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与毛主席的题词
吴伯箫原名熙成,字伯箫,生于1906年,山东省莱芜县吴家花园庄人。他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建国以后,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和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文学讲习所所长等职。
1939年春,吴伯箫来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所在的三支队学员,都是当时从陕甘宁边区外面涌进延安的青年。他们的队伍刚编好,毛泽东就来了,在凤凰山下的窑洞门前给他们讲话,叫他们要好好学习。并说:“宝塔山上有两面旗帜:一面是民主,一面是自由。”
毛泽东讲话以后的第二天,吴伯箫他们的三支队就步行到瓦窑堡去了。
吴伯箫是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政治队学员,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了4个月便结业了。其中一部分人编入军事队继续学习,而吴伯箫则随另一部分人回延安,准备分配到前方去工作。当时带他们回延安的是一位区队长,曾给毛泽东当过警卫员。到了延安,当吴伯箫要与区队长分手的时候,感到很留恋,就拿出一本纪念册来对区队长说:“队长,随便写几句话,留个纪念吧。”
区队长憨厚地笑了,他想了想,说:“我请毛主席给你写吧。”吴伯箫一下惊住了:“能行吗?”他点点头,似乎很有把握。
“噢,”吴伯箫忽然想起来了,“你给毛主席当过警卫。”
当天晚上,区队长就笑眯眯地来到了吴伯箫的住处,把纪念册交给了他。
吴伯箫打开纪念册,只见毛泽东在上面写着:
努力奋斗
毛泽东
“满意吗?”
“满意!”吴伯箫激动地说,然后合上纪念册,紧握着区队长的手,“谢谢队长!”
1941年,吴伯箫应林伯渠的邀请,到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工作。次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5月3日,毛泽东在座谈会上讲了“引言”。5月16日,座谈会开始,吴伯箫也列席了。毛泽东与每个到会的人都握了手,说了话。随后,毛泽东便与大家一起进行座谈。傍晚,吴伯箫骑马从杨家岭出来,远远地望见毛泽东从延河岸边散步回来,正走上渡口通大道的斜坡,慢慢地向他走来。
这时,吴伯箫心里很矛盾,他想立刻策马跑到毛泽东跟前,又怕他不一定认识他;他又想跳下马来,牵马在路旁等他过来,但又怕……
“吴伯箫同志!”正当他犹豫不决、踌躇不定的一刹那间,毛泽东似乎已经猜到他的心情,响亮地叫着他的名字,挥手向他打招呼了。
吴伯箫心头一热,立刻跳下马来,跑到毛泽东跟前,紧紧握着毛泽东又大又温暖的手。
“你是哪里人?”“山东莱芜。”“在哪个部门工作?”“在边区教育厅。”吴伯箫回答,随后又补充道,“是林老叫我去的。”毛泽东微笑地点点头,随后又关切地问:“平时工作忙吗?”
“忙还是比较忙的。”吴伯箫坦率地说。在他谈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后,接着又说,“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到我们学校里来教点书,我今天讲话就是这个意思,也许讲得不好。”
“讲得很好。”毛泽东鼓励道,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就应当那样讲。”
不久,吴伯箫等不少延安大学的干部要奔赴前线,在出发前,毛泽东特意给大家作了讲话。那天晚上在交际处,一排长桌围坐着四五十个人,毛泽东在表扬了大家满腔热忱争着出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可贵之后,接着便再三叮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说:“过封锁线可能跟敌人遭遇,要准备在敌强我弱、大家又只有几支随身短枪的情况下,保证战胜敌人……”
吴伯箫一边注视着毛泽东的表情,一边极其认真地听着。毛泽东喝了一口水,又接着说:“……夜行军,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有的同志病了,有的连人带马滚下山沟了,要准备大队继续前进,又要有专人负责收容护理。特别是,原计划到大城市,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连中等城市也没到,到的是小城镇,是偏僻闭塞的山沟、乡村,要准备坚持开辟工作,把革命进行下去。”
说到这儿,毛泽东又喝了一口水,接着又提高嗓音说:“总之,什么困难都要想到,九十九种,什么困难都准备好克服的办法……克服一次困难就是一次胜利。”
吴伯箫托腮听着,脸上浮起了喜悦,心头涌起了豪情。几天之后,吴伯箫便随着大队,浩浩荡荡地翻山越岭,东渡波浪滔滔的黄河,几度出入蜿蜒千里的黄河,向张家口进发了。
1949年7月,吴伯箫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在这次会上,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在委员会上被定为秘书长。
吴伯箫对毛泽东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建国以后,他在《北极星》、《天下第一山》、《延安》、《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多篇散文中抒发了他对毛泽东的崇敬和思念。
|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