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科学家交往耸起的历史丰碑

侯立虹

  毛主席令世界钦佩的伟大,在于创造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千古奇观,以前无古人的政治智慧重视人民与人民科学家的高度融合,对科学家予以特别鼓励和特殊支持,形成了举国上下向科学进军的局面,结出比诺贝尔奖含金量更重的科技硕果,铸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辉煌。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是让中华民族骄傲,令西方列强胆寒的千古伟人,他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喊出了亘古未有的最强音,他的“向科学进军”为新中国腾飞插上了翅膀。在国庆70周年到来之际,追忆开国领袖与科学家感人交往,感受毛主席吞吐天地的大气和胸怀,读懂科学家倾心奉献的巨大精神力量,从而悟出新中国科技崛起的真谛。

  毛主席张开扭转乾坤的双臂,竭诚拥抱众多科学家回国建设社会主义

  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又以包藏宇宙的宽阔胸襟,张开扭转乾坤的双臂,吸引了广大华侨和侨胞回国建设社会主义,更吸引以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为代表的众多爱国科学家冲破种种阻挠、放弃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改变几乎是零的科学落后面貌,建立起新中国科技大厦。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毛泽东特别指示郭沫若表达新中国对李四光的热切期盼,周恩来又根据毛泽东指示特意让带去请李四光早日回国的信,使得李四光异常激动,积极奔走准备尽快返国,但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接受人民政协给他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就有被扣留的危险,加之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需提前一年预订船票,便冒险选择偏僻的货运航道,从普利茅斯港渡海绕道法国回国。临行前给驻英大使写信表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

  两天后由夫人许淑彬寄出,巧妙地避开了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追踪。1950年5月6日,60岁的李四光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开启了献身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人生征程。

  而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归祖国的钱学森,马上感受到毛主席的真挚情怀和无比信任,与主席接见时那段精彩对话已经载入史册。

  那是1956年2月1日的菊香书屋,当总理一声“主席,我将你久盼的贵宾请来啦”,毛主席快步上前紧紧握着钱学森的双手,“盼了你好久啰!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当钱学森说怕主席太忙不敢打扰,主席立即纠正“你说反啰!是我考虑到你才回国,要处理的事太多,不敢过早相约”,接着伸出五个手指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郑重告诉钱学森“你那个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我仔细看过了。写得很好呀!我们国家决定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组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一起奋力搞导弹。学森同志,我想请你这个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来牵这个头”.

  钱学森怕干不好,毛泽东深切鼓励道“你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还怕干不好”,在毛泽东无比信任和磅礴气势的感染下,钱学森坚定地点了点头.

  实际上这次接见成为钱学森献身“两弹一星”的终生力量,也决定了日后中国航天工程的辉煌。

  一些井底之蛙不明白毛主席吞吐天地之志对科学家的激励,一味迷信物质刺激和经济待遇的作用,岂知国家的信任、民族的重托,要比小恩小惠力量大得多,毛主席高瞻远瞩吸引科学家建设新中国的惊世举措,所形成的爱国科学家舍弃优厚待遇冲破种种阻挠回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潮流,决定了新中国科技的迅速崛起,更决定了新中国迅速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屹立世界东方。

  反观前些年科技环境根本改变后发生的削尖脑袋出国情景,不是发人深思的吗?

  毛主席以前无古人的政治智慧,激励科学家攻克世界难题向科学进军

  毛主席令世界钦佩的伟大,在于创造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千古奇观,以前无古人的政治智慧重视人民与人民科学家的高度融合,对科学家予以特别鼓励和特殊支持,形成了举国上下向科学进军的局面,结出比诺贝尔奖含金量更重的科技硕果,铸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辉煌。

  1952年8月10日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期间,接见了李四光,问他“山字型构造”的来由,李四光想不到毛主席那么忙,居然能注意到“山字型构造”这样非常专业的地质力学概念,让他异常惊讶又格外感动。他时任地质部长,毛主席希望地质部要成为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还要成为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使得李四光深感责任重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始初又专门接见李四光,询问到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当李四光提出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毛主席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决策,证实了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于是有了后来的大庆、胜利等大油田。

  地质力学在找油实践中经受了检验,毛主席一直记在心上,1964年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在北京厅又一次专门接见李四光,风趣地对李四光说太极拳打得不错,李四光一时没有明白便说“身体不好,刚学会一点”,毛泽东笑着说“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这时,李四光才理解毛泽东的话是对他和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一起,用新华夏构造体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评价。

  新中国能够粉碎西方中国贫油的谬论,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既是李四光等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功劳,更是毛主席尊重科学家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结晶,无疑是对一些跳梁小丑诋毁毛主席不懂经济建设,抹黑爱国科学家的有力回击。

  毛主席接见科学家,不仅仅是关怀,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压担子。1964年2月6日中午,他在自己的卧室特别接见了李四光、钱学森、竺可桢三位科学家,请他们坐在床边,就天文、地质、尖端科学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广泛交谈了三四个钟头,热忱希望三位科学家为攻克科学技术尖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才能。这次特别接见给三位科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四光曾对女儿说,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

  钱学森专门写了回忆文章,重点谈了“毛主席讲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前进的道理”。

  而竺可桢则留下了宝贵的日记,记录了毛主席与他关于气候的宝贵对话,

  毛主席对竺可桢说:“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中国气候的几个特点》)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竺可桢说:“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

  毛主席又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领袖如此与科学家分工合作,赋予科学家如此重任,充分表达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科学家的信赖信任。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回顾中国遗传学的发展,认为“没有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就没有中国遗传学的今天”。毛主席曾就“把遗传学搞上去”和谈家桢进行过三次谈话,其中1958年1月5日凌晨毛泽东邀请他与周谷城、赵超构的谈话印象最深,

  “谦逊有礼、热情可亲,真是叫人心服,令人感动!谈话时又是幽默豪放,博古通今,令人敬佩”。

  文革期间谈家桢遭到批判,1968年毛泽东点名解放了包括谈家桢、翦伯赞在内的八位教授,还说“谈家桢还可以搞他的遗传学嘛”,1970年又指示王震了解谈家桢的研究进展。这都让谈家桢铭记终身,终感到“毛主席的关心和希望,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后来在中央的重视下我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谈家桢由衷感慨“毛泽东主席是有远见卓识的”(转自胡新民《谈家桢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情怀》,2017年第03期《党史博采》)。

  毛主席总是在关键时段,关键节点,以高超的政治智慧,给予科学家关键的鼓励和支持,增加了科学家攻克科技难题的信心和勇气,新中国科技天空能够群星灿烂,能够不断涌现让西方敌对势力惊诧的科技成果,不能不说是毛主席“向科学进军”战略的成功,也不能不说是毛主席指点科技江山放射的光芒。

  毛主席让科学家感受到史无前例的崇高,创造了竞相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别优越环境

  古今中外,科学家只是统治者的工具,即使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和美国,无非是诱人的经济待遇,根本谈不上政治地位。毛主席的伟大,是给予科学和科学家在国家发展和政治生活中特别重要的地位,让科学家感受到史无前例的崇高和伟大,感受到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曾有的荣光,也就开辟了科学家竞相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喜人局面。

  ——座位调整显示对科学家的格外推崇,1956年2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在审看宴会来宾名单时用红铅笔把钱学森的名字从第37桌勾到了第1桌,特别安排钱学森和自己坐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座次的调整,而是体现了对科学家的特别尊崇。

  ——邀请一起接见演员凸显科学家的尊贵。1964年元旦,毛主席邀请李四光一起观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剧《朝阳沟》,并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边看戏,边交谈,尤其是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又拉着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员合影留念。开国领袖主动要求一个科学家看节目,一边看戏一边交谈,又拉着一起接见演员,显得伟人与科学家多么的融洽,多么的敬重。

  ——隆重推介表现对科学家的特别倚重。1964年12月26日,钱学森受邀参加毛泽东生日宴会,毛主席安排钱学森坐在自己的身边,对钱学森说:“你是导弹专家,依靠你,使我国的原子弹早日爆炸”,席间特意向大家介绍钱学森“我现在特别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一下我们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火箭王’!他这个‘王’用工程控制论一发号令,我们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这让钱学森很受感动也很受鼓舞,益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幽默自贬释放对科学家的别样敬重。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第一次见毛主席很紧张,主席则目不转睛地看了他半天,幽默地说道:我知道你啊,我上学的时候数学学得不好,好的时候能得60分,所以我看到你有点害怕啊。毛主席的风趣自贬,邓稼先笑了,在场的人都笑了,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个细小的幽默,突出了科学家的才学,反映了主席的伟大,更拉近了领袖与科学家的距离,激发了邓稼先献身祖国科学的豪情。

  ——特别的关照彰显对有重要贡献科学家的异乎寻常关怀。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夕,周恩来抱病到长沙向病中的毛泽东请示工作,递交一份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毛泽东说:“不看了,但是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侯宝林,请你查查人大代表里有没有。如果没有,就把他们补上。”这不是普通的关照,而是显示领袖对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的特别关心,是一种政治导向,正是这种异乎寻常的导向,增加了科学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和信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从拉李四光一起接见演员,到几次把钱学森安排在自己身边就餐,从尊称李四光“李四老”,到特别推荐钱学森,无不表达他给予科学家的天大面子和无尚的荣光。有人不理解甚至不相信新中国科学家能够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读懂毛主席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关心、鼓励和支持,想想当年那么困难国家尖端技术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的位置,再想想后来条件那么优越却不能解决汽车发动机这个小问题,难道还不能明白吗?

  毛主席总是为科学家开掘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力量源泉,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国方针大放异彩

  毛泽东一向重视科学技术发展,超乎寻常的关心科学家成长,所赋予科学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所给予科学家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巨大力量,已经成为新中国科技崛起的特殊标识,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法宝。

  人们都知道,华罗庚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数学家,1950年他率先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携全家回国,而且较早地把专业和研究与国家发展联在一起,其“双法”成果以及它与计算机的结合,带来了一场工业设计、生产、制造、控制的革命,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其坚强后盾就是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支持。

  1956年在毛主席关怀下,华罗庚领衔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半导体技术、原子能技术、喷气和火箭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被称为“五朵金花”被列入国家急需的项目,并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1958年他千方百计地探索数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创造“线形规划中的数学方法”,进行“投入——产出法”的应用试点,因初期成效甚少遭到冷嘲热讽打击,就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在1964年3月18日亲笔复信,赞扬“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使华罗庚受到莫大鼓舞,毅然走向工厂和农村,出版了通俗读物《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在成昆铁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又把《统筹法平话》一书寄给毛主席,毛主席1965年7月21日又亲笔复信“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促使他把“数学家们的理论数学”变为“人民大众的百万人的应用数学”的工程。

  “文革”中华罗庚受到冲击,毛主席于1966年、1967年连续两次在天安门城楼上主动与华罗庚握手,亲切问候“华罗庚同志,你好”,在那重大场合毛主席与其主动握手又被称同志,是多么的骄傲自豪,又让多少羡慕,这就更加坚定了他推广“双法”的信心。

  1975年8月华罗庚到东北,从大兴安岭采伐场回哈尔滨时患心肌梗死,一度病危,在病榻上仍然想着推广“双法”,嘱咐子女抄写了一封寄给主席的信。82岁高龄的毛主席在1975年10月5日当即复函,“意思很好、大病新愈,宜多修养一时期,待痊愈后,再去较为适宜”,派专人直送哈尔滨,毛主席的关怀令华罗庚非常感激,写下“往事历历知多少,衷情难述描,莫过今朝。只觉得盈耳歌声满眼笑,如孺子又得慈亲教。主席年高,国事辛劳,无微不至,明察秋毫。扶危解困惑,飞示下九霄。掌舵领航有主席,哪怕风狂雨骤浪滔滔。虽今日,还淹留病榻上,论斗志,早已直上九重霄”,表达对毛主席敬佩之情和推广“双法”的坚定信念(转自散木《毛泽东与数学家华罗庚》,《党史博览》2012.4)。

  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关怀赋予科学家的自信,所产生的科技崛起力量,是任何局外人无法想象的。为什么许多著名科学家始终怀念毛泽东,始终不忘毛泽东推动新中国科技工作的创业之功,就是因为毛主席无比敬重科学家,营造科学家世界上任何国家难以做到的创新环境,赋予科学家历史上任何朝代想都不敢想的政治地位,激励科学家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人们更不会忘记,毛主席为了营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推进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氛围,1955年1月14日他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请李四光、钱三强讲课,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并由此形成了专家为中央领导宣讲科技等方面知识的惯例。

  毛主席不仅要求每位中央领导自觉学习科技知识,成为行家里手,而且率先垂范,成为虚心向科学家学习的典范,虽上文对此有所论述,但更感人的是,1969年5月19日毛主席接见在京参加学习班的1万名代表和在京的中央委员,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马上拉着李四光的手亲热地叫“李四老”,会场里“毛主席万岁”口号声响成一片,对面说话都听不清楚,就伏在李四光的耳边问其身体好不好,工作情况怎么样,还拉着李四光的手接见到会的同志们,又一同步入休息室,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说很想看看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找几本书给他,帮他收集些国内外科学资料。第二天,李四光按照主席的嘱咐,送上悉心挑选的《地质力学概论》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然后整理出一套涵盖当时地质学说各种学派主张附加自己评论和自己观点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呈送毛主席、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新中国科技能够迅速崛起,结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累累硕果,与毛主席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掌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及时作出重大科技战略部署,是分不开的。

  尽管毛主席和李四光、钱学森、竺可桢科学泰斗都已去世,但毛主席与这些科学大家可贵交往所奠定的新中国科技大厦根基,那些崇洋媚外小丑难能理解的共和国开国领袖的胸怀,却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册。

2019年8月

   

来源:昆仑策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