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中,提出并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这一思想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对于党的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源主要是批判地吸收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民”一直是个永不泯灭的主题,成为先哲们思考和探讨的对象,并产生了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遗产。夏禹倡导“政在养民”,周公主张“敬德保民”,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泽东同志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民本”思想归根到底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它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他曾借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教育党的领导干部要“顺”而不要“逆”人民群众“那个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批判地吸收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结果。  对我国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扬弃。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表现为乐善好施、济困扶贫、同舟共济等。这些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当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是对我国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简单继承,而是一种扬弃,是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对它进行提炼,是自发的阶级感情向自觉的阶级觉悟的升华。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致信张闻天同志,首先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从唯物主义道德观的角度初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着人民大众的”。1943年,他又在一次党内指示中提出了“为群众服务”的思想。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0天后,他发表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就在理论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相互服务,和谐相处的关系。从提出“为人民服务”到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一文中,使用了“完全”、“彻底”的提法,这已经包含“全心全意”的意思。时隔不久,1944年10月,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他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他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又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以确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就其基本的立足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为人民服务”前面加上“全心全意”这个定语,就不仅是个量的发展问题,而且是质的升华。
纵观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就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就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一生!
……

《人民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