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必须是工农化的知识分子
和知识化的群众骨干

干部必须是工农化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化的群众骨干
――论毛泽东干部思想的现实意义之二
杨连旭
(2006年4月)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那么干部又从何而来呢?
毛泽东指出了两大源泉,即知识分子和群众骨干。

(一)
一般地,知识分子较之于普通人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较强的思想能力和优秀的专业技术,是社会的精英,自然也是民众活动和社会发展最理想的组织者。
作为一个群体,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社会发展和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正因如此,“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
所以,毛泽东格外注重知识分子干部。1939年12月1日,他为
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
“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随后,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又强调:
“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可能成功的。”
1940年12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论政策》中毛泽东强调要求:
“应吸收一切较有抗日积极性的知识分子进我们办的学校,加以短期训练,令其参加军队工作,政府工作和社会工作;应该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们。不要畏首畏尾,惧怕反动分子混进来。”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组织者源泉之一这个规律的认识之深刻,招揽和使用知识分子干部心情之迫切,决心之大!
但是,毛泽东更了解知识分子的弱点,他可不是无原则的选用知识分子作干部。他指出:
“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毛泽东选选集》第二卷第559页)
换句话说,也只有“愿意并且实行和民众相结合”的知识分子,才可能成为民众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干部人才。
所以,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发出了强烈的号召:
“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二)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毕竟人员稀少,而其中可为干部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作为区域负责人,干部缺乏时还可以要求引入,但作为最高领袖在干部人才匮乏时又该如何呢?
毛泽东的回答是:从经过锻炼的群众中选取。
早在1933年8月,毛泽东就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报告中就指出:
“人们常常叹气没有干部。同志们,真的没有干部吗?从土地斗争、经济斗争、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群众,涌出来了无数的干部,怎么好说没有干部呢?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又强调:
“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出并正在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
他同时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那么,怎样从群众中培养和选取干部呢?
毛泽东强调,必须是在群众中逐渐形成、自然产生的领导骨干,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决不是突然发现、硬性选拔的结果。
1943年6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决定《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指出:
“凡属真正团结一致,联系群众的领导骨干,必须是从群众斗争中逐渐形成,而不是脱离群众斗争而形成的。”
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强调:
“在土地改革和整党的伟大的群众斗争中,教育了和产生了成万的积极分子和工作干部。他们是联系群众的,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极可宝贵的财富。”
也就是说,毛泽东主张干部必须是从在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的知识分子和自然形成的群众骨干中发现和产生。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干部人才观具有强烈的知识性、实践性、群众性和自然性,是知识化、实践化、群众化和必然化的统一论。

(三)
针对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知识分子缺少劳动人民社会活动的实践知识和劳动人民缺少必要的社会管理知识的问题,毛泽东以知识化、实践化、群众化和必然化的统一论指导干部队伍建设。
他提出:
“使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毛泽东选集》二卷,第619页)
在革命年代,毛泽东不仅明确指出了“青年运动的方向”,而且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教育干部,即使是在艰难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毛泽东也要求:
“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69页)
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为有关学校编教材授课,频繁写文章做报告。
在取得了全国性的政权后,毛泽东:
第一、 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总要求,
第二、号召“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第三、倡导“7.21工人大学”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第四、强调“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在大风大浪里成长。”
由此,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工农群众化了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化了的工农干部,从江泽民、李鹏和李瑞环到胡锦涛、温家宝,他们早已经成为了干部队伍的中坚。

(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因此,干部队伍中知识分子出身的比重在迅速增大,而群众出身的比重在减小。
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主要标志。
但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随之也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其一、干部主要来源于在机关就业的人员。机关就业人员又主要来自于的城市户籍青年和院校毕业生,很少从基层选用。这样,干部脱离基层和群众而形成。于是,就出现了与人民群众感情淡化、衙门作派严重,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现象。
其二、有时把干部人才的知识化绝对化为唯学历论,不要群众性和实践性。结果,一批才行德兼备的群众骨干被压抑,有些没有实现群众化和实践化的知识分子却直接走上了领导岗位。于是,出现了不精通领导方法、工作能力弱化的问题。
其三、有时又以“学历不等于能力”为由,不仅是群众化、实践化和自然化没有了,而且就连知识化也不要了。结果,造成大批已经实现了群众化、实践化、才干出众的知识分子干部受到排挤,导致投机钻营的不学无术之徒平步青云,使干部队伍作风急剧恶化。
第四、从大机关到小机关任职。由于近年来交通的发达,城市与县城往来快捷。调县里任职,这个以往曾被城里干部视为发配的厄运,如今也成了时髦的好运。大在批市里膨胀过剩的干部纷纷调到县里升职,这就阻塞了基层干部的成长,加剧了干部队伍总体素质的下滑。
如此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导致干部队伍总体素质下降、官僚主义严重、腐败问题突出,日益成为了一个脱离劳动阶级的阶层。
凡此种种,皆是因为没有坚持毛泽东关于干部必须是知识化、群众化、实践化和必然化的统一论的结果。
所以,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优质高效的干部队伍必须始终坚持将干部的知识化、群众化、实践化和必然化落实在行动上。为此,必须首先改革适用于革命时代却又流传至今的“官”“吏”不分的一体化体制。
无论是中国传统政治,还是现代政治的规律,“官”和“吏”都是分别管理的,所以,应该将机关的职员与干部分清身份、区别对待:
第一、机关职员属于一般业务范畴的雇员,是生活的职业,可以以业务能力为主要标准从专业人员中录用。
第二、干部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是革命者的职业,必须以理想主义为主要标准,从在基层群众中工作出色的知识分子和群众骨干中选用。
第三、建设吸纳全社会干部人才的机制。以往由于公有制一统天下,从群众中自然也就是从公有制单位的群众中选用干部。现今由于公有制经济的萎缩和私有制经济的膨胀,群众主要分布在私有制企业和农村个体经济中,可是却还沿用沿从公有制单位选用干部的传统。这样,就埋没了大批干部人才。尤其是,有很多大学生本来是具有管理和领导才干的,只是因为无权无势无钱,也就无缘进入国有单位,流落在民间。
从理论上讲,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所有人都应该有从事管理社会工作的竞争机会。
从现实看,谁又能肯定在国有单位之外的民间人士中就没有当代的毛泽东和贺龙呢!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