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诞辰112周年
文 雁渡寒潭
2005/12/25
笔者曾从戎15载,也算是一个老兵了。带领的基层部队有过集体立功的荣誉,也因军事技术过硬有过个人立功的荣誉,受部队嘉奖数次,迎来送往过一批又一批的新兵老兵。经历过红领章、红帽徽和85式军服改装,也经历过军队88年恢复授衔的阶段。解甲归田后,一切又从头开始。
笔者也算是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从西北边陲的维吾尔民族地区,到陕甘宁青回族集中的地区,从毛乌素沙漠到青藏高原,从两广两江两湖两山两河,到云贵川渝的"巴山蜀道",从白山黑水的东三省,到一马平川的华北、京津唐,从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到楼宇林立的城市、特区,笔者都走过。笔者没有留下脚印的地方,大概只有台湾和海南。有用脚步丈量的乡村,也有用车轮丈量的国道。有驻足停顿多日的市井,也有对城市走马观花似的浮光掠影。
大概走的地方太多,由视觉比较产生的思考也多,直觉似乎也变得有几分敏锐。看过浙江杭嘉宁一带接近泛殖民化的民居,也看过宅深院阔窗高的徽式建筑。几十年前青岛城区的哥特式建筑,与杭嘉宁一带城镇的现代"欧式"建筑交相辉映,说不上是喜悦还是悲哀。
领教过上海"瘪三"的精明,也品味过东北汉子的看似豪爽。曾在瓢泼大雨中与民风剽悍的西北汉子举杯共酌,也曾与"京片子"遛弯看层林尽染的香山枫叶。怎么也忘不了五泉山公园农民工与兰州地痞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混战,因为规模较大的混战居然令维持秩序的公安束手无策。驻足品茗过毛泽东视察过的舒城茶场毛尖,也登高参观过邓小平改革思想出台之前驻留过的黄山别墅。触摸过蒋介石、宋美龄留在南京中山陵旁美龄别墅的坐骑,更虔诚的瞻仰过人声鼎沸的毛主席故里--韶山。
因为热爱祖国而去了解,因为了解祖国而忧心如焚。笔者知道,农村一幢幢看似繁荣的楼房里面,只剩下老弱病残的人留守,企盼着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亲人能够讨回属于自己的微薄工钱,因为孩子们还要交纳昂贵的学费。
笔者永远忘不了那个熟悉的、生前不断唠叨托毛主席的福、托共产党的福而晚年凄惨的老人,她认为自己拖累了子孙后代,选择了用农药结束自己本应多活几年的生命,她的子孙认为没什么不妥,如释重负般的请来乐队为逝者送安。那天,笔者心底浸润着不敢释放的悲哀。
笔者更清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的农宅,汽车的车轮丈量不出皖东北、凤阳一带等大包干发源地类似的茅屋有多少。笔者也看过中原大地上,以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的红色亿元村。两者之间的差异难以名状。
见过太多的农家大院里,堂屋正中端端正正的张贴着毛主席像,也见过数不胜数的出租车、私家车里面悬挂的毛泽东像,更见过为数不少的城市居民家中悬挂的毛泽东挂历,还有书店购买毛泽东音像制品和书籍的百姓、运用毛泽东思想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网络上关于毛泽东的争论,店铺开业和公园里演唱歌颂毛泽东的歌曲,陌生人衣服上的毛泽东像章,更无数次见到有毛主席纪念堂前排队瞻仰的人流……,当然,就在北京,笔者还见过把毛主席贡上神龛的百姓。
有人会否认或不理解这种情况,但一个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许能解答这些人的疑虑,她曾经说,越往底层走,真实的贫困情况越触目惊心。毛主席已成为他们心目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
笔者对毛泽东的崇敬,正是基于这种大面积直观感受后的反思。笔者原来只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接触比较多,但后来的经历,使笔者接触了更多来自社会底层的真实情况。一个一定程度了解中国的人,不会否认毛泽东热热在中国人的心底深处,更不会否认,中国大多数朴实的农民、工人,在毛主席逝世几十年后,仍然执着的信任着毛泽东及其领导过的中国共产党,为此,他们暂时"容忍"了改革中部分"精英"的胡作非为,因为他们相信毛泽东缔造的中国共产党总有一天能制止那些“精英”的胡作非为。
笔者心目中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来自于笔者直观感受和客观反思后的形象。一个生前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生后仍然以他深远的历史惯性,影响、庇护后人和中国的伟人。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世界,都应感谢毛泽东,因为无论毛泽东的拥戴或反对者,都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容忍"状态中,得到了社会的现实福荫-- 一个安定的中国,对中国和世界都是福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