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
——毛泽东与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

王意恒 刘一力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倡导者。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建设重工业基地选在东北特别是辽宁地区,是有着深厚的各个方面基础的,适应了当时国内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资源基础。辽宁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地处“环太平洋成矿带”上,矿种多,储量大,现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65种。其中铁、菱镁矿、金刚石、滑石、玉石、硼以及红柱石的埋藏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煤炭、石油、油母页岩、锰铜、耐火粘土等储量也很大。植物资源7000多种。农作物盛产水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花生。森林覆盖率为28.7%。辽宁沿海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海鱼200多种,还是全国沿海五大盐场之一。

(二)工业基础。辽宁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在抚顺、鞍山等地已经出现采煤和冶铁业。辽金元时代,冶铁、纺织、陶业及盐业也日见兴盛,并出现了采金业。到了明末清初,丝绸、纺织、食品加工等手工作坊也在一些地区出现,此后不断发展,铁匠炉、机器加工、金银手饰等加工也普遍建立。当时,本溪湖的炼铁业在辽宁的影响很大。日俄战争前,沙俄强权取得了修路、采矿等特权后,先后在大连等地开设工厂。日俄战争特别是九一八后,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了以满足战争需要为目的,倾全力于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军事工业的“重点主义”产业政策,即将与“国防”和“国策”有关的重工业列为主导产业,建立了冶金、化学石油、电力、煤炭等工业,大肆开矿办厂。辽宁经济遭受了侵略者的掠夺式开发,是典型的殖民地工业。辽宁产业工人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30多万人。

(三)地缘和社会基础。辽宁地处关内外连接之地,东与朝鲜接壤且背靠苏联和蒙古。这样的地缘基础,使得辽宁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巩固的后方基地,为东北解放后百万大军入关和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既是前沿阵地又是后方基地。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行政区,于1945年9月在沈阳设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6年设立了东北行政委员会。社会改革进行得较早,在社会改革和战争环境中,辽宁人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四)思想理论基础。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即提出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性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东北。他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有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再次指出: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还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的总体构想上,把东北的机器生产和大工业提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位,强调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

二、毛泽东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恢复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之前,经历了三年恢复发展阶段。

辽宁的工厂、矿山由于日本和国民党的连续洗劫,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1945年日本投降后,许多先进的工业设备被拆卸运走;国民党政府接受日伪企业后,又忙于内战,无心恢复生产,甚至对工矿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盗卖,整个工业处于瘫痪状态。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工业城市,看不见冒烟的烟囱,厂房里到处是垃圾,高炉里装满了铁渣和矿石,矿坑里积满了废水。据统计,辽宁全境解放前夕,全省工业设备生产总能力只有日伪时期的20%,工人失业率达90%。鞍钢钢材的年产量比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下降了84.5%。煤炭和机械工业生产,基本上陷于停顿状态。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异常艰巨。

在解放战争的日里万机中,毛泽东抓住鞍钢这个重点,做出了先从鞍钢着手、迅速恢复工业生产的战略决策。1949年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出“鞍山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电令,东北工业部选派优秀干部深入鞍钢研究恢复生产方案,鞍钢工程技术人员同工人们一起昼夜抢修生产设备。鞍钢广大职工以主人的精神积极献纳器材,被传为佳话的“孟泰仓库”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更是加速了恢复工业生产的速度。同年7月,鞍钢首先修复了2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当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当即派李富春同志代表党中央到鞍钢亲送“为工业中国而奋斗”的锦旗,表达了对鞍钢为实现中国工业化而奋斗的殷切希望之情。经过鞍钢广大职工不到半年的努力,到1949年末,鞍钢炼钢厂1至4号平炉,炼铁厂1、2、3号高炉,化工厂2、3、4、8、9号焦炉,以及铁矿和选矿厂相继修复投产。继鞍钢恢复生产后,辽宁的矿山、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等行业也相继恢复了生产。抚顺煤矿的矿工们,在堆积如山的崩塌的岩石中,在积满废水的矿井和堵塞的坑道等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夜以继日地苦干,恢复了矿区的生产。1949年生产原煤204万吨,相当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年产量(1947年)的1.4倍。阜新、本溪、北票等地煤矿也恢复了生产。

在工业生产全面恢复的同时,以鞍钢为首的辽宁工业的一些重点项目还进行了改建扩建。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晤后,周恩来于1950年l月率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同苏联签订了有关协议。在苏联帮助中国进行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恢复和改造的50个工程项目中(后来逐步增加到156顶),鞍钢列于榜首。1951年12月3日,李富春亲笔给周恩来和毛泽东写报告,请求动员全国有关方面的力量帮助鞍钢建设“三大工程”。毛泽东于17日亲笔批示:“完全同意,应大力组织实行。”1952年2月26日,共和国工业建设史上被称为“三大工程”的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正式开工。“三大工程”建设规模宏大,技术复杂。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全国各地选派了大批有经验的干部到鞍钢工作,有力地加强了鞍钢生产建设的领导。在党中央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鞍钢职工的艰苦努力,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三大工程”于1953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当鞍钢的全体职工把这一喜讯报告给毛泽东时,他老人家亲笔回信:“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职工、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和帮助鞍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我国人民现正团结一致,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对这一项目的重大贡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发挥你们的智慧和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就。”“三大工程”的竣工,大大增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的实力,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此前后,在1952年间动工改建扩建的还有:改建抚顺铝厂,一期工程年产原铝1.5万吨;新建阜新平安竖井,这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对使用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化矿井;阜新发电厂,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扩建沈阳风动工具厂,设计年产凿岩机和气动工具2万台;扩建抚顺老虎台矿,设计年产120万吨;扩建抚顺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21.l万千瓦。1952年9月17日,阜新发电厂1号汽轮发电机及1号锅炉安装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半月,阜新发电厂工程队全体职工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信后,欣然回信:“庆祝你们在透平发电机安装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望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发扬积极性,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辽宁的一个个工厂、一座座矿山从瘫痪中站立起来,焕发新的生机。到1952年,全省社会总产值达76.2亿元,比1949年增长1.5倍;国民收入总额37.4亿元,比1949年增长l.4倍。全省工业总产值45.3亿元,比1949年增长2.8倍。主要产品产量:钢94.1万吨,原煤产量1176.6万吨,原油产量23.4万吨,发电量为17.3亿千瓦/小时。

三、毛泽东关于工业化建设及其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探索实践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为我国实现由农业国逐步发展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创造了社会条件。但是,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则是必须要先解决的问题。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

(一)工业化建设必须从重工业人手。建国初期,毛泽东根据我国工业经济水平的落后和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毛泽东针对当时国内落后的重工业发展状况有过一段精辟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米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这些言论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对发展我国重工业的迫切性要求。

根据首先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的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在1953年“一五”计划时期,制定工业化建设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明确了国家工业化任务和目标之后,从我国经济的基础出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把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上,并再次把战略目光投向东北特别是辽宁。

为发挥辽宁的工业基础优势,国家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基本上完成以鞍钢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基地的新建、改建,其中包括抚顺、阜新的煤矿工业,本溪的钢铁工业和沈阳的机器制造工业”。“一五”时期,国家给辽宁用于工业建设的投资为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其中重工业基本建设达43.6亿元。占全省工业建设总额的94%。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绝大部分用于原有企业的改建、扩建,占全省投资总额的73.1%。重点是发展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能源(煤、电、油)等工业。在当时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项,其中:

钢铁工业2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

有色金属工业2项:抚顺铝厂、杨家杖子钼矿;

煤炭工业8项:阜新新邱竖井、阜新平安竖井、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抚顺东露天煤矿、抚顺老虎台斜井、抚顺西露天煤矿、抚顺胜利斜矿、抚顺龙凤竖井;

电力工业3项:抚顺发电厂、阜新发电厂、大连发电厂;

石油工业1项:抚顺石油二厂;

机械工业5项: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大连造船厂;

国防军事工业3项:—一二厂、四一O厂、四三一厂。

与24项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相配套,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项目625个,改建扩建了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冶炼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完成这些重点工程不但使生产能力大为提高,而且使工业布局合理化,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殖民地式的畸型的工业结构。

(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并举。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是毛泽东探索我国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色。毛泽东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1958年2月,毛泽东视察了沈阳黎明机械厂、沈阳松陵飞机制造厂、沈阳小型开关厂、抚顺煤矿和抚顺铝厂等工矿企业,期间他专门就农业问题搞调查研究,特别强调工业要支援农业:“辽宁的工业比重大,一定要把辽宁的农业搞上去!”在沈阳松陵飞机制造厂和黎明机械厂,毛泽东对厂领导说:“这样大的工厂,不支援农业是没有道理的。”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中曾特别指出了辽宁工业已占85%,所以着重搞工业,没有注意农业,没有双管齐下,是铁拐李,农业腿短,要赶快接脚,大搞农业。毛泽东的重要指示,为辽宁的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1959年8月9日,辽宁省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就本省重工业比例过大、发展不协调的弊端已经进行调整,又制定了新的经济建设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大力挖掘企业潜力,更好地支援全国,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扭转国民经济中某些个不协调状况,使之更好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8月12日,毛泽东在《辽宁省委关于辽宁省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和安排意见的报告》上亲自批示:“印发各同志。各省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一个较长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和安排计划。辽宁省的这个意见书,可供各省、市、自治区参考。”

(三)注意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管理模式。毛泽东在企业管理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作为企业主人的工人的伟大作用;在工作中落实职工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之后,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问题至关重要。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批注和谈话中,多次提到企业管理要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1959年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辽宁省委送的鞍山市委有关“两参一改”的报告上批注:“请令各重点企业研究鞍钢的经验。”毛泽东指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就鞍山市《关于工业战线上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批示;“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鞍钢宪法”增强了干部与工人间的相互了解,使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能在干部与工人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地得到解决,使工人强烈地意识到: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干部、工人、知识分子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企业的主人;每个人都是在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这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增强了工人的使命感。“鞍钢宪法”成为一个时期以来探索我国工业发展模式并向全国推广的一个重要成果。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中,毛泽东将辽宁在技术革新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作为典型示范并应用到全国的各项建设中。关于科技发明的主体,毛泽东十分强调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性。1954年至1955年间,辽宁安东(丹东)机器厂的工人们想了各种办法,克服技术上、工具上、材料设备上和财务上的困难,没有技术人员就依靠老工人,做发动机喷油嘴,没有电火花设备就以手工方法钻孔,终于在1957年2月试制成功一台30马力单缸轮胎式拖拉机。毛泽东对此高度赞扬:“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广大职工群众打掉了自卑感,破除迷信,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成为建设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四、“一五”时期的辽宁工业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五”结束时,辽宁基本建成了国家的重工业基地。这个重工业基地,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工业为主体,技术设备先进,布局合理。在冶金工业方面,建立了以鞍山、本溪为中心,包括抚顺、大连等地的炼铁、炼钢、无缝钢管和大型钢材制造、高级合金钢的冶炼、炼铝、炼镁等工业;在机械工业方面,建立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新式机床制造、高效率蒸汽机车制造、冶金设备和矿山机器制造、电气设备和高压输电设备制造、船舶制造等工业;在化学工业方面,建立了分布在沈阳、大连、抚顺、锦西等地的基本化学、人造石油、合成化学以及抗生素、人造纤维等工业;在煤炭工业方面,建立了包括阜新、抚顺、本溪、北票等矿区的煤炭生产基地;在电力工业方面,建立了阜新、抚顺、大连等地的火力发电厂。这些骨干重工业和黑、吉两省的煤炭、机械、汽车制造、化工等工业结合起来,共同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最先建成的重工业基地。中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

1952年以前辽宁的钢铁工业能冶炼的是普通碳素钢和一般机械用钢。到 1957年已能冶炼航空、汽车、化学、国防工业用的技术复杂的特种钢等 1200多种。从轧制能力看,1952年以前只能轧制一般的中小型钢材,到 1957年能轧制的钢材已达到 2300种以上,其中包括重轨、合金无缝钢管、矽钢片、大型工字钢,汽车优质钢板等;从机器制造能力看,1952年以前只能制造17种型号的普通机床,到1957年已能生产66种型号的机床,其中新试制成功的有51种,已能大量生产精密度较高的新型金属切削机床。在矿山和冶炼设备方面,已能成批生产700毫米辊径的轧钢机,制造有效容积1513立方米世界一流的大型高炉。在电工机械方面,已能成套生产多种规格的输变电设备,能制造近百种不同规格的电缆。到1957年,化学工业主要产品已发展到1966种,比1952年多1459种,已建立起黑炭工业、抗生素工业、人造纤维工业。

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0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居全国第二位。重工业产值为72.4亿元,占全国重工业总产值的22.7%,居全国第一位。钢、生铁、原煤、发电量、硫酸、烧碱、纯碱、合成氨、水泥、平板玻璃、金属切削机床、电线电缆、变压器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主要产品中,钢、生铁、钢材、纯碱、烧碱、变压器的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原油、发电量、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1/3左右。此外,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也占有很高比重。辽宁成为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五、辽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将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

半个多世纪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为共和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辽宁工业的发展,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这也是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关心、重视、支持的结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面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辽宁的发展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向题。2002年,党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2003年初,温家宝总理就任后在地方系统调研的第一个省份就是辽宁,并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想。同年8月,温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谈会上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了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心和重视。在2004年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采取的重要举措中,第一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国债项目给辽宁安排52项。从这个意义上讲,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命脉和发展趋势紧密相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重化工业建设。这也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重化工业发展后劲的提高必将极大地促进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重化工业,绝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级重化工业时期的重复,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能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辽宁老工业基地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技术力量,具有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重化工业结合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我们相信:有毛泽东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指导经验,有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辽宁老工业基地一定能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环球视野》摘自《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