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韩桂馨

   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这17年中,我对他的怀念一直没有断过。今年是他的诞辰100周年,我不禁想起了任弼时同志曾经很感概地说过的那句话:“中华民族有幸,出了个毛泽东!”的确,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可与山河同在,日月同辉。

   我深深地怀念毛泽东,不仅仅因为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还在于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我曾有幸在毛泽东家中工作了三年多,介入他日常生活中的不少小事。深知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有着不同凡人的高尚情操、精神境界。

   我对他的这一面认识和了解,是从转战陕北时期开始的。

   到毛主席身边工作

   1947年10月,中央后委住在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树。我当时在中央军委卫生部所属的中央洛杉矶托儿所工作。有一天,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同志找我谈话,他告诉我:“毛主席身边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了,已经是该上学的年龄了。现在转战陕北天天行军打仗,需要一个阿姨去教她识字,照顾她生活。组织上考虑你是党员,又有高小文化,做事稳当,决定调你去。”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呼呼跳动,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真的能见到毛主席了。我的家乡在河北省安平县,我高小没有毕业就报名参军到了延安,离开家时,全家人都嘱咐我“共产党毛主席是咱穷人的大救星。如果见到毛主席一定向他老人家问好。”我想这只能是个梦,想不到梦想变成现实了。心情别提多高兴了。当时我也有些担心,担心的是我一个农村女孩子,参加革命时间不长,能胜任这项重要工作吗?我们托儿所所长沈元辉为此对我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就这样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那年我正好18岁,刚成为新党员。

   带着组织上的介绍信,我渡过黄河辗转来到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他们行军驻地的一个农村。毛主席身边人员领我到了老乡院子门前。这时,我听到院子里有一个雅嫩、甜润的声音在唱戏,唱的是京剧《打渔杀家》中肖桂英唱的一段,有板有眼,很有韵味。

   走到院子里一看,女娃娃留着齐整短短的头发、圆圆的脸,一双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一边做着舞台上的架式,见有人来,女娃娃不唱了,害羞地扎到年轻妇女的怀里。那个妇女就是江青。

   经介绍我认识了江青和她的女儿李讷。我忙上前去打招呼问好。江青说我知道了,你的档案材料已看过。阿姨,我就这么一个宝宝女儿,体弱,扁桃腺经常发炎,容易发烧,你要带好她。我连连点头。

   这时寸我看见小李讷冲我甜甜地一笑,我心里轻松了许多。

   第一次和毛主席说话

   在双塔村住了一天,我便跟着江青带着李讷过黄河到河西区。

   过了黄河,到了陕西佳县一个叫李家平的村子。我们三拐两拐进了大院子,这时,正好碰上毛主席从外地回来,后边跟着一位挺精神的小伙子。还没有等我们几个大人说话,小李讷就象一只小燕子似地扑到毛主席那里,嘴里叫着“好爸爸、乖爸爸、小爸爸!”

   毛主席非常高兴,一手抱起女儿,一手拍着李讷的后背,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喃喃着“我的好娃娃、乖娃娃……”一边说一边在女儿脸上亲了又亲。

   我们站在主席身边的人都会意地笑了,江青尤其高兴。

   好一会儿主席才放下孩子,扭头看我,小李讷嘴很甜,很快地说:“爸爸,这是新调来的阿姨。”我忙上前和毛主席握手。

   毛主席连声说:“欢迎,欢迎。”接着又问我愿意不愿意在这里工作,我一边点头一边回答:“愿意,主席忙国家大事,我能帮助主席做一点小事,很光荣。”

   主席连声夸我会说话,又问我读过书没有我回答说上过高小。又问我是那里人,我说老家是河北省安平县人。主席笑了,很亲切地说:“好啊,女秀才嘛。以后你就是我们家里的一个成员了。”

   这时,毛主席拉过他身后的那个小伙子说:“银桥,你的小老乡,你们都是安平县人,为革命走到一起来了,拉拉手吧,这也是缘份嘛!”

   我的脸腾的红了,没有去拉手。

   主席哈哈大笑起来:“银桥啊,你是党小组长,小韩也归你领导了。”

   这是我第一次和毛主席面对面说话,我觉得这和我见到的主席台上的毛主席不一样,他和平常人一样,和蔼可亲。我也不再拘束。

   那位银桥就是后来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我的丈夫,我们结为夫妻,是毛主席做了促进工作,他是领袖,又象父亲一样关心儿女,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实在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锅台办公桌

   沙家店战役以后,结束了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形势开始好转起来,但是毛主席仍然很繁忙,平时很少说话,总在屋子里看地图,写电文阅电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到一地,首先给主席找休息的地方,好让他解除一天的劳累,我们这样做,主席不高兴了,对我们说,“行军到一个地方,住下来以后,不要先搞床铺嘛,要先搭个办公的地方。”

   按主席的吩咐,我们每到一地就先去找桌子、椅子。可是战争年代陕北老乡家里极难找到桌椅,最好的就是一张小板凳,都是些小圆堆子,或是草编的坐位(的)等,我们又怕暴露目标,不敢随便到更多的老乡家里去找,大家非常着急,主席见状没说什么。他围着老乡家锅台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就把这锅台当办公桌吧。”

   陕北很多地方的老乡,用青石板作锅台,我们扫扫锅台上的灰尘,于是这个锅台就成了毛主席的办公桌,我们又找来一个木墩子让主席当椅子,他坐在锅台边幽默地说:“这样很好吗,革命成功了,这个锅台还有一份功劳呢!”

   毛主席常常在小小的锅台上,指挥着辽阔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取得了转战陕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妄图半年时间消灭共产党在陕北的梦想。

   不能搞特殊

   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吃的是二米饭,就是用大米和小米合起来做成的米饭。

   我们工作人员都在大食堂吃饭。李讷和我们一块到大食堂吃饭。主食是黑豆稀饭,就连这个也吃不饱,有时一天只能吃两顿,黑豆粥不好消化,吃了肚胀。有一次小李讷偷偷地对我说,小韩阿姨,我吃了黑豆粥肚子疼。

   我心想,大人都受不了,何况小孩子呢,老这样下去怎么行!于是,我去找李银桥商量希望和主席说说,让李讷和主席一起用饭,有时能吃上一点细粮。

   银桥同意我的想法,找了个机会,就壮着胆子和主席去说了,主席没有马上表态,只是望着远处出神。

   不知什么时候,李讷跑进来,很可怜的样子说“爸爸我吃了黑豆稀饭肚子疼。”

   当时,江青在场,她给我们使眼色,鼓励银桥继续说下去。

   主席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用手摸了摸小李讷的头,又推开她,对我们说:“陕北老乡的孩子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现在要比岸英、岸青小的时候强多了。”说着挥挥手,不让我们说下去了。

   银桥不说话了,我继续请求地说:“李讷还小,就让她……”

   主席脸色沉下来,决然表示就这样吧,不要搞特殊。

   从此我知道,主席在家中决定了的事谁也不好改变,他对子女要求尤其严。我们这一次请求毫无结果,李讷照例和工作人员一样在大食堂吃饭。三年困难时期,也正是李讷发育长身体时期,她在学校吃不饱,值班的卫士给她送过饼干,此事被主席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主席不让自己的孩子特殊,他的孩子们也从来不搞特殊。

   院子里的笑声

   陕北山峦起伏,气候干燥,一到冬天,气温格外低,北风一吹,整个山沟都吼吼叫。

   我们在离佳县城不远的神泉堡住了些日子,又转移到米脂县杨家沟。

   有一天,主席办公累了,从屋内走出来,在院中活动一下换换新空气,这时,我领着:李讷、叶子龙参谋长的女儿燕燕、叶丽亚和胡乔木的女儿胜利在院里玩耍,李讷一眼看见爸爸过来了就说,我和小爸爸玩。主席也就和小朋友们玩起来,开始做起运动来,活动一下腰甩开两胳膀伸伸手大步向前走,像扭大秧歌一洋,小朋友们跟在后边模仿,一边扭、一边笑。……

   小朋友们总盼着和主席一起活动玩玩,主席一来到院里,他们给主席演小节目,主席看着很高兴,笑的很开心,伟人也有童趣。虽然他每次在院子里只能呆几分钟,但是他只要被小朋友们发现,小朋友们就不放他走,玩了几分钟后,主席说,我还要工作不能多玩,等全国解放了再多玩几分钟。

   一切为了前线

   毛主席一生简朴。不讲排场,他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吃饭只要求合口味,粗茶淡饭足矣;穿衣舒适就行,旧的破的不在乎,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更是随随便便,简简单单。

   他平时很少吃肉,穿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有一次,我为他补内衣,那衣服破的不象样子,手挖几针破洞更大,实在不能再补了。拿着这件破衣服,我想不通,形势好转了,我们这些战士还能穿上整整齐齐的新军装,毛主席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领袖,怎么就不给他发一套新军装,我有气就去找领导李银桥。李说“你是新来的,不了解情况。主席不穿新衣服,我们给他领了他也不要,谁也没有办法。”

   我不信,就大着胆子去找主席讲,并把那件破衣服抖给他看。

   主席不以为然。他笑了笑说:“就劳驾小韩阿姨再补补吧。”

   当时,我的眼泪都掉出来了,主席却和蔼地说:“衣服穿好穿歹不算什么,比起前方流血牺牲的战士们,我们就想通了。他们更需要衣服穿,更需要给养。一切为了前线。”他深思了一下,又挥起手说:“等我们胜利了,再穿好一点,你说对吗?”

   几句话,说得我哭笑不得,只好拿回衣服再小心翼翼地补起来。

   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3月,毛主席渡过黄河,离开陕北,这是我在主席那里工作刚开始的半年。这半年,战争异常残酷,环境极为艰苦,由于工作关系,我不能亲眼见到战场上的毛泽东,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亲身感受到他于小事中显现出来的高风亮节长垂风范。历史上的毛泽东是个巨人,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追忆历史风云,寻觅伟人足迹,心潮起伏难平,对于我来说,毛泽东是领袖、长辈、老师几种身份兼备。他对我们的教导和影响,奠定了我一生的做人准则。毛泽东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

   谈起“养生之道”很容易使人联想甚至误解为古代的或个别现代的那些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人,潜心学习了老庄、佛、道之术,一心想通过养心养性、养气养神、练功打坐、清静无为、少思寡欲或者寄托于“神药”补品等以企求健身长寿者。其实中国古代的“养生术”中除去那些唯心的、迷信的、消极的糟粕以外,也有不少是符合医学科学道理、符合中国民情、积极健康的健心强身之法。但我现在要谈的既不是古代的更不是消极落后的养生,而是积极的、健康的、经过毛泽东同志自己亲身实践过的保健养生之道。道者规律也。那么毛泽东同志在保健养生与有关长寿方面真的有什么规律与秘密吗?

   毛泽东同志重视人民的健康,他也重视自我保健,但这并不是目的,他认为保持健康才是学习求知与从事革命工作的基础;他本身的战斗一生的经历,已充分的说明了问题。他对健康、体育锻炼、保健、人的寿命、人的生死等都有他自己的独特观点。

   毛泽东同志去世已17年,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子。他在革命人生的旅程中度过了83个春秋。他是举世公认的革命巨人。正像恩格斯说的“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毛泽东同志就是在中国人民豪迈的革命时代造就出来的革命巨人。

   他的博学多才、胆识谋略、卓越成就与民族英雄的形象都使人十分崇敬。他的革命经历、工作生活方式、性格情趣、读书学习方法、辩证思维、富含哲理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等多有独到之处。不但在生前,即使在他去世后仍将对亿万人民产生了使人感动、敬佩、甚至惊异之感,也会使不够了解的人更会产生好奇的心理。这些将会对人们有着十分引人的魅力。人民爱戴他、怀念他,对他生前的健康状况、保健养生、与有关长寿等问题,也许是希望更多了解的内容。曾经作为他的医生,我想就我所知,记忆所及作些回忆。

   毛主席生前曾对吴旭君同志(当时是毛泽东同志的护士长,兼解放军305医院副院长)说他“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这篇内容是我初步概括的,包括讨论他是否算长寿老人、以及他的生死观、健康观、自我保健养生法、养生16字诀,以及他保健养生的遗憾不足之处。这些都是他自青少年至老年亲身经历与实践又行之有效的内容方法。在他逝世后,这些内容如能使一些需要的人供作参考或是采纳实践,这也将是有益于人民的,我想这样做是会更能符合他生前心愿的。我愿以此作为对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

   毛泽东同志算是长寿老人吗?

   毛泽东同志从1893年12月26日诞生到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共度过了83个春秋。我要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毛主席算不算是长寿老人?我想这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按群众的愿望算,多年来习惯于欢呼“毛主席万岁”,这反映了群众希望他健康长寿,主席逝世时举国悲痛,叹惜他去世太早了,尽管他已是83岁高龄,但尚不能满足群众的愿望,这说明对毛主席寿命的期望值太高,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作为判断是否长寿的标准。

   2.从社会人口的寿命统计数字及民间习惯分析,人口平均寿命期望值,近年来北京、上海的统计均已达到或超过了70岁,但在17年前70年代中期,并未达到70岁,其他城市更低些。与83 岁比较,比平均寿命早已超过许多,可属于高龄老人了。毛主席在晚年常风趣地说:“七十三、八十四闫王不请自己去,”这73、84 岁无非是孔老夫子与孟老夫子当年的寿数,这民间俗语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最多只说明活到73、84岁难得,不等于只有超过84岁才算长寿标准。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属于民间俗语,所以83岁按说应属于长寿范围了。

   3.按老年医学标准算,我国规定60岁以上称为“老年”人,80岁以上称“高龄老人”,90岁以上称“长寿老人”,100岁以上称“寿星”。毛主席的实足年龄是83岁,但他每日超负荷工作,有时每日仅有4小时左右睡眠,每日工作至少20多个小时,他一日工作量等于常人两天的工作量,他能在这83个年头里作了超量工作,作了巨大贡献,积累了广博学识,是一般同龄人在同样时间内都难于达到的。也正是他进行了加倍的工作日,如果从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算起,即从1920年起直到1976年止,即使按保守的计算法只算50年间他是一直加倍量的工作学习,那么他度过的可能相当于常人的100个年头。这样计算不算夸大。早已超过了90岁,难道还不能算长寿老人吗?

   4.从毛主席的革命传奇式的经历算:

   少年学生时期:初生至25岁(1893~1918年)他出生于湖南一个农民家庭,当初是贫农,后来成为富农,他自己说过“粮食虽然够吃,但家里有七张嘴吃饭。”他父亲从来不给他钱,从不给他肉、蛋吃。从医学营养学角度看,生活条件是较差的。他从6岁起帮家里干农活。他曾对我说:“小时我常放牛。天还没亮,我正睡得好香哟,我父亲就叫醒我,去给他放牛,天冷不想起也没办法,还是要去。打赤脚,脚冻得痛,只好把脚放在刚屙出的牛粪中取暖。”他13岁离开小学,白天干农活,晚上给他父亲记帐,深夜才能自学读书。18岁时参加了黎元洪的革命军,月薪只有7元钱,伙食费花2元,其余的都订了报纸。后来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月薪只有8元,当时住在北京的三眼井一间小屋里,一个炕上睡8个人,翻身都要打招呼,所以他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期,体力劳动多,饮食营养跟不上,体质较差,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个阶段,他的精神营养远比物质营养丰富得多。

   青年时期:26至33岁(1919至1926年)他帮助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往返于湖南、上海、北京之间,经常身无分文,在上海时还曾靠洗衣维持生活。有一次乘火车睡觉时,鞋子被人偷了,只能光脚走路。从1920年,他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到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及“八一”南昌起义等,他常奔波往返于农村城市之间,组织了秋收起义,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中年时期:34到42岁(1927到1935年10月)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多年游击战争,又经历了368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老一辈革命家共同走了无路可走的路,饥寒状态下爬过高耸的雪山,越过鸟兽绝迹的沼泽草地,对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革命创举在世界革命史上堪称举世无双,他吃尽人间疾苦,他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生活条件无比艰难。

   从43到56岁(1936到1949年),约相当于老年医学上的“老年前期”(按为45到59岁)转战西北,抗日、抗击国民党的进攻,指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高度精神体力耗损,睡眠、饮食、行动等一切更加无常。

   老年与高龄老年时期:56到83岁(1949到1976年)27年间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斗争、对接班人的选择、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与经济封锁等。此外,在1923到1935年间他受过多次错误路线的打击、排挤。三次离开党中央。建国初年爱子毛岸英的牺牲,家庭生活中的不幸、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以及晚年与衰老疾病作斗争等这些都加重了精神与体力的损害。

   从医学角度讲,利于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应该包括多方面,除遗传因素外,还有生活环境、饮食营养、精神心理,体力活动、工作生活方式、健康情况与医疗卫生条件等。从以上条件看许多在主席身上并不具备。他一生中在全国解放前生活了56年占生命的2/3,解放后27年占1/3,而战争年代占了他生活的1/4。解放后虽然在饮食营养、生活工作条件上有一定改善,但生活简朴、睡眠极少、工作极多、仍是不利条件。在这样条件下经历83个春秋,我认为是十分难得的。

   我认为像毛主席这样类似经历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能和一些生活比较优裕、精神体力劳动不重、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相比;也不能和从事比较简单的农业劳动、生活在田野山村的人们相比。对经历战争与复杂环境的革命前辈们应从社会、经济、体质、政治等多方综合分析,我认为他们达到70岁以上就应视为“高龄老人”,80岁以上应视为“革命的长寿老人”,90岁以上即相当于一般人的100岁,应称为“革命寿星”了。所以我认为无论从以上哪个方面分析,毛主席都应称为“革命的长寿老人”。

   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

   我们首先明确了毛主席是一位革命的长寿老人,那么他又是怎样在许多不利于健康的条件下做到健康而且长寿呢!这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我认为他在精神心理、体育运动、饮食营养等方面有相当独特的自我保健经验。他从年轻时就崇尚这一原则:“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困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增其所不能。”这是孟老夫子说过的。

   体育锻炼终身坚持

   1.自由体操:毛泽东有一套自编的“自由体操”,有时在散步中可以边走边作。他深呼吸,缓缓散步时可以摇头晃脑,活动头颈部关节;有时屈伸肘腕关节,时常旋转双肩,以肩带动肘臂作圆周旋转运动,左肩向前上,右肩向后下,交替转动,也可同时作腰部旋转扭动。他常在独自散步又无生人时练习。作起这套动作与平时的严肃庄重完全判若两人,比扭秧歌的动作还要有趣。有时我跟他一起散步,他边做边回过头来看我,当我在笑他这一套“自由体操”时,他就向我做个鬼脸,然后他就更起劲地做,好像在故意逗我似的。后来我才知道他早在年轻时就自编过体操,叫“六段运动”,有手、足、头、躯干运动,还包括拳击、跳跃等。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剧烈动作改掉了。我想他年轻时很可能看过中国古代养生法的书籍,参考了“八段锦”、“五禽戏”等而编了“毛式体操”。因为有一次他跟我说:“三国时有个名医叫华佗,给曹操治过病,他学老虎、学熊、学猴子、学鹿、学飞鸟的动作编了‘五禽戏',这你应该知道罢?我看不错,是很好的健身运动。这都是仿生运动。人们有好多运动都是从动物那里学来的。其实也是动物学动物。中国有螳螂拳、猴拳,你游泳的那蛙式不就是从青蛙那里学来的吗?”

   2.散步:主席平时的主要运动就是散步。一般喜欢快步走,冬天在冰天雪地里照常散步,还特别喜欢踏雪。他特别喜爱雪,有时院子里满是洁白的雪,他又不让扫掉,他喜观赏雪景和洁白如地毯般的白茫茫大地,可有时他又喜欢踏雪,在厚度深过脚腕的雪地里踏行。寒冷天出来散步从不戴口罩、手套、围巾,他很耐寒。但他散步时间也不很长,每次5至10分钟,就想回去办公。散步范围就在那有六棵柏树和一棵槐树的小院子里,就在菊香书屋门前,有时夜里办公累了,偶尔从后门出来在中海北岸马路上走一段。静谷就在西侧是个小花园,但很少去。外出巡视时喜到野外田间、茶园散步,他喜看庄稼,喜在田野里和农民交谈。

   有时正在散步中间尚未到预定时间、或是打麻将中间突然不讲话站起来思索着问题,走回办公室独自办公去了。起初我们都很奇怪,后来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直到晚年他体弱有病,卧床过久,双下肢很吃力,他仍要设法下床坚持站一会或者努力走一走与衰老疾病作顽强斗争。

   3.跳舞:在五十年代,常常在星期六晚上去春藕斋参加舞会。每次可跳一至两个小时。他喜欢听民间音乐、广东音乐等,跳舞中间还可欣赏一下相声、舞蹈之类的小节目。他喜欢跳音乐节奏鲜明的中四步,舞姿悠闲,他认为跳舞既是锻炼身体,也是多接触群众的好机会。

   4.爬山:是他很喜爱的一项运动。1954年我第一次跟他外出巡视,到杭州。那次他是为我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而去的,住在刘庄。一天上午他刚睡醒就提出要爬山。我想他已是老人了,爬山恐怕太累,就劝他不要爬了,他说要爬。我去向叶子龙同志(机要秘书室主任)、汪东兴同志(中央警卫局局长),王芳同志(浙江省公安厅长),请示,最后商定让爬一个小山,就是丁家山。这小山就在刘庄大门口对面,像一个大屏风,大约几十个石级可到小山顶。主席像散步一样,随便就走完了。爬完山跟没事一样。第二天睡醒后又说要爬山,又共同商量安排了一个略高一点的桃花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醒后就要爬山,而且不爬重复的要爬新的山,要爬高山。毕竟已是61岁的人了,我给他做了两个规定条件,第一爬山中间要中途休息。第二需要时我得给他查脉搏、呼吸,了解脉搏快慢,以及由快到慢的恢复时间,以了解他的心脏功能。开始他不同意,说我“小题大作”,后来总算同意了。他爬山时步子不紧不慢,能持续爬很久,相当有耐力。我和周泽昭同志(北京医院院长,外科专家)共同对主席进行观查。经脉搏、呼吸的测量等,都认为他的心肺功能很好。主席说:“我这辈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坏。”回家以后,晚上他对我说:“井冈山那么大,还不是靠两只脚走过来的!”好多年后我才知道毛主席在年轻时活动量很大,有一次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夜,独自从岳麓山爬上爬下,全身湿透,到了蔡和森家,蔡的母亲问他这是做什么?他说我要体验诗经里“纳于大麓烈风暴雨勿迷”的情趣。连想起这些后来才理解毛主席为何喜欢爬大山,原来和他多年爬山涉水的征战生活经历有关。那一年在杭州,他又爬了南高峰、北高峰、后来还爬了莫干山等。总之几乎爬遍了杭州周围的大小山峰。

   5.外出巡视、远途旅行:主席当年经常外出视察工作,一年内要外出多次。较经常去的地方有杭州、广州、上海、武汉、长沙、北戴河等。所经之处更喜涉大川、登高山、观沧海,这与他的博大胸怀是很相适应的。有一次吴旭君问主席“主席,你怎么有时和其他的首长不一样啊?”

   “怎么不一样?”

   “到了夏天,越热你越往南方跑,到了冬天越冷你越向北方跑。”

   “这你就不知道了,”主席笑着回答:“这样既可作调查研究,又可锻炼身体。”

   其实毛主席年轻时就喜爱远足野外宿营。后来外出视察时,到了一个城市往往不下火车去城里住舒适的房子,他就住在火车上,他怕给当地领导增添麻烦,所以白日外出视察,晚上睡在火车上,出入方便。列车停在郊外,晚上极安静,四周是农田,飞鸟鸣虫,田园气氛,他可能又在回味年轻时野外宿营般的情趣了。他常说,“下去调查研究、走一走,脑子就充实了。”年轻时他曾远足、徒步旅行,有一次33天经5个县,行程900余里,到基层了解民情,增长知识,锻炼身体。

   6.游泳:是他终生喜爱并十分擅长的运动。他游泳特点是:游大不游小、游长不游短、游远不游近、游缓不游急、游险不游易。他擅长侧泳、仰泳,泳姿熟练,只要有条件就要游大水库、大河、大江、大海。每次下水只游一次,但时间可长达1小时甚到2小时。在海中游不喜在岸边浅水处,下水即向远处游。他还喜欢和年轻人比赛。有一次要和我们比“漂水”,他说面朝天,手脚伸开不许动,看谁漂得久。结果我们短时就下沉了,他却能漂得久,他得意的笑了。又一次要和我比,我说“好,看谁游得快!”他说“不比快。”我说“所有游泳都是比快的。”主席说“有比快就有比慢的。我们比持久和耐力,要达到胜利的彼岸首先就要有耐力,要时间长游得远才得胜。”我们年轻动作快,消耗能量大,但游不很远。我们游了一段都上了船,休息一下再下海游。他可持续游很久。主席还喜欢“潜水”。连头带人一下子直沉入水中,再过十几秒才出水,我很着急。我劝他老人不宜潜水,水深压力大,增加心肺负担。他索兴当我面又故意“潜水”一次,像小孩与人逗气一样,出水后还向你笑,表示胜利,表示无所谓。可是后来我发现他很少潜水了,看来他已默默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另外他还专门喜爱在大风大浪里游,冬泳不怕天寒水冷,63岁时首次横渡长江,73岁时又渡长江,在长江里前后游过17次之多。后来还想穿游三峡。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游别的姿势?他说“我看你的自由式也不自由。”

   “你看我头不进水,不用换气,游起来我口能讲、耳能听、眼能望。”主席说得轻松愉快。

   “你这才真叫自由式呢!”我连忙说,因为主席擅长于游侧泳仰泳。我想这种姿势确实更适合于老年人,我当初建议主席游泳时就没想得这么细。

   “游泳的好处你只说过四点,可你没说全,它最大的好处是脑子不能想事。我散步、跳舞、看戏、吃饭、连吃了安眠药也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游泳时可从不想事,一想事就向下沉,要喝冷水。”

   7.梳头:长时间脑力思考问题,他可感到头部不适、疲劳。每逢这时他便要卫士帮他梳头,从前额部向后枕部缓缓反复梳,时间长短不定,他背靠椅子,上身后仰、双足前伸,双目闭合,身体舒展放松,他感到舒适,毛主席认为补脑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吃红烧肉,另一个是梳头。他说:“脑子要补,可也要讲条件,条件不同补的方法也不同。”言下之意没有更好的条件就得梳头了。他说:“梳头可以补脑,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头发生长,把有限的营养首先供应大脑,帮助大脑恢复疲劳。”我想梳头这一内容,恐怕是他早已读过中国古代养生学的书籍才引用的。因为明代学者冷谦就在“修龄要旨”之中提出“养生16宜”,其中提到的“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口宜常闭、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腹宜常摩、皮肤宜常干浴。”他较常作到了8宜。直到目前在日本民间流传的“16宜健身法”就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8.按摩:他脑力劳动繁重,感到疲劳思睡时又常常难于自控而甚难入睡,在服安眠药以后就叫值班卫士小伙子帮他按摩,促进睡眠。对下肢促进血循环,使近年来很少活动的下肢尤以小腿肌肉能有些被动运动。这种按摩至少要一刻钟以上,或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手法也挺有讲究。

   9.擦澡:他年轻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已习惯于在天刚亮就到水井旁,脱去衣服,用吊桶打冷水淋身。淋后擦身,擦后再淋、再擦,直到全身皮肤发红、发热为止,冬季照常。他认为这样可以锻炼意志、锻炼勇猛与无畏。后来年纪大了,这个习惯就改为温热毛巾擦澡。卫士一边给他擦澡,他还可以一边看书、看文件,擦时四肢、胸腹背都擦。我曾问他为何不喜欢洗澡或淋浴?他说:我习惯了,擦澡好处多,除去清洁之外还可按摩、促进循环,有健身作用,锻炼皮肤适应温度变化,可预防感冒。”

   主席还曾向陈云同志建议使用此法健身。在一个文件上写明“每天用毛巾沾热水擦身,先热后冷,又冷又热,锻炼皮肤毛血管又收缩又扩张,每擦一次可经半小时,多至一小时,擦完全身发热。每天一次至两次,擦一、二年可收大效,似可试试。”下面署名毛泽东,那是1953年3月19日的事。在签名后又补写一句“用酒似不甚好。”这一句是针对某些苏联内科专家曾对其他病人建议每天用水和酒擦身锻炼皮肤抵抗力的方法,提出了他不同的意见。毛主席这些建议与方法,有一定的医学道理。

   对毛主席的体育运动利于健身养生,作点医学分析。

   “缺乏运动是20世纪人类的通病。”半个多世纪来,科学技术生产呈突飞猛进之势。电气化、自动化生产、交通通讯进展、人造卫星及宇航的发展等均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另一些副作用。如生活中电器、煤气、交通、通讯、电梯、洗衣机、电脑等。给人们生活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使人们体力劳动明显减轻,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紧张、脑力劳动增加、缺乏体力肌肉锻炼,使人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逐渐减低,身体脂肪容易增长,心脑血管病日趋增多。恰恰就在这个人类更需要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才能利于健康长寿的课题上,毛主席较早的又较完整的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体育锻炼的理论、目的与方法。他自幼至老身体力行,他有着卓越的预见性。

   按摩、擦澡是由于他体力活动少而采取被动运动防止肌力减弱,再加游泳、日光浴、空气浴等加强皮肤血管舒缩功能以适应外界温度变化,增加耐寒力,对防止感冒确有实效。感冒对老年人绝不是小病,它常是诱发大病、重病的导火线,主席怕感冒,医生更怕他感冒,正由于多年坚持这些活动,他较少发生感冒,对防止一系列呼吸道感染,保护心肺功能等起了较好的作用。散步、自由体操每日坚持、方便易行,不像爬山、骑马只能偶一时期进行。室外散步接触新鲜空气,活动全身关节,再加跳舞活动对减少脑力疲劳、减轻体重等大有好处。游泳是全身平衡发展的良好运动,对减肥、镇静、锻炼皮肤适应温度变化而防止感冒,真正帮助脑力休息(这一点对毛主席产生了奇效)都有作用。仰泳尤以侧泳姿势更适合于老年人,游泳给主席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与健身效果。按照近年来运动医学的研究认为运动可以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适当降低高血糖、还可增加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这后者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有利的。因此适当运动锻炼对促进健康与长寿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运动就其作用说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毛主席对这一点了解得十分深刻。

   饮食起居

   生活方式:可能再也没有谁的生活方式像毛主席那样“古怪”了。他和一般人的习惯完全不同,他饮食餐次不定,不但一日不是三餐,常是两餐或两天三餐,每餐间隔甚长,吃饭时间日夜不定,也可以说“甘四小时里那个时辰都睡过觉”。那个时辰都吃过饭。饮食内容也不一定,正常时一餐中有四菜一汤,量也不多,但也常是煮一缸麦片、或烤几块红薯也算一餐。他吃饭时边吃边看书报,吃起来狼吞虎咽,仍像打仗行军时似的。他常说他是“按月亮的规律办事”,白天睡觉晚上夜里办公。我想他长期这样很少体力活动又很少见阳光对身体很不利,就常劝他改为正常规律。有一次谈到日夜规律的事。

   “你说老虎厉害不厉害?”主席向我提问。

   “厉害呀,有时候还能吃人。”但是我也奇怪他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

   “它就是白天睡觉夜里出来,它也不见什么太阳,不是也很健康吗?”主席说完我才明白。

   “那……那人和老虎不一样。”我一时词穷没说出更好的理由。“人还能捉住老虎呢,还是人厉害。”我又补充了一句,道理还是没说清。

   反正我一直在想,他整日连续高强度脑力劳动,加以生活起居、饮食工作全无规律,按医学上一般规律这种情形因为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中枢的功能失调与紊乱很容易致成高血压、溃疡病、心律失常、或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一类疾病,这在医院中已是司空见惯的。可是他却什么事也没有,仅仅是睡眠非常不好,这真有点使人不可思议。当时我未能解释。

   工作一段时间,我又有些新的发现,那就是一,这无规律的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律。二,在无规律之中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三,这种无规律对他来讲已是顺乎自然,久成习惯,自我适应了,不以为怪,不成负担主动自由。

   饮食特点:比如起床后几小时和入睡前几小时进餐,也大致有其规律,正餐两次,或一正餐、一次便餐都以不过饥不过饱为准。饮食内容是荤素搭配、素菜青菜较多、口味清淡、喜食粗米杂粮、食不过偏、杂食多样。二米饭有大米、小米,还可加点百合、红薯、芋头之类。菜以绿叶菜为多,多粗纤维。毛主席常跟我说:“我的生活里有四位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另一次他说:“孔老夫子吃饭很讲究,有十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不吃,食物变色变味不吃,烹调不合宜不吃,不到吃饭时间不吃,这些都很合乎卫生嘛!不过孔老夫子有病啊!”

   “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说。

   “你应该给他诊诊病,我看他有胃病。”

   “你怎么看出来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东西搞得那么精细不是消化不好吗?再说他常喜欢吃姜。你们西医研究不研究姜的作用?”

   “中医研究的比较多!”我想是这样的,就回答了。

   “姜性温,孔老夫子有胃寒,用姜去暖寒胃,老百姓不是喝姜糖水嘛,去寒发汗治感冒。我看他还有胃下垂。”

   你怎么又给诊断出一个病来了?”

   “他胃不好,又忙着周游列国,吃了饭就坐车子颠簸,还不得胃下垂?”他不紧不慢笑着说。

   “看来你是很注意饮食卫生的。”我也笑了。

   有一次谈起饮食问题我跟主席说:“现在欧美人都喜欢吃中国菜饭,又好吃又能减少心脑血管病。”

   “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菜饭,饮食也是文化。全国有多少省和地方,菜饭有多少种?”毛主席沉思了一下又接着说:“中国地大物博,宝藏很多可开采及生产的有限,土地多但可耕地不多,大家只好暂时少吃一点;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上吃得素一些,本来在中国古代佛教僧侣终年吃素食,据说南朝梁武帝终生都吃素,影响较大,后来素食由寺庙传到宫廷又传到民间。不过我们并不是全素,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西方人食物里脂肪多,越往西越多,他们得的心脏病也比中国人多。”

   我曾经向主席说中国古代很早就讲究营养了,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合理的平衡食谱了。

   “我们祖先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也发现了药物,药食同源,许多食物中医都可入药,像百合、山药、山楂、大枣,连葱姜蒜都可治病,你们医生可不要过分迷信药物,不要轻视饮食治疗。”主席还说过“豆付、豆芽、皮旦、北京烤鸭都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有些地方的小吃也都有特色,应该国际化,可以出口。”

   “豆制品的蛋白和肉类蛋白一样都是优质蛋白,油皮、腐竹含蛋白质40~50%,湖南豆豉含蛋白是30%,都比肉中蛋白含量高,我给你安排的食谱里,豆制品也不少。”我刚说完,主席接着说“豆制品我很爱吃。”

   喝茶:是主席的一大嗜好。每日睡醒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喝茶、看报纸。他喝绿茶,尤喜龙井,要浓、要热。喝完茶用手指把茶叶掏出放到嘴里全吃了,他认为茶叶像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主席也说过“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他说“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他说最早种茶、饮茶都在中国,可能在九世纪就先传入日本,后来才传到欧洲、印度。他也知道唐朝陆羽作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门著作,说“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作的贡献。”

   的确,茶现在已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茶可提神、健脑、使思维迅速联想完善,还可利尿、止泻、消除疲劳,有人试验饮热茶9分钟后可使皮肤温度下降1~2C,可以降温消暑,茶还可防射线的幅射作用,绿茶除含大量维生素C外,还可降低血中胆固醇,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在主席原有的饮食习惯内容上,再加以医生给予的调整改进,就更有利于健康了。

   主席的饮食原则

   荤素搭配、以素带荤、粗细搭配、海陆搭配、杂食不偏、口味清淡、餐次适当、内容简朴、热量适中。

   属于:高蛋白、多维生素、多纤维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低糖、热量适中、平衡营养、东方膳食。

   世界上近年来不少营养学家提出为防止心脑血管病,某些肿瘤,“东方膳食”是比较理想的先进膳食。更有的学者提出总热量不宜高、低胆低脂,甚至适当饥饿,都对防病促长寿可能更有利。

   对“红烧肉”问题,也曾有过不同见解。红烧肉、肘子类主席确喜欢吃,但也非餐餐皆有,也非限制不给。当时有些炊事员,一般工作人员皆出于好心实意认为“有求必应,不求也上”是对主席“增加营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殊不知当时主席体重已较重,为健康及防止心脑血管病及某些肿瘤,从饮食作一定的医疗管理监督是很必要的。因此对工作人员甚至对主席我都作了反复的宣传解释。我当时的原则是:“红烧肉”一类食物,以解馋为主,不求饱食;以瘦为主,略肥不腻;量不在多,次不求频,控制体重,医疗说理。最后主席还是同意了我的意见,饮食配合很好,保证他体不过重,病不增加,为健康长寿巩固基础。

  精神心理情趣爱好

   对古今中外长寿老人的长寿因素调查中,其经验都可分别概括有几十条,但在诸多因素中大家所共有又都排于第一位的几乎不约而同的就是精神心理上的乐观开朗,毛主席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

   革命的乐观主义、心胸开朗、无私忘我、事业心强、信心十足、七情俱在但很能情绪自控。他喜怒不易形于色,常看不出大喜、大怒、大忧,他很注意“制怒”,修养很高,不迁怒、从无面红耳赤态度粗暴表现,生活中偶尔有些怒气,平静出口,态度严肃,事后还常向年轻的工作人员表示歉意。真正生气只是为国为民,比如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不承认中国,为了1949年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时他们对新中国不重视,他曾愤愤的表示过:“我就咽不下这两口气”,这是何等的英雄骨气!

   辩证思维、精于谋略,对危难急重军国大事胸有成竹、多谋善断、独到见解、善解矛盾、从容不迫。在六十年代前后,多个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及军事包围,有将要对我大举进攻之势,主席镇定自若曾表示过:“如果他们要打,我们就撤到黄河、长江两岸,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在林彪反革命叛变前夕,他们正准备谋害毛主席将下毒手之际,当时毛主席乘车外出视察,在此危险紧要关头,毛主席身处交锋的最前沿阵地,他以勇敢机智、深谋预见的神态曾说过:“我在进行火力侦察。”

   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博学多才、自成一家、志气高远、情趣广泛、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热爱读书及书法艺术。

   坚韧顽强、不畏困难、体不服病、病不服重、人不服老、老不服衰、迎接挑战、胜不服输。生活不怕艰苦、谈话喜欢交锋辩论。直到晚年仍与衰老疾病作顽强斗争,直到逝世前都未停止学习,未停止思考国事,多么崇高的思想与顽强的生命力!

   对个人生活无所求:对衣、食、住、行从无特别要求,不要高标准、不求享受、不食珍贵、不食补品、衣着朴素、喜住平房。日甘淡泊的生活,减少了对他事业工作上的干扰,不产生个人烦恼。他只睡垫上棉絮的大木床,那一半还留给他的“图书朋友”,生活上很像孔老夫子的“居无求安”。另外有的地方像苏东坡养生处方上的内容:“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至于苏东坡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他却永远不愿也不能去效仿了。

   在精神生活中只有睡眠是最不理想的了。这是革命历史复杂环境中造成的。每当我问及睡眠的情形,他常风趣的告诉我:“我十分能吃,七分能睡。”因此不得已才靠安眠药助眠。但由于多年来前后几任医务人员都非常重视,正确掌握、慎重使用、及时调配、因此虽使用多年从未产生任何毒负作用,但是有力的保证了他的睡眠与繁重工作,安眠药立了大功。

   由于主席的辩证思想不但有利于他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思维条理清晰、善抓主要矛盾、判断准确、主动从容,正常的神经活动不打断、不干扰正常的身体内脏等生理活动,有利于他的健康与长寿。此外他对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保健医疗问题的观点提法,对我们也有很好的指导与启发。

   生死、寿命及医疗保健问题

   毛主席说“人那有长生不死的,古代帝王都想尽办法去找长生不老不死之药,最后还是死了。在自然的生死问题面前,皇帝与贫民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寿也是合乎情理的吧!”我说。

   “不但没有长生不死,连长生不老也不可能。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人如果都不死,那孔老夫子现在要活着该有2500岁了吧?那世界上该成个什么样子了?”“你们搞医的认为人的寿命有多长?”

   “人的寿命相当于人本身生长发育期的5倍,如果算25岁为发育期,人的寿命大约是120岁。也有人提出能活150岁,不过多数学者意见倾向是120岁。”我解释说。

   “我看人能活到100岁也不那么容易。只长寿不健康又有什么好处?要又长寿又健康才好,要老有所为嘛!”

   主席还曾说过:“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啰。你们搞医疗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还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曹操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陆游讲‘死去原知万事空'这都是唯物的。”

   主席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说过养生之法是:晚饭少吃口,饭后百步走,娶个老婆丑,活到九十九。主席又说“我也有个原则:‘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我认为毛主席的养生健身“16字诀”更完整合理。把精神心理放在首句,而发怒是七情之中对健康危害最大的,作为代表提出“不怒”。第二句“基本吃素”,重在“素”与“基本”。素指饮食清淡、低脂肪、低胆固醇,但又非全素,表明蛋白、脂肪仍有,是以素带荤。散步简便易行,要求有一定的量,劳逸适度包括生活工作起居,不是只逸不劳,要有劳有逸。

   主席还说过“我看你们容易迷信药物,不要有点小病就用药。人还有抵抗力吗,先让自身的抵抗力与细菌作战,能战胜就不要用药。如果抵抗力差,你再用药帮他一把。这也是自力更生为主吗!”

   “西医能治病能开刀、割阑尾、吃阿斯匹林这都很好。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中医。把国外的医学学好,也把传统的医学学好。”

   “我看中医少说也有两千多年历史,西医有多少年?就算100 多年罢,那1900多年老百姓怎么过的?还不是靠中医中药,应该说中医中药是有功的。中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中医中药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整理、研究提高。取长补短。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派。阴阳五行为什么不能拿现代术语表达?一代人搞不清两代人行不行?十代人行不行?”

   “鲁迅的父亲病了,请中医看,可是药引子难找,像经霜三年的甘蔗;要吃破鼓皮丸,用打破的鼓皮制成的;还要蟋蟀一双,要原配。”说话间他自己也笑了。“后来他父亲病死了,鲁迅对中医很有看法不信中医。他的这个观点不大对。他找的是庸医,不要受这个影响。中西医要很好的结合。”

   “医学越来越前进发展,人的健康与寿命也在促进,人们要求生活更美好,可是你们医生把饮食又搞了那么多限制,什么胆固醇又高了、油又多了、鸡蛋又限制了。这不是矛盾吗?你们要不要多研究一些办法,多发掘些胆固醇低的食品、多培育些胆固醇低的品种、胆固醇高了找点有效的控制办法,让人又能放开口味吃,又能控制不生病。胆固醇是人体内存在的,必定也有用处,把他降得太低了就不会有别的问题吗?我看在医学上也是没有‘绝对'的问题吧?”

   毛泽东保健养生中的遗憾

   毛主席的保健、养生与长寿问题,从广义上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健康上的医疗保健、政治上的安全保卫、生活上的后勤服务,以及从中央到全国各地、各部门、各工种及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配合才使得工作顺利及取得良好成果。我更希望通过毛主席的“自我保健及养生之道”,并以他的主导思想、理论、方法等能给人们提供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对革命对多种事业都充满了十足的信心。这种坚强的自信使他的愿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与发挥。但也有时他对自己的疾病与衰老,表现了超出生理范围所允许的过分自信,则对他的健康、养生、甚至长寿,可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主席多年长时期大量吸烟,虽然多人、多次、多种方法帮助他戒烟,他自己也愿意配合,但多年来未能全戒。晚年最后一段时间虽然不吸烟了,但吸烟的慢性隐蔽性的危害对身体早已发生影响,使他的心肺功能都受到严重损害,对健康、长寿肯定产生了甚为不利的影响。

   “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全听你的我就完了,全不听你的我也不行。”“你们当医生的人大概是另一种人生观吧?你们有点病就想得很多,自己吓唬自己,也吓唬别人。”这些话,毛主席讲过不只一次。他的这些话,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也很辩证。确实,医生讲的话有不正确的、或不够正确的,这里面也包括医生临床经验的差别、医生间包括专家之间意见的不一致,还有时医生的观点可能带有片面性、绝对性。总之这些也受医生自己思想、观点的影响,也受当时医学水平发展的限制,而毛主席思想则不受什么中西、学派、习俗、常规等的限制。但除此以外,医生的许多观点也还是经验的总结及医学正确理论的指导,因此对医生许多正确的意见与建议,如果他能更多的听取与采纳,对他的健康、诊疗、以及长寿等将肯定会有更多的帮助。

   毛主席热爱书法艺术

   练习书法是毛主席“养神健脑的健身方法”之一。书法家常说练书法犹如练气功,能起到气功所起的作用。因为在书写过程中要集中思想,去掉杂念,呼吸均匀,姿势正确,身体放松,神态安祥,目不旁视,耳不杂听,就能有安神镇静的作用。

   我不知道主席当时知道不知道这种高论,他也没有跟我说过,不过从他的表现上看,他是深感其中之妙的。他曾经说:“练习书法也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健身之法。”后来他写给于立群的信中也说过:“……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1965年7月26 日)。所以他写毛笔字有时是抒发情感或作诗填词,有时又是在钻研书法,是他反复阅读碑帖之后的笔下发挥。反正我看他每次书写之时,其表情神态都是十分舒适、安然。每当我看他书写时,我都保持不跟他交谈,特别是在他入睡之前,常是夜深人静,有时只有我在他身旁,有时值班卫士在,也有时吴旭君同志在旁驻足观看,其他的人就较难有此机会了。在灯光下笔过之处留下串串神奇字迹跃然纸上。

   在这里我想多用一点笔墨谈谈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是他的保健医生,由于工作原因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与他接触,也有幸能亲眼观看他写字或练习书法,能聆听他关于书法的高论,他也曾送给我他的书法手迹。所以我对书法的兴趣也就逐渐增加了。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对于毛主席的书法,我只能“看”、“学”、“欣赏”,而不能“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毛主席也是我的书法“老师”,因为他曾教我如何练习书法。遗憾的是我尚未学够,更没学好。

   毛泽东同志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艺术,他的书法造诣很深,他行草兼备,极富个性,笔走龙蛇,豪放不羁,继古创新,自成一家。

   毛主席的书法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和欣赏,也在人民中广为传播。有的作者统计他的书法自1915年至1966年面世者达400件以上,或接近450件之多。包括各种题词约200件(有的统计为163件),毛泽东书信手迹84件,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117件,手书他自己的诗词面世者不足50件,还有其他内容等。但是我没有作过统计,我所了解的是毛主席对诗词常有重复书写的习惯,赠送友人的也为数不少,也较难精确统计,因此我估计实际的书法手迹很可能比上面统计的数字更多。若仅按上面统计的数字计算,书信及题词类约占三分之二,因此其书法手迹中属实用性质的书法占大多数。其他则可归入艺术欣赏价值。当然其中许多都可属于文献纪念价值、书法教学价值等。因此艺术观赏与实用价值有时二者兼备亦难以区分。据我所知道的毛主席的书法中包括楷书、行书、行草及草书。至于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等我没见他写过,也未听说他写过。

   (一)毛主席挤时间写书法

   他处理军国大事十分繁忙,那里来的时间练习书法呢?我也很好奇,总想得到解答。他忙起来常昼夜不分连续工作。他写书法也是无定时的,但多在工作繁忙间隙时间,虽非每日必写,但确是经常书写。我发现他最爱在深夜时书写。那时他每天入睡前都要服安眠药,吃过药后在入睡前一段时间他精神能够放松一些,他为了使心身更能松弛与平静,便坐下来写字。说是“写字”,我觉得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写字,一是练字。写字主要是写出文字而已,而练字则指对已写出文字,自己并不满意,对字的结构、字形、笔划、笔锋、神韵等要求更进一步完美,甚至多次重复书写。有时他晚上开会回来,再次办公前后也写写字,使自己换换脑筋。

   (二)我看毛主席写书法

   毛主席办公常喜欢用铅笔,他更喜欢在床上靠坐着看文件、看书学习。他的床头桌上长期有十几只已削好的粗黑软铅的木杆铅笔备用。用铅笔书写也能写出像毛笔一样的笔锋与笔力,所以他喜欢用。批阅文件可用铅笔或毛笔,写信则常用毛笔。写书法则常在卧室的办公桌上书写。每逢作书法他常是身着睡衣,上身挺直,右手悬腕,腕指运动灵活,笔端挥洒自如。他常运笔中锋,笔势流畅又富于节奏感。笔在纸面活动,犹如冰上舞蹈股流利舒畅、飘逸优美。字体变化大小随意姿态万千,看他书写使人有登山观海心胸开阔之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他书写时凝神连书一气呵成。他爱写古诗词,都在背诵中写出,内容多是他平时反复阅读与喜爱的诗篇。有时也常写他自己的诗词。

   平时他看碑帖时从不动笔,但常用手指点划摹写。写字当时又从不看帖,也不把帖翻开放在手边。他喜用现成的墨汁,也不挑选什么名贵的端砚等等,笔则狼毫羊毫都用。喜用大信纸或8开的白色厚宣纸。一张纸上最密的能竖写七、八行,但一般多只写三至五行,每行三至五个字,因此一页不过十来个字。如果纸上有竖格,他常不按格写,也可顶天立地写满全纸,随兴所至,不求刻板不受约束,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字写得满意就继续写,有时重复书写,还不满意就顺手扔入桌下的字纸篓里。写到尽兴,人也感到舒服了就接着办公或者准备睡觉。

   (三)毛主席教我“书法”

   有一次主席在办公间休息时和我闲谈。他问我在学校上课及学习情形。我告诉他我有时抄笔记不够快,就想学点草字,可是学了一些草字后还是不够快。在一次偶然机会又学了“速记”。等我的速记达到每分钟能写下260到280字时,把学的草字又都忘了。他对速记很有兴趣,说:“还没有人跟我谈过速记,你说说看!”我向他谈了中国的和外国的速记,速记的原理、应用、及速度等。他要我写给他看。我写了一段给他,他拿在手中仔细看了一会然后说:“这是天书。”

   “主席,你看这像不像另一种草字?”我问他。

   后来我们又谈到中国的文字,真草隶篆等。我说我还是喜欢草字。

   “主席,那一次草字我没学成,现在跟你学学写草字罢。”

   “你想学草字还是草书?”他问我。

   “草字、草书不是一样吗?”我很奇怪。那时我对书法几乎一无所知,只以为草字笔划简单,写得快,又好看。

   “草字是草字,草书是书法,一字之差大不一样。”

   “它们有什么差别?”我又问。

   “书法就不单是字喽,里面有规律有章法。”

   “我要想学书法该怎么入门呢?”

   “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了。”他背靠床架,慢慢的回答。

   “那我看帖时要注意什么?”

   “你要反复看、反复记。等到帖的内容能快背下来时就更熟了。”他拿起一枝烟,我帮他点上,他慢慢吸烟。我看他吸起烟来,估计他还有可能往下谈,就借机会再追问。

   “看帖时要记些什么?”

   “记字的结构、造型、行笔、章法。”

   “哟,还这么复杂呀?”我表现有点畏难的样子。

   “你要熟悉一个人,不是要记住他的高矮胖瘦吗?你还要记住他的五官特点呀!”他喷出一口烟在微笑。

   “这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啊!”

   “是啊,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

   我还想多问问可是又怕影响他休息,我说“好,那我就练习练习吧!”这次谈话就暂时结束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到卧室去看主席。他坐在大床上正在看碑帖。

   “主席,你在看什么帖呢?”我问。

   “兰亭序。”

   “上次你跟我讲人有胖瘦、五官,学书法也讲字有五官,还得有精神,你能再跟我讲讲吗?”

   “呕,看来你还真想学呀!你看,”他指着手中的字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他讲得很认真。

   “主席,你怎么又讲起哲学来了?”

   “你先不要打岔,”他挥了挥手说:“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他的视线离开了手中的帖,面向着我继续说“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象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份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主席,你把字都给说活了!”我向他笑,他也笑了,显得那么轻松。

   “临帖是要照原样写吗?”我又问。

   “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

   “主席,字的精神应该怎么理解?我只看到字形不同,看不懂精神。”

   “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你要学的字可不要让人看了感到松散、柔弱呀!当然写字也不要刻板。”

   “我要学草书从那儿下手呢?”

   “不要好高鹜远,欲速不达,可先学楷书,小楷是基本功,以后再学行书、草书。”

   “那我看什么帖好呀?”

   “先看千字文,多看多记,还能学到一些常识,比如千字文里讲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你能背出来,看的也就差不多了。”

   “那得看多久呀?”

   “不念个十遍八遍,你背不出来,一步步来不要急。也可学‘标准草书'。”

   “还有什么‘标准草书'?”

   “就是于右任编的那一本。”“将来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他又补充了一句。

   “什么?自己的风格?”我又觉得奇怪。

   “就是你的个性呀!你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对字帖要学它,又不全学它。学得又像又不像,要发挥你自己的特点。”

   我没有讲话,他看我没听懂又说:“如果每个人写的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止不前没有发展了。世界上的东西如果全都一样,那叫什么世界呀?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

   “主席,我好像开始懂了一点。”

   这些话都是毛主席在五十年代初期、中期讲的,我一直深深记在心中,随着自己的年岁在增长,我也越来越喜爱书法了,更觉得主席的话对我教益匪浅。只是多年来我总是钢笔在手,直到近年才挤出时间偶尔写写,练书法不够坚持,我总感到有些辜负毛主席的教导。

   (四)毛主席是从1958年后才学习草书的吗?

   已有不少学者在专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书法,也有许多真知灼见。我也看到有的材料提出毛泽东同志是从1958年才学习草书的。他们的依据主要是根据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田家英写的那封信。信中提出把“已存各种草字帖清出给我”及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等。

   我想就我所接触与记忆提出我的印象,供书法研究专家们参考,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以前早已学习草书了。只是在书写实际中草书字数出现的多少与熟炼程度风格发展变化等,后些年有突出的飞跃表现。

   据陈秉忱同志介绍毛主席在延安时就常阅览法帖,那时书法已显示大气磅礴,1949年出国时带了“三希堂法帖”,1955年开始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20年中间收藏拓本影本碑帖600 多种,已看过的也近400种。“二王”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主席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见“书法”1988年2期)。

   我和陈秉忱老先生有交往,较熟悉,他是清末山东金石大家陈介琪的曾孙,陈老本身也是金石篆刻书画家,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他提供的资料真实确切。毛主席还要求为他收集各种字体千字文30余种。他十分喜爱怀素、孙过庭草书。有人研究认为主席学过苏东坡、黄庭坚书法还兼有郑板桥的影子,这些都各有独到见解。

   我以为50年代初主席书法以行书为主,兼杂草书。其实在三、四十年代的书法中已见个别较少的草书,54年后又有些变化。如54年3月致黄炎培、彭石麟的信等。到1956年12月写的“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12月29日给周谷城的信等,已呈龙蛇竞舞了。在1958年以后,行草及草书出现较多。六十年代后更为突出。如1961年9月9日“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3年1月8日及1963年2月5日,“满江红·和郭沫若”,63年2月28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同等。他的书法中呈现了如王羲之的流畅秀丽,和怀素的狂草风格。60年代的书法呈示出新的飞跃,有字字珠玑之美。已进入毛主席书法历程的高峰时期,也进入了中国书法的高超境界。

   (五)中国当代的书法大师

   中国的书法确是在中国文字衍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已积累下无数佳作精品。

   从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直到草书,已到书法颠峰。草书结构简、变化多、字形美、运笔难,有很高的观赏艺术价值。有人提出“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皇冠,狂草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比喻恰当。追溯历史谁在草书上有极高的成就谁就将被尊为一代书法大师。如汉代张芝被称为“草圣”,晋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张旭亦为“草圣”,怀素与之齐名。这样提法并非意在排斥其他的书法与书法家,而只想说明毛主席的书法行草兼备,狂草犹精,继古创今,自成一家,堪称我国当代书法大师。

   (六)书法四种

   我以为中国自古至今,书法不过分为四种:即一般书法、名人书法、书法家书法、及伟人书法。

   名人书法:是指其人社会知名度高,但不一定专于书法,人们需要其书法及签名等,是慕其名,留纪念或存史料,从其书法中可了解其个性、风格等。当然也有的名人兼有书法之长,较为难得。

   书法家书法系有深厚书法功底,精于书法,所书字体结构、笔力、神韵等独具风格,作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成为教学或艺术珍品。

   伟人书法则与以上又有异同之处,伟人必是社会名人,若又有真正书法家之功底,又有伟人气质、风度,其字里行间可使人感受到一个伟人的博大胸怀,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而豪放不羁的独特性格渗透于笔墨之间,书法自成一家。可供人欣赏研究,也具有很高的观赏、纪念、史料及实用价值。毛泽东的书法我认为属于伟人书法。

   (七)毛主席与“兰亭序”

   毛主席和我谈书法时常提及王羲之与兰亭序的话题,印象很深,久而久之心里积下了宿愿,总想一旦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兰亭。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年我因工作经绍兴于是专门访问了兰亭。它在绍兴市西南约13公里的兰诸山下,据说越王勾践曾在此处种过兰花,汉代又曾设过驿亭故得“兰亭”美名。远在公元353年时王羲之于三月初三在此雅聚修禊,41人行曲水流<IMG=M050625aa>之饮成诗37 首,王羲之即为此诗集写了一篇28行324字的序文,即书文双绝的“兰亭序”。这兰亭秀园之内,茂林修竹、溪水蜿蜒,还有鹅池、碑亭诸景都是毛主席一直向往而未能相见的,我终于看到了。他曾和我谈过爱国诗人陆游与绍兴的沈园,所以我又去看了沈园,但因闭园而未能进入,十分遗憾。当我在沈园门前徘徊时我立即回忆起毛主席和我说过:“陆游与唐琬离异后,又相遇于沈园,那是他们情意缠绵之地,陆游的那首“钗头凤”就题在沈园的墙壁之上。”我眼前又浮现出毛主席伏案而书的情景,他潇洒的写下了: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当又写完下半阕后,他问我:“你知道唐琬回赠的那首词吗?”

   “我没读过。”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他熟练的脱口背诵出来。他接着说:

   “这首词回赠没有多久,唐琬就因积愁而死去。当初是陆游的母亲与唐琬不和。陆游这一对夫妻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是封建社会的悲剧。”那天晚上他很有谈兴。

   “我看你和小吴(按:指吴旭君)你们这个家庭是很幸福的。”他吸了一口气又接着说“这世界上真正幸福的家庭能有多少啊?”他在自言自语,又像有些感慨。是不是他又在连想了自己的家庭呢?

   我又从回忆中回到了现实,当我在归途中又自然的联想起了往事。在北京时主席有一次曾跟我说过:“王羲之当初跟卫夫人学书法,也学张芝的草书,能博采众长,也有他自己的风格。”“笔势流畅,秀丽多变。”我似乎在耳边又响起了主席朗读兰亭序内容的湖南乡音: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IMG=M050625aa>曲水……。”

   他还告诉我“兰亭序是王氏的传家宝,唐太宗十分喜爱,除令人临摹外,真品已被唐太宗带到昭陵的地下去看喽!”

   毛主席在五十年代初,曾到过绍兴,我当时也去了,但像鲁迅故居、沈园、尤其是兰亭,这些他最熟悉的人与事的古迹名胜,他为什么都没去看呢?我真替他遗憾。我那次去看兰亭是在1986 年,在主席逝世后的十年,虽然我不能把看到的内容再去向他讲述了,但从我内心说也算是一次有意义的替他浏览补偿吧。

   (八)主席赠我们书法手迹

   从兰亭回到北京,又引起我对主席的怀念。我又展开了他送给我们的书法手迹,浮想不断涌现。那是1963年初,毛主席外出在杭州,有一天他对吴旭君说:“你的徐涛不是也在扫除一切害人虫吗?”当时吴旭君以为主席是指我仍在作医生,是与病菌作斗争的工作。因为主席讲话常是幽默风趣的。主席接着说:

   “我原来答应过要送给徐涛几个字,一直欠了债;这几个字先留给他作纪念吧!以后再给他写。”

   吴旭君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词,“满江红·和沫若”。其中最后一句正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她才恍然大悟,主席原来说了双关语。词后毛泽东签了字,时间是1963年1月8日。这一首词是草书,笔锋流畅有力,既秀丽潇洒又气势磅礴,字体舒展大方,有的是狂草行笔如龙翔凤舞。这是主席书法高峰时期的作品,我们都十分喜爱。

   主席还送给吴旭君两件书法手迹。1966年9月24日写了一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主席说“你1949年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1951年又志愿申请参军当了女兵,祝贺你。”

   1966年9月29日,主席又写了一首七绝,与上次的内容一样,后面也写了“为吴旭君同志书”,都签了名。这两件书法写得都苍劲有力,有威武之势。吴旭君问主席:“为什么两件都写同一个内容?”

   “再送你一付字,希望你有第二次机会当解放军的女兵。”主席笑答。事情就是那么巧合,1969年解放军305医院建立时,她被调作兼职领导,真又第二次当了女兵,应了主席的预言。主席送给我们的这几件书法,我们都珍惜保存着。

   (九)欣赏主席书法有感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却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这是怀素狂草“自叙帖”中的两首形容草书的诗。有趣的是一说醉中所书醒后难再写出,一说书写之妙自己不知。确属灵感所至微机玄妙了。毛主席作书法从未说过自己不知其妙,更不是醉后书写。但却常在服安眠药后大笔挥毫,兴之所至情之所趋,笔走龙蛇,心身舒畅,意境非凡。与怀素醉后疾书各有千秋。我只能借非文非诗的短句来表达我对毛主席书法的羡慕,言之不全比之不恰在所难免。

   欣赏毛主席书法有感

   布局美妙,疏密有间,参差错落,乐舞翩翩。

   凤翔龙腾,意境万千,锋刚若剑,柔韧丝牵。

   断续枯润,功透笔端,笔随情意,收展飞天。

   豪放流畅,潇洒游仙,转折连书,节奏悠闲。

   行草从心,未失规范,秀比羲献,①意超狂颠②。

   浑然一体,珠玑满篇,海天胸阔,生气盎然。

   笔蕴辩证,诗传人间,继古创新,神韵超凡。

   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如能对人们有所帮助与借鉴,实现了他“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心愿,他将含笑九泉。

   ①羲献:羲指王羲之,长于行草,称“书圣”,献指王献之系王羲之之子,均为晋代书法家。

   ②狂颠:狂指狂僧怀素,长于狂草。颠指书法家张旭,被称为张颠,称“草圣”,亦长于狂草,均为唐代书法家。

   摘自:《缅怀毛泽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