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如何决策三线建设的

宋毅军 李凤明

1964年8月2日深夜,在我国南部的北部湾,早在4个月以前就处心积虑地扩大侵略越南战争的美国,指使海军驱逐舰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了激战。8月4日,进一步扩大了海战的规模。与此同时,又悍然派出飞机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了我国南部边界。
毛泽东彻夜未眠,紧张地关注着战争的态势。8月6日清晨6点,他审阅了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声明的广播稿,反复思考,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中断骑马沿黄河考察的多年宿愿。于是,他在广播稿上批示:“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当日,经毛泽东、周恩来审定的《中国政府声明》》严正指出:“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侵犯,中国决不会坐视不救。”
(一)毛泽东审阅了重要的《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报告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6个字的三线选址原则,是周恩来于1964年1月提出的核工业选址原则。林彪将“隐蔽”发展为“进洞”,并写进了中央文件。毛泽东后来提出要“靠山近水扎大营”
1964年8月19日,根据毛泽东“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批示和此前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指示精神,李富春和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说明已经召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开了会议,并作出了决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国务院成立13人专案小组,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防备措施除作战部提出的4条外,还应包括大专院校、科学研究、设计机构、仓库、机关、事业单位等,以及城市、矿山的人防措施。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1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2)第一线,特别是15个大城市的现有续建项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3)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4)从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库。(5)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分为二。(6)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10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扩大范围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现在来看,虽然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三线建设曾经发出过多种文件,但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确立三线建设决策首份、也是最重要的文件之一。10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在总投资 134亿元中,三线建设是42亿元,约占三分之一;在初步安排的690个大中型项目中,三线建设是187个。
需要讲到的是关于报告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选址原则。“文革”后曾经有人将它作为林彪的极“左”路线破坏的结果。然而,从当时事实看,最早提出这6个字的,是周恩来在1964年1月为中央专委起草的报告里,当然,那时只是指核工业的选址原则。后来,国家建委召开搬迁会议时也提出过一些项目要搬进山洞去。“文革”开始后,在1966年10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林彪将“隐蔽”发展为“进洞”,并写进了中央文件。也有人认为这个原则是根据毛泽东的“靠山近水扎大营”意见制定的。但那是在上述报告提出近一年后的1965年6月16日。况且他还认为工业应当根据各行业情况布点,分散、靠山、隐蔽问题强调过了一些。可见最早提出这个原则的是这份报告,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代化军事打击和情报手段的认识程度。
(二)毛泽东在大连讲:你们现在又搞大三线,又搞小三线,好得很。我看比较主动,打起仗来比较稳当。在天津他询问:“大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会不会是浪费?会不会化为水?” 在济南他又叮嘱:“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三五年内把这件事情搞好,把大小三线搞起来”
美国于8月上旬制造的北部湾事件,证实了毛泽东对时局的判断。他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三线建设会议上两次讲话,提醒大家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至内地去,各省都要搬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而且院校和科研单位也要搬家。”与此同时,他还批评主管工业的负责人:“现在沿海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你搞到二线也好嘛!为什么不可以搞到二线?四川、云南、贵州是三线都可以搬去嘛!”经过毛泽东多次强调,迅速开展三线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成为大家的共识。
遵照毛泽东指示,处于一、二线的各省迅速地行动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小三线。
提起三线建设,大都指的是大西北和大西南后方建设。其实三线又由大三线和小三线两部分构成。西南、西北三线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省区(一、二线)的腹地为小三线。在大、小三线上,中央主要抓大三线,小三线由各地党政军部门负责。
1965年1月 24日,毛泽东再次谈到小三线建设,指示各省三线建设都要注意搞。但强调搞大小三线建设两手准备的同时,还要做战争和建设两手准备。他胸有成竹地说:兵工厂搞起来,地方军搞起来,每年才6亿,军队同志就放心了。过去只有正规军,没有民兵。你重庆造的子弹,怎么能运到上海?设想如果出现了像日本占领时候的情况,到处被占领了,你没有两手怎么成?军械、武器不但运输有困难,数量也不够。
10月,毛泽东表扬大连市委的负责人:你们现在又搞大三线,又搞小三线,好得很。我看比较主动,打起仗来比较稳当。在天津他询问:“大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会不会是浪费?会不会化为水?” 当地负责人回答:“不会的,就是敌人不来,从经济建设上说,也是有用的。”毛泽东听了很满意;同时强调,在三线建设中要作好两手准备,一是战备,二是长期建设。在济南他又叮嘱:“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三五年内把这件事情搞好,把大小三线搞起来。”他询问:“后方建设起来,敌人如果不来,浪费不浪费?”然后又自答:“也没有什么浪费。”根据毛泽东的设想,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和各中央局先后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三五”计划。最终一致拥护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
(三)三线建设决策迅速作出并雷厉风行地实施,使毛泽东松了一口气。同时,他又注意到要适当照顾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他在给刘少奇的信中作了具体解释。
1964年10月18日,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的请示报告》。毛泽东很快地批示:“是否可以将此报告转发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省,叫他们也讨论一下自己的第三线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一个合乎他们自己的具体情况的报告。无非是增加一批建设费,全国大约需要15亿左右,分两三年支付,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无及。”批示既表扬了广东省,对其他各省建设一、二线也是有力的督促。
10月29日,党中央下发了经毛泽东批准的关于开展三线建设的指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云南各省、区党委,北京、上海两市委并告计委、经委、国防工办:中央现将广东省委10月18日报告和主席10月22日批语转给你们。中央同意并转发周恩来。罗瑞卿两同志10月29日关于一二两线各省、市、区建设自己后方和备战工作的报告,望即抓紧执行”。同时又附上了周恩来、罗瑞卿“关于一二两线各省、市、区建设自己后方和备战工作的报告”。文件虽然比较短,但还是引起了各地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一是文件既下发到各大区中央局,又发到有关省、市、自治区和部门;二是当天周恩来、罗瑞卿关于一二两线各省、市、区建设自己后方和备战工作的报告,中央当天就转发了。当时.大家都认为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一系列指示极为重要,是我们国防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做好。由此不难看出,毛泽东为首的统帅部,在和平时期开始高速运转起应对可能突然发生的战争了。
1965年,国家计委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重新草拟《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指出:根据目前形势的发展,我国“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集中力量尽快把三线地区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同时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强调加快三线建设是“三五”计划的核心。
党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了《汇报提纲》,并在1965年9月至10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战略决策。大规模三线(战略后方)建设开始布局。为此,中央决定对一、二线建设采取“停”(停建一切新开工项目)、(压缩正在建设的项目)、“搬”(将部分企事业单位全部搬迁到三线)、“分”(把一些企事业单位一分为二、分出部分迁往三线)、“帮”(从技术力量和设备等方面对三线企业实行对口帮助)的方针。国家“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就由“先抓吃穿用”,从根本上转变为集中搞三线建设。
为了提醒人们充分认识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毛泽东还将三线建设提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指出:现在如果再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下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他还指出;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同修正主义争时间。经过毛泽东的多次强调,进行三线建设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
三线建设主要为了备战,但并不是仅仅为了国防工业,还有基础工业。毛泽东比喻说:“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坐稳。屁股就是基础工业。”基础工业中,他又十分强调钢铁工业的作用,关注的目光放在西南三线中的攀枝花和西北三线中的酒泉。刘少奇曾经讲:主席着重讲到了攀枝花,酒泉也提到了,但不是摆在第一位,第一是攀枝花,其他方面少搞,重点搞攀枝花。邓小平也指出:酒泉和西南一样是大后方,现在变了,也算是第二线。先搞攀枝花,只能打歼灭战,不能到处铺摊子。周恩来也主张在加强三线建设的同时,兼顾战争准备和长期建设这两手。他说:“我们第三线是空白架子,非要去建设不可”,“以后就是要逐步走平衡。”“要备战和长期结合”。
1966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解释这个方针时说:一是“备战”,军队和人民要有吃有穿才能打仗,否则即使有枪有炮也无所用;二是“备荒”,若遇荒年,地方没有粮、棉、油储备,仅依靠国家接济,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则困难更大;三是“为人民”,国家积累不能太多,要为“部分人民”至今粮食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
这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以后成为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基本方针。

转自:毛泽东旗帜网 http://www.maoflag.net/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