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水陆洲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什么?这是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论述
一九五七年二至六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他指出:“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时候------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从一九五六年以来,情况就根本改变了”,“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卫和发展生产力。”
一九五七年三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上述观点,在以后的不同场合,他反复地重申,并作了具体论述。但是,我们经常还是看到一些“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指责毛泽东不重视发展生产力,不关心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正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害怕国家和人民富裕,想搞“贫穷的社会主义”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指责是多么荒谬。
毛泽东不仅在“八大”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而且通过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阶段基本矛盾的特点,论证了确定当前阶段根本任务的客观依据。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这就必然要求同时也有现实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在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他指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有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一九五七年二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还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一九六零年春,在一个读书会上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总结世界历史经验,说明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之后,生产力大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经常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基本矛盾才能实现和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在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他指出:“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同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九五七年二月,他还指出:“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同时,生产不断扩大,又会促使需要不断增加,因此,“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
一九六零年春,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生产要服从于需要。”
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要正确理解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而且还要正确理解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需要是人们对外界对象、客体,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需要不是主观的产物,更不是任意的想象。人们的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机能发生、受自然环境影响,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的需要按需要客体的差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需要满足的过程是同一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的。从需要为生产提供观念的对象这个角度看问题,需要的满足过程是先行过程;从生产为需要提供实在的对象这个角度看问题,生产过程是先行过程。因此,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从矛盾的产生来说,首先是社会需要决定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必须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否则社会生产就会哀退和灭亡。从矛盾的解决来说,社会生产又决定 社会需要,一定的社会生产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又促使新的社会需要产生。需要总是不断发展的,并且往往超过社会实际掌握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因此,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其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初始矛盾。因为,没有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人们必需生活资料,这是由人类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但是,只有通过生产来满足的需要,才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类需要。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但是,人类社会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并且创造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成为新的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满足需要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生产,不断满足需要,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规定、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运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种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标志是生产力;一种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标志是生产关系。可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的表现,没有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也就不会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人认为,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这是把两者的关系弄颠倒了。)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还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影响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集团和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反过来,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总是受到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影响、制约和支配。以社会需要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为例,生产为需要提供对象,首先就引入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按一定的经济关系把需要的对象加以分配;交换依照个人的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这种再分配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消费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其社会经济方面如各种消费关系的矛盾、消费的构成、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消费罚的合理组织等,也同社会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但是,他们的需要之所以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首先是在于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但主要的还在于少数剥削者占有了生产资料,从而占有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并运用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其本身则较为隐蔽。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必须进行生产。他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首先也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但同时也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关系。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低级社会形态中,因为人们在公有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仍有差别,在劳动的性质、质量、数量方面仍有差别,在市场交换中所处的地位仍有差别,在分配的方式、数量方面仍有差别,从而他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也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而且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低级社会形态中,还仍然存在大小不同的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除了部分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外,还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直接表现为劳动人民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
(二)毛泽东对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坚持
关于生产建设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地位问题,毛泽东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情况下,又作了许多具体论述。
1,战争转变为和平,革命取得胜利,生产建设就成为一切任务的中心
一九三三年八月,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毛泽东就提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争的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这一段话,可以说对经济建设在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作了高度地概括和说明。同时,他又指出:“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只有在国内革命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处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中,他指出:“中心的和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说来,就大多数同志说来,确确实实地就是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义。”“两项工作中,教育(或学习)是不能孤立地去进行的,我们不是处在‘学也,禄在其中’的时代,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一九四九年三月,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他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工作,社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他还指出:北方除少数新解放区以外,“已经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人民的统治,并且根本解决了土地问题。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一九五三年三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个党内的指示中,他又强调指出:“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
一九五五年九月,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则按语中,他指出:“一切合作社,都要以是否增产和增产的程度,作为检验自己是否健全的主要标准。”
在这一段时期中毛泽东有关生产建设的思想,应该说争论是不大的。我们之所以不惜篇幅地详细引证,是为了搞清毛泽东的这个思想的来龙去脉。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经济建设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一九五七年三月,在对南京部队、江苏安徽两省党员干部的讲话中,他指出:“让我们跟全国人民一道,干它个几十年。长期不说,干它个五十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这个世纪还有四十多年,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
一九五八年四月,在中共中央汉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整风挂帅,生产是当前中心工作,带动其它工作。”
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毛泽东与中央领导集体一起,全力以赴地抓经济建设,这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说,这个时期抓经济建设方法不对头,出现重大失误,实际就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是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回事,抓经济建设的方法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不能把两者加以混淆,用后者去代替前者。一些人认为,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强调阶级斗争以后,逐步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就放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从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过程来说,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一九六二年九月,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在提出阶级形势、矛盾等问题以后,又是强调指出:“不要因强调阶级斗争放松了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又有人说,这是在刘少奇提醒以后才作的补充。研究一个领袖人物的思想,采取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方法,实在令人遗憾。可是,一九六三年五月,在毛泽东主持下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强调要“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这又该怎么说呢?从理论上来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者是应该而且可以辩证统一的。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任务来说,包括许多项目,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等等,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因为,最根本上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可是,要搞好各项建设,高速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又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关键又在于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最关键的就在于处理好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处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就是阶级斗争。因为阶级斗争处在最关键的地位,所以就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将另外讨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不必、也不能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过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是、不必、不可能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与毛泽东说的“整风持帅,生产是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同一个道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在某个时期,既坚持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某个时期,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忽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某个时期,又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3,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抓革命,促生产”
一九六六年八月,在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由于始终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国民经济“三五”和“四五”计划完成的情况还是相当好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6%和7,8%。从十年的总体看,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仍有7,1%的增长。经济曲线是:1967、1968年陡降,1969—1973上升,1974年下降,1975年上升,1976年停滞。这时期我国建立和发展了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包括石油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地方五小工业自1969年得以恢复和回升,1970年2月通过的“四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五小工业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期。1976年进出口总额为134,33亿美元,比1966年的46,14亿美元增加1,9倍,平均每年增长11,25%。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12月,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转到技术革命
中国的生产力特别落后,毛泽东对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一九四九年三月,他就指出:“中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工业经济,这是进步的。”“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在今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来说,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认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以后他又反复指出: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 “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他一生都有把改变中国的贫穷和落后状态,建设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九四九年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以后对工商业的改造,抗美援朝的胜利,我又愉快又不愉快。吸有这一次大跃进,我才完全愉快了!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完全有指望了。” 尽管大跃进的这一战役,存在着速度过快等问题,但从这一段话中表露出来的心态,却可以增加人们对毛泽东的理解。
因此,毛泽东在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技术革命,他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由于我国的经济条件,技术改革的时间,比社会改革的时间,会要长一些。” 他还说过:不打(科技十年规划)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要以革命的精神来搞科学技术。毛泽东在这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要发展生产力不单是要进行社会革命,而且要进行技术革命。他提出了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原理。他认为,在我国的经济条件下,技术改革比社会改革的时间要长一些。如果仅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来说,这可能是对的;如果就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说,可能始终是和技术革命结合在一起的。一九五八年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他就明确地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被动状态,精神上还是感到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从今年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注意。”“把全党的注意力移到技术革命上面去。”
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方针和道路
(一)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毛泽东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这个国家改变历史方向和国家面貌,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使国家基本工业化,并且要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毛泽东又提出了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目标。
总之,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裕的、强盛的、现代化的伟大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好。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绝不是要使中国永远停留在贫穷、落后的状态。这里包含着一个不言自明的观点:贫穷当然不是社会主义。可是谁能想到,有人居然把“贫穷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强加在毛泽东的头上,真正成了天下的一大奇闻。
(二) 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1、要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一九五六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的最高水平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对于农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的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
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首先,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的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这个农民自给的部分,数量极大。”“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第二,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给工业人口的需要,才能发展工业。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商品率。有了饭吃,学校工厂少数人闹事也不怕。”“第三,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轻工业生产才能得到足够的原料,轻工业产品才能得到广阔的市场。”“第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比如,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的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为农业服务。现在,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无论是发展轻工业还是发展重工业,农村都是极大的市场。”“第五,现在出口的物资主要是农产品。农产品变成外汇,就可以进口各种工业设备。”“第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占,目前还没有使人们 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有更大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有了发展,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
一九五九年,毛泽东还具体提出了“以农业这基础,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指导思想。
2、在农业内部要处理好粮食和其他各业的关系。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去年冬季以来,集中搞粮食,忽略了副业和经济作物。后头又纠正了这个偏差,来搞副业和经济作物,”“而粮食又不行了,”“开头一偏偏到粮食,再一偏偏到副业、经济作物。” 这说明在农业内部要兼顾粮食和其他各业,不能只顾一头。
3、在工业内部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等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略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象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太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因而市场上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
其次,要处理好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就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有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
再次,要处理好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关系。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前几年建设中有一个问题,就象有的志说的,光注意‘骨头’,不大注意‘肉’,厂房、机器设备等搞起来了,而市政建设和服务性的设施没有相应地搞起来,将来问题很大。我看,这个问题的影响,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许还在第三个五年计划。”
此外,在经济建设内部还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一九五九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
4、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一九五六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三)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步骤
前面已经说过,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达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又需要经过一些步骤发展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经过毛泽东修改并同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三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提出:遵照毛主席的批示三届人在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0年以前,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 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个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
2、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具体方针。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吏这样说,是不是要把一切人一切事都由政府包下来呢?当然不是。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许多好的办法来的。而这也就包括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之内,我们应当指导社会团体和各地群众这样做。”
3、勤俭经营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二月,毛泽东在《勤俭办社》一文的按语中指出:“勤俭经营应当是一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不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招待勤俭的原则,但是要特别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
(五)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提出,力争多快好省地实现由经济落后的国家向现代化的强国的跃进。
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毛泽东在八大三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本来,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限制了它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我们总是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是反对主观主义的多、快。”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还进一步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在发展资本主义了,经过三百多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现在这个样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毛泽东在对政府工作报告稿的修改中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的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个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无论从哲学上来说,还是从政治上来说,毛泽东提出的“多快好省”和“大跃进”这样的战略方针都是不错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没有来得及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加之,由于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在组织第一个战役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些不合乎实际的“高指标”。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一九六二年一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那一年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相当时间内,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要经过一段时间,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有这样的可能。现在好了,有了这些东西了,或者正在制定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妥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并不完整,也不具体,而且这些思想本身也在不断地修改、变动中。然而,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指明方向的作用。但是,有些人由于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出现了高指标、群众性的土法炼钢等缺点,就全盘否定多快好省和大跃进,则是毫无道理的。难道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多快好省,而要少慢差费吗?难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跃进,只能爬行吗?
2003年8月18日 |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