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改造主体思想论要

刘林元

【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1
【作者简介】刘林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其中就包括着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 296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双重任务。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明确提出改造“两个世界”的思想,第一次把改造主体作为重要的哲学命题提了出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研究视域开辟了新的广阔的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主体需要改造,主体可以改造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了认识实践活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实践的两极——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所谓主体,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所谓客体,就是主体认识与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在实践中同自己的对象形成主体—客体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认识关系。主体要改造客体,必须正确认识客体,否则不能达到改造客体的预期目的。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人与客观事物在认识活动之前就存在,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只是在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把特定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这时他们之间就形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因此,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是同时产生的,是互相决定、互为因果的。但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认识的客体是被动的。这是因为,认识对象是主体主动选定的,而且影响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的因素主要来自主体自身。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形成主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对客体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要通过实践活动对客体加以改造。作为被改造客体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体之所以要对对象加以改造,是因为这些对象不能现成地满足该主体的需要。主体通过实践过程完成对客体的改造;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主体有没有正确的观念指导,有没有科学而明确的价值目标,有没有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程序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等。一句话,主体是否具备改造客体的实践能力,这是决定问题的关键。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追求,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人们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总是为追求某种价值的,因此,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实际上也形成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人是价值关系中的主体,而提供主体价值的事物是价值客体。在价值关系系统中,影响价值关系的是主体和客体双方。在特定的价值关系中,价值关系的方向(正价值,负价值)和价值量的大小既决定于客体,也决定于主体。如果客体自身发生变化,对主体来说,价值方向和价值量都可能发生变化。同时,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也决定于主体,只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才有价值,而不同主体的需要可能不同,对客体价值的判定就可能不同。如大革命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认为好得很,而国民党右派却认为糟得很,因为不同主体价值标准不同。即使同一主体,在不同情况下由于其需要发生变化,对客体的价值评价也会不同。主体的价值目标、价值观念、价值需要对于价值关系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价值关系中,主体起着能动的主导作用,尽管客体本身也直接决定价值关系,但选择价值客体的主体是有能动性的人。

由上分析,可知在主客体的这些关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是不同的。主体是能动的、主导的方面,客体是受动的、次要的方面。我们应当全面把握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总的说来,主体能动性表现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表现在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即主体自身)。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了主体的第一种能动性,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他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有人先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2] 477毛泽东论述的主体的这种能动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从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由对事实的感性认识到对本质、规律的理性把握,这是一个复杂的能动的过程。主体对于他所获得的信息要进行思维加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思考、分析综合,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确定实践观念,以指导具体实践行动。抽象的理性认识不能直接指导实践行动,只有实践观念才能在操作层面上指导实践。根据理性认识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加上客体对象的具体情况,再加上主体的价值观念,决定主体改造客体的计划、方针、政策、办法等等,这就是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不仅使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更加充分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实践过程。改造客观世界是在思想理论指导下,按照实践观念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即做或行动)。要把思想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即依靠有实践力量的人去实践。实践是主体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实践过程是精神力量(理性和非理性)和物质力量(人身体的物质力量与使用工具的物质力量)凝结起来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使其发生适合于主体需要的变化。实践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

第四,主体能动性除了上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能动性外,还表现在对主体自身的认识和改造上。尽管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还很差,但科学实践证明,主体是可以认识、可以改造的。人的主体性有的有遗传性,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凡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都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改变。人的主体能动性主要要素是思想意识以及指导实践的观念,这都是后天的产物,都是可以加以改造的。主体性的改造是在内外因结合的条件下,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人与动物不一样,人有自觉的意识,能够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反省自己、改造自己,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主体的可变性、反思性、自控性这是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的能动性的特有的表现。主体的改变往往是在环境的压力促成下,由主体发挥自身能动性而实现的。在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里,主体不仅必须改造,而且能够改造。主体性改造的根本动因来自主体自己,其改造过程只能在实践中完成。结论是:主体需要改造,主体可以改造。

正因为主体具有能动性,所以主体自身状况如何,对于正确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比如:人们的政治立场是否正确,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实践经验多少,文化水平高低,道德是否高尚,价值取向是否对头等等,都制约着人们的实践和认识的水平。我们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 对主体的多方位改造,包括立场、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道德观的改造,思想作风的改造,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思想方法的改造

   (一)关于立场和世界观的改造

立场是主体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对于主体的思想行为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阶级社会里,一个人由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说话、做事、思考问题。立场不是抽象的,它主要通过主体的政治态度、阶级道德、价值标准表现出来,对立的阶级立场表现出来的对立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主体立场的转变是一个根本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变化,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二次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两次社会大变动中,毛泽东都十分强调人们立场改造的问题。第一次大变化中,针对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他们坚定地站在人民革命的立场上来,和工农兵群众站在一边,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对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动摇的),毛泽东也要他们从反革命阵营中站到人民一边来,转变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强调立场问题,主要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号召他们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由剥削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广大知识分子,要引导他们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世界观的改造。世界观与立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体立场主要受其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世界观主要是由实践经历和教育决定、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因和发展规律的总的看法、评价,对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及其价值评价,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等。世界观是主体的自觉的理性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世界观与阶级(政治)立场有一致性,这就是立场反动(错误)的主体,其世界观必定是反科学的(有的可能没有明确的理性认识)。但不能说世界观反科学的人,其政治立场必定是反动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坚持唯心主义,不相信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立场和路线政策。政治立场的革命与反动不等于世界观的科学与错误。

如果说改造立场还只是针对一部分主体的,那么世界观的改造却是一个全称概念,“人人需要改造”。毛泽东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3] 223毛泽东自己青年时代就是通过世界观的改造从一个相信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到革命民主主义者再到共产主义者,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过程中,毛泽东着力改造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中国是一个农民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主要由农民、小资产阶级组成。毛泽东通过教育和实践的途径,成功地改造了革命队伍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使他们从落后、松散的状态跃升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在他们中,出现了众多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这批农民为主力军的革命队伍,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造了旧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同时又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改造了农民革命队伍的主观世界,这是毛泽东关于改造“两个世界”的最生动说明。

毛泽东对于知识分子世界观改造是毕生关注的。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很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民主革命时期,他多次强调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到党的革命队伍中来,中国革命没有知识分子参加是不能胜利的,提出反对关门主义。建国后,他又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但他同时又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必须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提出并阐明了知识分子的立足点要转移到工农兵群众一边来,深入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培养对工农兵的感情。建国以后,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被突出地提了出来,这一方面是因为从旧中国转变为新中国,人们尤其知识分子必须弃旧迎新,与时俱进,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来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因此,需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世界观改造是适时的、必要的。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对中国知识分子世界观的状况的估计是,两头小中间大,即真正熟悉马克思主义和真正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少数,而大多数是不熟悉不了解。就世界观来说,大多数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这个估计是基本正确的。

关于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改造。党员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革命队伍的领导和骨干,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员干部处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他们的世界观改造,关系到革命理想的实现,关系到能否领导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战略目标和各个革命历史阶段的具体历史任务而奋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要求更为严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都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要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做推动历史前进的促进派。

毛泽东关于党员干部世界观的改造起点是高的,要求是严的,实践是卓有成效的。这就保证了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使我们党在挫折面前始终有坚定的理想、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坚强后盾,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关于道德观和人生观的改造:从“为己”到“为民”

毛泽东道德观、人生观的核心思想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利己主义。毛泽东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来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个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决定了共产党人要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其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真正的主体,而党员和干部则是实现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理应成为人民的公仆。再次,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共产党人并不抹煞个人利益,但个人利益不能损害集体利益。首先要为他人、为社会、为集体谋利益;离开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也不复存在。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必然反对那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个人利己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之处。中国共产党所处的那个重大历史时期,1949年之前的革命战争年代,“立党为公”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历经千难万险,为了解救中国人民出苦海,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民翻身,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翻身,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是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二是体现在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要求的统一。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广大的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时,真正做到为“公”为“民”。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做官,而是做事,为人民做好事。

毛泽东提倡,要树立“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的精神”。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十分推崇白求恩大夫的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 659-660。坚持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要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苦”和“死”是考验,战争年代,为了人民解放事业,随时面临“苦”和“死”的考验。和平建设时期,不仅有“苦”的考验,有时也会有“死”的考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在面临考验时,应把“苦”、“死”留给自己,把“乐”和“生”留给别人,留给人民,这是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苦”、“乐”的取舍是对共产党人的重要考验;“生”与“死”的考验是对每个人的最高的考验。战争年代,大家有思想准备,和平建设时期,缺乏这种思想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这个考验是更为严峻的。

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的精神相对立的是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个人利己主义在我们党内从来都是被否定的,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从来都是损公利私、损人利己的,这是与共产主义道德格格不入的。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在党内的主要表现为,以权谋私。权力是人民给予的,理应为人民谋利益;可是我们党内,有些人受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腐蚀,利用自己掌握的那部分权力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贪污受贿,生活腐化,道德堕落。20世纪50年代初,刘青山、张子善就是这种腐败的典型。毛泽东对刘、张的严肃处理表明党和毛泽东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与党内腐败思想和行为是多么的针锋相对!毛泽东坚持旗帜鲜明地与党内腐败现象坚决斗争,保证了我们党廉洁奉公的好形象,深受群众欢迎。

   (三)关于改造作风

作风是主体的习惯性行为,是主体性的重要规定。作为主体性规定的作风有以下几个特点:(1)作风是主体的外在的,可感知的行为,是主体性的外在表现。(2)作风是习惯性的行为,有重复性,偶尔为之不成风。正因为作风具有习惯性、长期性,因此它是在某种思想观念指导下,具有自觉性。(3)因为作风是主体在一定思想指导下长期坚持的习惯性行为,因此,作风体现了实践过程中主体的整体风貌,实践状态。

个人有个人的作风,团体有团体的作风,党有党风,校有校风,班有班风,一个阶级、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阶级风貌、民族风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长时期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十分重视,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重视党的作风(党风)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在重大历史的转折关头,都要强调党的作风问题。比如,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整风: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文风,反党八股,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49年全国胜利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警告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全党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清洗了党内的腐败因素,特别是毛泽东亲自对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案的处理,极大地震动了全党全国,使我们党以饱满的革命精神,以廉洁为民的良好形象,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了三年经济过渡时期,朝气蓬勃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去。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党的中心任务转到向地球开战,发展科学技术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领导发动了1957年春的整风运动,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社会主义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毛泽东对整顿党的作风十分重视,这是因为:第一,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党的作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体现,作风的好坏对党的路线贯彻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落实有密切的关系;第二,党的作风是党的战斗力的体现,好的作风能使其战斗力不断增强,坏的作风会使战斗力不断削弱,甚至完全瓦解党的组织及其战斗力;第三,作风是主体的风貌、精神状态,党风是党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在全民心中的影响、威信,关系到党对群众的号召力、组织力。党风是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号召群众的伟大力量。因此,党风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实践主体——党的形象和党的生命力,而且关系到能否有效领导、组织群众进行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关系到实践的成败。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时期里,在党风建设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坚持”几个“反对”。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第二,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第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之外的官僚主义;第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文过饰非,掩盖缺点、错误的庸俗的唯物主义;第五,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反对骄傲自满,浮躁不实;第六,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提倡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的坚忍不拔精神;反对没有作为,消极后退,害怕艰苦的坐享其成、贪图安乐的精神状态。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党风建设的经验,把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

毛泽东创造了延安整风运动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延安整风中,我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研究,明辨路线是非,再把自己摆进去,总结、检讨自己的错误、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认识、改正了错误,提高了觉悟,团结了同志。延安整风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党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水平,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思想认识空前的一致,党的领导威信和领导水平空前提高。延安整风运动创造的无产阶级政党主体建设的这条重要经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四)关于改造主体的能力

主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怎么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这就是主体怎么去“想”;二是主体在“想”的指导下,怎么去“做”,去实践,改造客体。提高“想”的能力和提高“做”的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毛泽东改造主体的能力,就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的,他提出系统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就是为了改造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主体自己改造自己,就把自己当作客体,这就提出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这时的人兼有主体与客体双重身份。)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应该是毛泽东改造主体哲学题中应有之意,他明确提出主体的“自我批评”、“反省”、“自觉改造”,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关于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有重要地位的,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毛泽东哲学是最有特色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而存在的,直接指导中国实践,直接面对的是中国革命实践前沿的广大干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实践水平。因此,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理论的提出和阐明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毛泽东重视方法论是一贯的。土地革命时期,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么,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1] 139-140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写了“工作方法十二条”和“工作方法60条”反复修改、琢磨、推敲,在党内传阅,要全党学习研究。

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各级领导干部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完整的系统。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出发点和前提。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必须从这个原则出发,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坚持实践是检验思想理论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书本理论和前人(别人)经验,我们要尊重,但不是我们认识的出发点、认识的前提。这条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前提是毛泽东身体力行并谆谆教导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总原则、总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但要做到实事求是,只有主体对事物本身进行调查和研究,才能真切知道事物及其本质。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对事物认识的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在其先头。所以调查研究在毛泽东看来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多样,有下马观花,有走马观花,有综合调查,有一人一事调研,不管哪种形式,都是要得到一个真切的认识、事实的认识,而不是片面的、虚假的,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事实为根据的正确深刻的全面认识。调查研究当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背景,没有这些是无从调查研究的,调研者一定有某种主管设想或期望,但这些都不应成为先验的框框,它们可能影响我们的调研,但最终结论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要跳出框框,一切从实际出发。

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调查研究是向实践做调查,向群众做调查,因此,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群众在实践第一线,他们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也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深入群众取得群众认识和自己对事实、对群众的认识,再回到作全面深入研究,形成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办法,再到群众中去贯彻,同时也要征求意见加以改进,这就是到群众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不仅是调研的主体,还应该包括群众。

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去发现矛盾、分析矛盾,才能解决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矛盾论》和毛泽东的其他著作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矛盾分析法有如下几点:(1)对立统一的方法,两点论分析综合法。分析矛盾的两个侧面及其相互关系,它们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地位,双方如何对立,如何统一。(2)分析矛盾主次地位。在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中,要分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在单一矛盾的简单事物中,要注意分清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3)注意把握在矛盾运动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变化,矛盾统一体的变化。(4)分析矛盾性质及其解决办法、解决方式,还有矛盾解决的条件和内外因分析,矛盾解决的后果分析。

在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矛盾分析法通过阶级分析法实现,阶级分析法不能违背矛盾分析法。比如,分析对立阶级关系时,固然要分析阶级斗争的一面,同时也要分析它们的联系、统一的一面。否则就不真实,也有违矛盾分析法。从矛盾分析法着眼,对立面之间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还有“解剖麻雀”、“一切经过试点”的方法,“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胸中有数”和“胸中有度”的方法,“留有余地”的方法,向“反面教员”学习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毛泽东经常提到的。

毛泽东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又富有实践性、群众性、通俗性,为广大干部所接受。这些方法论的运用大大减少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增强了辩证法的全面性、深刻性,大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改造主体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毛泽东强调,要在实践中同时改造“两个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靠实践,改造主观世界也主要靠实践。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说,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是在统一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都认为,实践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的人认识和改造自己的基础。因此,毛泽东关于改造主体的哲学思想里,第一位强调的主体要到实践中去锻炼和改造自己,去提高自己的能力,离开了实践,其它途径都不能奏效,以实践为基础,加上其它措施,主体性的改造方能成功。

对主体性的改造,毛泽东除了强调实践的基础外,还强调党、无产阶级和其它主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进行主体建设最好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帮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帮助我们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懂得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艰苦劳动和斗争,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科学观点,树立自觉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认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思考问题、有效解决矛盾的锐利武器,帮助我们少犯主观片面性和形而上学错误。毛泽东终其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强调党员干部要读马列的著作,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还提出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提高主体性,特别是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取得真正的认识,最好的办法是从自己错误的教训中学习,这样才来得快,来得直接。这个思想很深刻。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和主体——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几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都是因为深刻总结党自身的教训。在主体建设上,毛泽东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我们党长期处在战争年代,其成分大多数为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建国后,面临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毛泽东号召广大干部学文化,学科学技术,掌握科学知识,希望拥有一批我们自己的教授、专家、知识分子。他对党员干部提出又红又专的要求,“红”了还要“专”,反对只“红”不“专”,其目的就是要广大干部提高文化科学知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毛泽东的这些要求,对于提高我们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马克思的命题: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问题在于要改变世界。

毛泽东的命题: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主观世界。

历史发展到今天,改造客观世界固然重要,但改造主观世界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不很好改造主观世界,就无法再深入改造客观世界,不改造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人与客观世界就无法建立和谐平衡的关系,那么,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还如何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呢?主观世界的状况决定了客观世界改造的方向、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改造主观世界已经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毛泽东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说:“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在《实践论》里,毛泽东指出了人类自觉改造自己的迫切性还是很差的,尽管现在离共产主义还很遥远,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应该十分重视毛泽东在70年前就提出的要求: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整个思想理论都是为实现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尽管有过失误,但他的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的思想将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人民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