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的持久战
程思远曾这样回忆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
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
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
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
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
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
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指导思想。”
1938年初春的一天,延安仍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黄昏时,北风呼啸,天气阴冷。凤凰山脚下毛泽东住的屋子光线慢慢地暗下来。毛泽东并没有察觉,依然伏案疾书。
警卫员翟作军轻轻地走进房间,给毛泽东办公桌两边各点燃了一支蜡烛。他有意放慢了动作,想瞅机会劝主席休息一会儿。可是,主席专心地写着,眼睛根本没有离开纸和笔。翟作军只好轻轻退出。
毛泽东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他心潮起伏,神色庄重。他在完成一项重大使命。
当时,国内抗战形势是严峻的。国共两党虽然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在抗日救亡的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严重分歧,形成两条截然不同的指导路线。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去抗战,即片面抗战;共产党主张废除一党专政,给人民以民主权利,发动全民族抗战,即全面抗战。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洛川会议上,党中央再次强调“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是,在社会上,“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有相当大的市场。
在国民党营垒中,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人说:“只要打3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在共产党内,一些人又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使抗战速胜。党内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而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以为靠正规战就能速胜,游击战无助于取得胜利。
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春,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战争的实践已证明“亡国论”、“速胜论”都是错误的。然而,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解决。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开始夜以继日地著文论述。
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仍顾不上吃饭。他写一阵子,就停下思考一会儿,思绪在不停地翻滚。他怎能不忧虑呢?对抗战前途持悲观态度的绝不仅仅是少数,连梁漱溟这样的的社会贤达也是如此。
那是年初的一天,梁漱溟赴延安考察,和毛泽东进行彻夜长谈。梁漱溟就抗战的前途问题,直接向毛泽东提问:“中国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
不等毛泽东回答,梁漱溟直截了当地谈到了自己的失望、悲观及迷茫,他说,此行的目的也正是就此问题向毛泽东讨教。
毛泽东十分耐心地听着,抽着烟,不时地喝口水,并不打断梁漱溟的话。等梁漱溟讲完后,毛泽东露出笑容,十分果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
毛泽东语气这样肯定,神志这样坚决,令梁漱溟感到吃惊。
接着,毛泽东十分详尽地、有声有色地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力量的对比,强弱的转化,战争的性质,人民的力量,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等等,最终又回到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光明结局上来。
毛泽东讲完后,梁漱溟立即赞扬道:“毛先生说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
通过交谈,梁漱溟的认识渐渐明朗了,可其他人呢?毛泽东家乡的一个青年学生从湖南乡下写信给他,诉说心中的苦闷:“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毛泽东觉得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必须全面细致地予以分析、论证,给人们指明抗战的方向。
夜,那么静,周围的一切悄无声息,远处一片漆黑。毛泽东完全投入到这部著作里去了,他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接连几天的通宵熬夜,毛泽东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宽阔的面颊明显地消瘦下来,颧骨也凸了起来。警卫员们在一旁心疼、焦急得直流眼泪。几次催促,可毛泽东就是不肯停下来。
经过8天9夜的呕心沥血,书稿终于写成了,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毛泽东叫来翟作军,吩咐他把这部书稿分送其他中央首长们征求意见。翟作军拿起一看,只见书稿封面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论持久战”,原来毛泽东数天伏案疾书,挥就而成的就是这部书。论持久战?翟作军心里琢磨着这个书名,有些不解,他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毛泽东找他们谈话的情景。
毛泽东问警卫员们:“你们说,中国的抗日战争能打胜吗?”
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说:“能!”
有人还信心十足地说:“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很快就能打败日本鬼子。平型关一仗不就把日本的王牌军消灭了吗?”
有的接着说:“前些日子,中国军队同日本鬼子在台儿庄打了一场硬仗,就消灭了日军1万多人!”
“听人说,只要打3个月,苏联 一 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了。”
毛泽东等大家把意见说完,又笑着问:“国民党在台儿庄打了一场胜仗,接着在徐州却打了败仗,这又怎么解释呢?现在武汉十分危急,又该怎样解释呢?”
警卫员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说不出道理。
想到这里,再看看“论持久战”这样的标题,翟作军似乎明白了毛泽东的意图。
《论持久战》一经发表,立刻产生了广泛影响。
《论持久战》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它以强大的说服力及时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人们以战胜侵略者的信心、勇气、力量和战略战术,它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书中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也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国民党将领中的有识之士读了以后,十分佩服毛泽东在书中所阐发的真知灼见,就连蒋介石在表面上也不得不赞同毛泽东提出的观点。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把它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