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峥嵘年代
开国上将陈士榘一生忠于毛主席,崇拜毛主席,感激毛主席。晚年时,在接受军史作家吴东峰的采访,老将军曾表示,自己最佩服毛主席的地方在于,他打了一辈子仗,当了一辈子军人,却很少摸枪。为此,陈士榘还专门讲了一段往事……
井冈山时期,陈士榘带队击败了敌人,缴获了一把用白银做成的袖珍手枪,非常精致,不知是哪个国家制造的。红军战士们爱不释手,最终还是将这把枪交给了林彪。
林彪把玩了一番后,也觉得非常喜欢。但最终,他还是把枪交到了毛泽东手里。
谁知毛泽东看都不看,径直将枪扔在地上说:“到我用得着这把枪的时候,咱们红军就输掉了。”
众所周知,毛泽东对于枪曾有很多著名的论调,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指挥枪”,等等。但在毛泽东指挥的数百次战斗中,他却很少摸枪,也很少持枪战斗。
事实上,毛泽东并非不会用枪。早在他18岁时,就曾用过枪,也打过枪。
1911 年 10 月下旬,湖南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18岁的毛泽东投笔从戎,加入了革命军队。在 25 混成协第 5 师标第 1 营左队(编者注:混成协是清末新军的旅级单位,即混成旅;标是团级单位),毛泽东当上了一名列兵。部队发给他一把“汉阳造”的旧步枪,而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摸枪。
在军事训练中,毛泽东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掌握了军事基础知识和战斗基本技能。部队军官见毛泽东身材魁梧,动作又熟练和准确,因此常常叫他出列给其他士兵做示范动作,帮助大家提高军事技能。
后来毛主席曾回忆:
辛亥革命的时候背过几天枪,什么立正、稍息、托四把枪还相当可以。不是吹牛皮,单个教练、排教练、连教练、营的野外演习也搞过。
很显然,毛泽东后来不带枪,并不等于他不会用枪。如果真的用起枪来,恐怕不会比那些老兵来的差。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了北京,南北统一了。
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于是退出了军队,决定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毛泽东一共当了半年列兵。事实上在30岁之前,毛泽东根本就没想过要打仗。他最大的志愿就是当一名老师或者当一个记者,靠着这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1965年,毛主席在会见叙利亚客人时,他就曾坦率地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都没想过打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好战的青年,却被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反动派逼上了战争这条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年华,都是战争中渡过的,并成为了一名叱咤风云、闻名世界的大军事家。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虽然已经从戎,但从本质上来说,毛泽东还是个知识分子。他一生与书作伴,在书海中畅游,至于枪,则很少出现在他的世界里。
毛泽东持枪到底有多罕见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开国元勋的回忆吧。萧克上将曾说,自己只看到毛泽东挂过一次枪。那是在井冈山的时候,当时误传他被开除了党籍,不能担任前委书记,因此就改为师长。在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挂着个驳壳枪,诙谐地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
对此,陈士榘也有同样的回忆——当毛泽东说出“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的话后,全场洋溢着一片欢乐之声,顿时给军人们增强了信心和力量。后来,毛泽东很快就将枪交给了警卫人员。从此以后,陈士榘就再也没有见过毛泽东持枪了。
他深情地说:“毛泽东是从来不拿枪的,无论情形有多险恶,有多少敌军在追击,毛泽东身上也从来不拿武器。”
当然,萧克、陈士榘上将的记忆也不全对,毛主席一生中也并非仅拿过一回枪。
在危险的时候,毛泽东也曾奋不顾身地拿着枪冲锋陷阵。当时是1929年初,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结果被国民党军的刘士毅部追上。当时红军远离根据地,在白区作战接连失利、险象环生,可谓是濒临绝境。
在大柏地,红军下定决心和敌人决战。于是,毛泽东巧妙地布置了一个口袋阵,待敌两个团进入包围圈后,红军各部拼尽全力从四面八方向敌军猛冲。
其中军长朱德带队冲在最前面,而平时很少摸枪的毛泽东也亲手持枪,带领警卫排向敌人冲击。因为毛泽东明白,这仗非赢不可,否则红军就将面临覆灭的危险。
鏖战到第二天下午,终将敌人的两个团大部歼灭,扭转了红四军的被动局面。陈毅称这一仗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几年后,毛泽东战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豪迈诗句,可见他对这次作战印象之深。从此以后,毛泽东就再也没有持枪上阵过。
但这并不代表毛泽东不会用枪,只是毛泽东用枪的方式和旁人不同罢了。
首先在上井冈山时,山上的革命首领袁文才由于不了解毛泽东,曾一度对工农革命军的到来感到紧张。因此,他曾决心拒绝毛泽东一行上山,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亲笔信: “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敬礼,袁文才叩首。”
毛泽东明白,袁文才不了解工农革命军的情况,也不认识自己。因此对于袁文才的回信,他并没有感到生气。而是再次和袁文才讲明部队上山、两支队伍合作的主张。最后,他慷慨地送给前来送信的龙超清等三人每人一支枪,希望他们能够将团结合作的想法向袁文才阐明。
不久后,袁文才终于同意在大苍村林风和家里与毛泽东会面。10月6日,毛泽东一行7人来到了会场。而袁文才尚未放下戒备,因此预先在林家祠堂里埋伏了 20 多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毛泽东明白此行凶险万分,但为了部队能够在井冈山立足,就必须“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到了会场,毛泽东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宏大的气度让袁文才心悦诚服,他认同毛泽东是个人物,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一番推心置腹之后,袁文才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临别之时,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赠送袁文才部100支步枪。
这令袁文才十分意外和感动,他当即回赠了毛泽东 1000 块银元,表示对革命军的感谢。并同意工农革命军在茅坪设立医院和留守处。
毛泽东做出这个决定是非常有勇气的。当时工农革命军自己就没几条枪,如今还要给袁文才100条,实在是太奢侈。然而毛泽东拥有着非凡的见识,他明白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即使拥有再多枪也是空谈。而最终,毛泽东果然用赠枪的方式,得到了袁文才的信任和钦佩。
后来毛泽东又通过袁文才,认识另一个革命首领——王佐。毛泽东再次通过赠枪的方式赢得了王佐的信任。王佐当场表示:“今后一定跟定了共产党。”
在毛泽东看来,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毛泽东初次领兵,就明白了自己的定位,他是统帅,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士兵。作为统帅,就必须总揽全局,也就是要把自己分管的工作作为总体、全局来看待。毛泽东所要负责的,绝不是披坚执锐、冲锋在前,而是应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作为一个统帅,是否拥有枪支实际并不重要。即使有,也不过是摆设,是形式主义。而毛泽东,最讨厌的就是形式主义。因此他将自己的枪交给了警卫,毕竟警卫才是最需要用枪的人。
若毛泽东需要用枪,那只可能是红军最危险的时候。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会将林彪赠送的银枪扔在地上。如果到毛泽东都需要用枪的时候,恐怕红军就要失败了。
长征之后,红军到达陕北,脱离了险境。毛泽东便将把自己的手枪连同剩余的40 发子弹送给了当时吴起镇的游击队队长张明科,此后再没有配带过枪。
毛泽东不带枪,他麾下的中央警卫团手枪连甚至也没有一把好枪。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重点进攻。敌强我弱,毛泽东立即决定放弃延安,然后带着中央警卫团和中央机关,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带着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打圈子”。
有一次,陈赓问中央警卫团手枪连连长高富有:“你们有多少人?”高为难地说:“有4挺机枪,24支冲锋枪,一人还有一把破短枪。另外,就是大刀片子了。”
常年带兵的陈赓一听,这哪能行:“在部队里,战士们要佩大刀作为武器备用,只能说明警卫团的武器实在太烂。”后来,陈赓又听高富有说,战士们的手枪有时候会卡壳打不响,有时候会因为缺少子弹而无法射击。
按说首长警卫部队的武器应该是最精良,如今却如此低劣。若首长遇到了危险,这点武器怎能对敌?
对此,忧心忡忡的陈赓对高富有说:“我们缴获了许多美式卡宾枪,给你们150把,够用了吧!”
高富有一听很高兴:“够,我很愿意要,但是我做不了主。”
“给谁讲?团长?”陈赓接着问。
“团长会同意的,只怕司令部首长不同意。”高富有担心地说。
“这好办。”陈赓明白要向毛泽东汇报。
这天,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正在窑洞前交谈,陈赓也在旁边。他看到高富有走进来,于是对毛泽东说:“我想给手枪连一人一支卡宾枪。”
毛泽东听完,对旁边的高富有说:“他给你枪,你要吗?”高富有没敢吭声。
毛泽东接着说:“你要抢,不能从他们手里要,那是人家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要枪要向敌人要。人家天天打仗,好武器有用场。咱们这里又打不了大仗。”
然而陈赓却说:“我已经发电报要部队送来了。”
“你敢!”毛泽东有些动怒了,他转过头跟高富有说:“你敢要一支,我就撤了你。”
就这样,手枪连配备150支美式卡宾枪的事情泡汤了。
随着部队战斗力的增强,武器配备的水平也逐渐提高。一些地方上的部队会经常将缴获的较为先进的武器送给警卫连,但总是小批量的,再没有150 支这样大手笔的。
毛泽东之所以不接受这些枪支,也同样体现了他的“用枪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枪就要给一线部队使用,而不是自己身边的警卫。而这,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务实精神。
解放战争期间,北平刚刚解放,数十万解放军入驻城中。由于城中社会治安尚未稳定,从安全考虑,中央决定给每一个首长都佩一只枪,以备不时之需。
为此,有关部门给毛泽东发了一张持枪证。而毛泽东的持枪证,是“甲字第一号”。在枪证“注意”一栏中写明:“本区门卫,检验放行。机密证件,随身携带,如有遗失,绝不补发。”
除此之外,枪证上“枪证”、“枪号”和“子弹”这些栏里都是空白的,没有写上任何的内容。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保卫部门在给毛主席发了持枪证后,并没有给他配枪,所以有关枪支的具体情况自然就无法填写了。因此,毛主席拿着的,只是一张没有实际内容的持枪证。如今,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故居的展览中,这张持枪证就被完好地保存着,供人们参观。
解放后,毛主席虽然没有自己的枪,但却摸过别人的枪。
1960 年以来,时任解放军南京军区某部二连副连长的郭兴福在多年的教学中,吸取班战术和单兵战术教学的优点,把“练技术、练战术和做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总结了一套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南京军区领导的肯定。而这套教学法,被称为“郭兴福教学法”。
这套教学法,很快就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注意。1963 年 12 月,他来到南京、镇江等地观看了郭兴福教学法汇报表演并非常赞赏。随后撰写报告给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详细介绍了郭兴福教学法,并建议推广。
毛主席仔细读了叶剑英的报告,也觉得郭兴福的方法值得推广。为此,他还在“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而且身强力壮,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等文字下面划了一道粗粗的杠线,说:这一条我最感兴趣。
1964年1月,中央军委转发了叶剑英的报告。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在南京举行的全军学习推广步兵某部副连长郭兴福创造的“把练思想、练作风和练战术、练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练兵方法现场会上,提出了举行全军比武的建议。
很快,一场规模空前的军队大比武在全国掀起。半年时间,各军兵种分 18 个片区,参加比武的共有 3318个单位、3.3 万余人、3766 个项目,共评出694 个尖子单位、3070 名尖子个人。
1964年6月10日晚,罗瑞卿得到通知——毛主席要亲自到训练场观看军事表演。
原来,毛主席在看到了全军比武情况简报后,对这场全军大练兵、大比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得知许多老将军和中央领导早就纷纷前往训练场观看军区的比武表演了。于是,他拿起笔来在简报上批示道:“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6月1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来到练兵场,会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军事技术尖子,并且进行了精彩的军事训练表演。点击查看:两位伟人谈了一个绝密计划,37年后才对外公开真相。
毛主席在观看济南军区某部士兵宋世哲40秒射出40发子弹、命中40处目标的表演后,饶有兴致地对身边人说:“把神枪手的枪拿来看看。”
他端起宋世哲使用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仔细地察看,然后又举枪做出了瞄准动作。他高兴地说:“这枪好!比国民党的汉阳造步枪好多了!”
而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被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留下了唯一一张毛泽东举枪瞄准的照片。
毛主席一生之中为何不用枪,我们已无法从他的口中或是他写下的文字中探得。但在我们后人看来,毛主席一定是相信他的部下,相信战士,更相信人民群众的。正因为此,他才没有拿枪的必要。
而正是这样一个不带枪的军人,却带领我们打跑了侵略者,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让美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者胆寒。毛泽东真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