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这几天央视正在热播大型记录片“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就是他的敌人,对他的军事才能也不能不佩服。可是说毛泽东也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很多人是不服气的,有的人甚至认为毛泽东根本不懂经济。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和偏见或者无知。
政治和经济不可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是常识。政治家不可能不问经济。
政治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为什么有人要买官?因为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买官利润极为丰厚。当年吕不韦把怀了孕的女人献给秦王,从而控制了秦国政权。吕不韦认为这是最合算的经济。
通过政治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改变经济地位。毛泽东用最小的成本,夺取了全国政权,使最广大的工人农民改变了经济地位。
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的敌人也不能否定。同时他也是伟大的经济学家。这一点则需要对某些人摆一点事实,讲一点道理。
毛泽东的一生,除了政治和军事,经济活动同样是丰富多彩而且是卓有成效的。他小时候替他父亲算过账,这是他最初的经济活动。在井冈山时期,他为使每一个铜板发挥最大的作用而精打细算,在红军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伙食费的极为难苦条件下,竟然还能节约出“伙食尾子 ”;在江西苏区,他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已经非常重视经济工作,并且对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有了系统的理论和全面有效的经济政策,如果苏区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维持长期武装斗争的。在延安时期,抗日根据地中同样有一系列正确的经济策,例如减租减息,例如大生产运动,例如边区贸易,有力地打破了国民党和日寇的经济封锁。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已经开始发行货币了。在解放初期,那一场惊心动魄的经济战至今很多人仍记忆犹新。
可以说,毛泽东的算盘打得最精,总是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在处于弱小状态时,决不和龙王爷比宝。当然,在需要投入的时候,他也会不惜血本,但取得的是更大的收益。比如在准海战役时,前方将士因伤亡较大而心存顾虑,他马上指出,这时是下本钱的时候了,让前方将士顿时霍然开朗,一下子放开了手脚,立马取得了大丰收的效果,大大加快了夺取政权的时间。而夺取了政权,就夺取了一切,是最合算的买卖。
有人说毛泽东的那一套只能用于战争年代,和平时期他就不懂经济建设了。其实经济建设还是离不开政治。经济建设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就是要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关系。当二者相对适应时,生产力就会得到发展和进步,而当二者不相适当时,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变革生关系,使其与生产力相适应。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过无数实践证明了真理。而毛泽东就是认识和运用这个规律的大师。
谁也不能否定,中国革命成功之后,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很快就出了上层建筑与之不能相适应的矛盾,因此毛泽东及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即和平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特别是农村从合作社演变成人民公社,这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改造完成之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仍然具有既适应又相矛盾的规律。如何来调整二者的关系呢?总不能老是变革生产关系吧?生产关系必须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社会老是动荡不安,经济也难以发展吧?所以和产关系既要与现有的生产力相适应,又要为生产力的发展留有空间。这就如同给小孩做鞋,总是要做大一点。人民公社本来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新生事物,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人民公社就正是这样的“鞋子”。 立即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与各种干扰进了坚决的斗争。
当人民公社刚兴起时,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大刮共产风,搞超阶段,这样实际上是破坏生力。毛泽东以他的惊人洞察力识破了这个阴谋,化大力气坚决纠正了“五风”,制定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正确方针。队为基础,就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独立核算,这和广大农村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防止了一平二调。三级所有,就是为生产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当生产力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很顺利地向更高一级的所有制过渡,保持生产关系仍然与生产力相适应。这一点已经为南街村、华西村等集体经济的实践所证实。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分田到户,在一个短时间内似乎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但是很快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而停止不前了,而且形成了三农问题。原因就在于个体的生产关系无法与生产力同步发展,所以现在又有人提出重走合作化道路的主张。也就是生产关系仍然要进行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讲毛泽东不是不懂经济,而是经济学的大师。在当前,记念经济学家毛泽东,要比记念军事家毛泽东更有现实意义。有人说毛泽东不懂经济,正好是说明了他自己无知耳。
宋公明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