红旗走在头里,带领中央和国务院机关司局长以上干部,再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负责人赶快迎上来,说:“我们欢迎首长们……”话没说完,周恩来挺认真地纠正他:“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的职务。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王震也是个好开玩笑的人,接着说:“现在你是首长,我们都是你的部下。”他们还住在一所学校里,每天下午3点,徒步八里走到工地,开始劳动到深夜11时才收工,回到宿舍已过半夜了。晚饭送到工地吃,周恩来坐在锹把上,一手捧着碗稀饭,一手拿着烙饼咸菜,吃得分外香甜。当天晚上,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信:“主席:今天政府高级干部已经前往十三陵工地开始一周劳动。去的人数300多,有部长六人,副部长、副主任64人,部长助理50人,司局长级干部174人;中央直属机关干部也去了20多人。第二批也将有300多人,将于6月22日前往。我和习仲勋、罗瑞卿两同志今日随同他们前往劳动一天,夜间回来,准备参加明天政治局会议,待政治局会议开过后,拟再去参加几天。”
5月25日那天晚上,毛泽东在阅读彭真送来的材料时,写信道,发明“跃进”一词的人,其功不在禹下。而在建设中最早使用“跃进”一词的正是周恩来,周恩来当功不在禹下。其实,在共和国的历程中,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功盖大禹的人物,因为他们从开国之初便下大力治水。
|
上一篇:三十四、毛泽东宣布:反冒进的问题解决了
下一篇:三十六、毛泽东批转报告给周恩来,要根治淮河
返回《共和国风云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