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亲自决策在雾灵山建立抗日根据地

《承德晚报》 编者的话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决策在雾灵山周围建立抗日根据地。我抗日军民在燕山丛中开辟出五指山、大小黄崖、狗背岭等根据地。八路军在兴隆如鱼得水,军民并肩痛击侵略者。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无人区”,但扑不灭抗日的烈火,隔不开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兴隆军民坚持“无人区”斗争,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永留青史。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的日子来临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追寻英雄的足迹,缅怀英雄的业绩,从英雄们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


  中华半壁河山沦入敌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使命。毛泽东同志在运筹部署抗日战场布局的时候,几次把伟大战略家的目光投向屹立于北国的雾灵山。

  1937年至1938年间,毛泽东主席多次谈到雾灵山。他是把雾灵山作为冀热边(河北、热河边区)燕山地区的象征而谈起的。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这次会议在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同时,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次会议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至关重要。

  据聂荣臻元帅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说,洛川会议研究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问题时,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洛川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确定发动冀热边地区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边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发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等同志的电报中,明确地指出:“雾灵山(毛泽东当时写‘雾龙山’)为中心之区域,有广大发展前途,且是独立作战区域。”他具体地要求:“派出部队应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应做充分准备……应准备在适当发展时期,派高级领导人去雾灵山。”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文章中,对在以雾灵山为中心的燕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寄予热望。他写道:“山地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据地都是。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当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开展初期遇到困难,有关负责同志提出“主力转到潮白河以西”,离开燕山地区,党中央、毛主席立即做出明确的指示。1938年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联名复电,电报中说:“雾灵山、燕山、五龙山东西千余里之大山便于回旋……创建冀热边根据地,创造相当大的军队是可能的”,“环境是严重的,工作是困难的,必须以高度革命精神,克服工作中一切困难,坚持统一战线原则,建立坚持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

  毛泽东说的“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正是以兴隆县为中心的燕山地区。燕山山脉东西千余里,南北数百里,跨越长城内外,沟壑纵横,山高林密,有广阔的回旋余地。这里的人民受日伪压迫深重,反抗精神强烈,是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使兴隆这片土地在神圣抗战中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路军四纵战兴隆

  1938年6月12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致电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执行创造新的根据地之任务,拟乘敌空虚迅速进驻冀东,首先袭取兴隆,以该处为中心,现决分两路进攻,宋支队进袭密云以东平谷、三河、蓟县,以便相机进占各县城;邓支队进逼兴隆成功后,则继续向东南地区发展。”

  聂荣臻司令员的这份电报,是为请示八路军第四纵队下步行动而拍发的。此前的5月,八路军总部电令已从山西挺进到平西(今北京西部)的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第四纵队分为11、12两个支队,分别辖31、33、34、36等四个大队,还有独立营和骑兵大队,共5300余人、2000余枪支。6月1日,八路军第四纵队东征,在一路攻城破镇向前推进的情况下,聂荣臻司令向四纵队下达了袭取兴隆的作战任务。

  当时的兴隆县已沦入日伪统治5年多,被划为“满洲国”的“西南国境”。县城驻有日军、伪满军、警察,设有日军宪兵司令部和特务机关。袭取兴隆,可震撼整个热河,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八路军第四纵队兵分数路,进至兴隆周边地区。6月15日,邓华政委在潮河边一个小村庄布置奔袭兴隆的作战方案。6月17日,33大队出墙子口,中午到达前苇塘;31大队出将军关,经陡子峪、思家岭进入马圈子村;34、36大队经水厂、前干涧、茅山、大水泉进南火道。许多官兵的草鞋磨破,赤着脚行军。英雄的八路军将士出现在兴隆大地上,将兴隆县城包围起来。

  6月17日晚10时,围城部队从四面向兴隆县城发动了进攻。20多分钟后,县城南山、北山的炮楼被拿下。午夜,八路军攻占了被日本侵略者侵占5年多的兴隆县城。31大队1营攻入日军宪兵司令部,歼敌一部,日军司令上野和伪县长李济五、副县长正田四三男等逃入大灰窑山躲藏。

  敌军连夜从承德调集大批兵力,分乘18辆汽车赶赴兴隆,6月18日早8时许,行至县城外小东区西山湾,遭到八路军的伏击。双方激战到9时许,日军三架飞机出现在兴隆县城上空,进行狂轰滥炸。八路军四纵英勇战斗,歼敌200余名。四纵伤亡百余人,32大队副大队长陈群负伤,营长赖汉生壮烈牺牲。

  日军增援部队不断增加,八路军四纵为保存实力,主动于中午撤到兴隆县城之外。

  6月22日,聂荣臻司令员致电四纵,赞扬东征取得重大胜利,并指示四纵:你们现既到达兴隆,应就在此依雾灵山向四周开创根据地。

  6月23日,日军丰田中队从古北口经墙子路奔兴隆,夜宿距县城25公里的九神庙学校和伪乡公所。这一情况被八路军四纵33大队侦察员探明。33大队当夜出动一个营的兵力奔袭九神庙,将日军丰田中队72名日本兵全部消灭,打了一场极为漂亮的歼灭战。

  7月份,四纵继续在兴隆及附近地区活动,在鹰手营子、寿王坟、红梅寺、半壁山等地多次痛歼日伪,并曾在雾灵山西大小黄崖和车河川建立两个抗日政权(联合县政府)。8月初,为配合冀东抗日大暴动,四纵挥师东征,主力部队离开了兴隆县境。

  八路军四纵队初战兴隆,连战连捷,所向披靡,威震塞北,影响全国,是抗战史上的一次壮举。




“无人区”

  在抗日战争时期,兴隆县受到日本侵略者最为残暴血腥的统治,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无人区”。

  所谓“无人区”,就是把八路军游击区里的老百姓强令迁出来,制造出无人地带,以隔断抗日武装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承德日本宪兵队在一份文件中说:“鉴于冀察热国境地区当前的形势,其治本第一要谛,无论怎么说,也在匪民隔离。”“把可能成为敌人游击区的国境地区的住民,集结到我方据点及附近地区,使之完全与敌人的活动隔绝,由我方掌握,从而封锁扼杀敌人所谓人力、物力的动员工作。”“民众的支持,乃是彼此的依靠,这样就切断其民众联系的纽带、救兵之纲绳,此实致命之打击。”

  日本侵略者在长城沿线制造了千里“无人区”。兴隆的“无人区”东西长100多公里,南北交插,宽50多公里,分布在兴隆全境。共11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

  “无人区”中的“无住禁作”地带,是不准住人,不准耕作,实行彻底杀光、烧光的区域,主要是敌人无力控制的深山区。日军把“无住禁作”地带的村庄完全毁掉,强行“集家”,像圈牲口一样把老百姓圈起来,赶进“集团部落”,老百姓俗称“人圈”。“人圈”里的老百姓处于日伪完全控制之下,没有行动自由,只能到人圈三五里之内的“禁住不禁作”地带耕种。

  1939年,日军就在兴隆部分地区开始搞局部小集家,把三四十个自然村的房子烧毁,把成百上千户老百姓赶到集家村。1941年日伪调动大批军警,到兴隆搞局部集家,在长城沿线的深山腹地驱赶老百姓。1943年3-6月,日军实行了大规模集家,出动两万多日伪军警,平均约一个武装士兵对付7个居民。围剿抗日根据地时,则平均1个武装士兵对付3个居民。他们毁灭了兴隆境内2000多个山村,将11万多人赶进199个“人圈”,占全县总人口81%。对不离开“无住禁作”地带的百姓像狩猎一样追杀,然后割下耳朵串在铁丝上回去领赏。



小西天三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天下流传,兴隆县也有这样的英雄壮举,这就是小西天三壮士。

  小西天在今兴隆县六道河镇西南部,当年是狗背岭抗日根据地中的一个自然村,村子位于一座马蹄形的绝顶之上,三面峭壁有如围城。1942年,日伪以两千兵力向狗背岭根据地扫荡,共产党员、村财粮委员范山林领着4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爬上只有一条险路的“憋心猫”隐藏,敌人也爬了上来,范山林把伤员的绑腿接在一起,把伤员们从悬崖一个一个地系下去,让伤员们安全脱险。1943年1月29日,敌人又以重兵包围了小西天。八路军13团供给处及时转移,13团5连被围。小西天上南、东、北全是悬崖峭壁,五连退到西南砬沿,占据北山头的敌人用七挺机枪扫射。小西天村范山林、高福两名共产党员和3名民兵冒着弹雨,分别领着部队从较缓的峭壁攀蹭下去,王强等3名战士担任掩护任务,向扑上来的敌群勇猛射击。

  王强等3名战士,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一个居中,凭借有利地形,用步枪和手榴弹迎战敌人,打退敌人几次进攻,毙伤敌人20多名,为全连转移争得了时间。

  敌人组织所有兵力,举行了新一次进攻。三战士边打边退,最后退到了小西天东面的悬崖顶上,再没有冲出去的路了。这时,子弹已经打光,三战士果断地将枪在大石头上摔折,然后王强在前,两战友在后,毅然跳下了几十丈高的悬崖,壮烈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敌人走后,小西天的群众找到了三壮士的尸体,把他们埋葬在悬崖之下。除王强之外,另两名战士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三壮士的坟墓至今仍然保存在那里。

  虽然小西天三壮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通过文艺作品流传天下,但他们的壮举同样可歌可泣,承德人民永远不应把他们遗忘。




朱家沟英雄洞

  兴隆县六道河镇朱家沟沟口,两旁是悬崖峭壁,西边峭壁六七十米高的地方有个天然岩洞,这就是抗日战争时著名的“英雄洞”。

  这个山洞洞口宽窄不到1米,洞里挺宽绰,可容十几人坐卧站立。洞口悬崖上长着一棵枫树和杂乱的草木,遮挡住了山洞口。1943年秋天,朱家沟的民兵小队在洞口垒起防弹墙,在洞外砬坎垒了小厕所,把山洞建成了“空中密堡”。队长谢云江把民兵编成三四个人的小班,每班有一名共产党员,轮流带着干粮和水到洞中站岗,每班一昼夜,从不间断。

  中秋节前后的一天,伪警察讨伐队经过这里时,民兵从洞中射击,打死两个警察。12月18日,又利用这个秘密堡垒,打死十来个警察。敌人大惊,但始终弄不清子弹是从哪儿飞出来的。

  12月19日,200多日军和300多伪警察讨伐队,从西南的黄门子绕道包抄朱家沟。

  这天,在山洞里值班的是共产党员李秀峰和民兵杨长起、王玉祥。过午两点半,三民兵发现敌人从沟里出来,他们为了不暴露目标,未加阻击。接着是一群被敌人从“人圈”逼出来运东西的老百姓,他们赶着牲口背着粮食口袋,后面押着几十名女乡亲。三民兵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三支枪一齐向人群前方开枪射击,牛羊驴炸了群,背背子的人扔下东西乱逃,女乡亲们趁机向北边的张相沟跑去。

  此时,后面的日军露了头,为了掩护女乡亲们转移,三民兵向日军猛烈射击,日军架起机枪还击。三民兵打死机枪下的两个鬼子,日军被阻在西南沟的狭谷里。女乡亲们脱险,但三民兵的位置暴露在敌人面前。

  日军派出士兵从洞口两侧砬坎攀向山洞,洞中的民兵听到动静,赶紧分工,一人盯洞下,两人盯洞西。不大会儿,突然从洞西扔进一颗手榴弹,李秀峰立刻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扔了出去。接着又扔进来7颗手榴弹,全被民兵给扔了出去,有的在洞口下空中爆炸,有的反而炸了日本鬼子。

  一个长着大胡子的老日本鬼子暗暗爬到洞口下,一手抓住枫树,突然在洞口露头,用盒子枪一阵猛射。杨长起身中三弹倒下,李秀峰上唇和右臂被打伤,王玉祥身中一弹。李秀峰用左手操起一块石头砸去,老日本鬼子缩头躲过。李秀峰发现他枪中子弹打完,一手抓着树枝来不及上子弹,便直扑过去向他迎头猛踹。树枝折断,老鬼子嚎叫一声坠落下去,摔得脑浆迸裂。洞下砬坎还贴着两个日军,李秀峰推下一块大石头,把两个日军砸了下去。

  日军官摇动小旗,一队日军搭起人梯向峭壁上爬,两个鬼子攀到洞口下,举起手枪向洞内乱射,洞口内石棚炸落一块大石头。王玉祥向外打枪,李秀峰把石头滚下,洞口下的日军随石滚翻,底下的人梯被砸个七零八落。西梁上的两挺机枪向洞口扫射,射不进洞内。南山的日军向洞口开枪,打在洞上和洞下。这时天已经黑了,日军将山洞包围起来,山根儿和山顶上都有日军。

  次日拂晓,日军向洞口炮击、扫射一个小时。等他们再次爬上洞口时惊得连连怪叫,三四米深的洞内铺了厚厚一层弹皮石块,却空无一人。原来当天夜里,朱家沟村6名民兵从陡峭的壁腰攀进山洞,先将李秀峰、王玉祥救走,返回来再救伤势最重的杨长起时,杨长起已顽强地独自攀回。

  1944年春,上级奖给朱家沟民兵一面“民兵模范”的红旗,还奖给民兵英雄两杆崭新的大盖枪。从此,人们将这个山洞称为“英雄洞”。



“五虎”大摆地雷阵

  看过电影《地雷战》的人,都知道我抗日军民大摆地雷阵痛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兴隆县的大地上,就发生过英雄民兵以地雷做武器与日伪军作战的事情。

  兴隆县蘑菇峪乡有几个村,分别叫成功村、天明村、解放村,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五指山抗日根据地的人们盼望成功、盼望天明、盼望解放而起的村名。

  当时迁遵兴联合县县委机关,驻于天明村南四道沟上尖森林中,县政府驻于天明村南大台森林中。天明村以西20公里处的成功村,是方圆百里的五指山抗日根据地的西北大门,肩负着保卫迁遵兴联合县委、县政府机关和报社的重要使命。这个村组织了4个地雷爆破组,分头把守村的四面,不管敌人从哪方来,都炸它个人仰马翻,同时也用爆炸声报告敌情。四个地雷组中最有名气的,是“五虎”地雷组。

  “五虎”地雷组是个化名都带“虎”字的民兵集体。“虎山”李青,是村党支部书记、武装民兵中队长;“虎明”傅惠,是民兵指导员;“虎义”傅莹,是村财粮委员;“虎春”李常,是青年报国会主任;“虎文”熊斌,是民兵干部。他们化名带“虎”字,是为了灭敌人威风,长自己的志气,因为日本鬼子是“洋”人,虎能吃羊(洋)。后来,又增加了“虎林”、“虎平”、“虎地”等民兵,但仍称“五虎”地雷组。

  “五虎”地雷组和村里的雷永顺、傅发等爆破组一起,用地雷来迎接不断前来讨伐的日伪军。得到敌人来犯的消息,他们便先搞“预埋待炸”。敌人挨炸后探雷排雷,他们便看准敌人行进路线,迅速绕到前方临时埋雷搞“飞行爆炸”。敌人排雷失败改走山坡,他们又使出“张手雷”、“树挂雷”。“五虎”的战术灵活多变,敌人看不见,打不着。他们除了布地雷阵,还曾经背着地雷夜袭车河梁炸破敌炮楼。曾派3个人出击邻近的西大山,造成3个班的声势,吓退一百多伪警察和自卫团。曾夜出15公里深入敌据点,一次征粮一千多公斤。几年间,“五虎”地雷组炸死炸伤敌人50多名,打死打伤敌人60多名。

  迁遵兴联合县政府推广了成功村的经验,在五指山根据地的各村都建起爆破组,同时组织民兵开展夜袭战、麻雀战、攻心战等游击战,打击了敌伪的有生力量。




李运昌领兵抗敌寇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领导兴隆以及整个冀东、冀热边地区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主要人物,是李运昌将军。

  李运昌同志1906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26年9月由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在广东、河北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担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

  毛泽东同志并未到过雾灵山,为什么几次提出要在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呢?这是李运昌同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彭真同志曾到冀东工作3个月。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工作会议,彭真是北方党代表团团长,李运昌是代表。当时由李运昌向党中央汇报冀东及雾灵山地区的情况,李运昌并亲自去见过毛泽东,当面向他汇报这些情况。李运昌还写了一篇题为《日寇奴役下的冀东人民》的文章,发表在延安的《解放周刊》上。正是通过这些介绍,党中央、毛主席了解了这个地区的情况,做出了创建根据地的决策。

  李运昌更是创建以雾灵山为中心抗日根据地的具体实践者。1939年冀东抗日联军与八路军三个游击支队统编为八路军第13支队,李运昌任司令员;1940年建立冀东军分区(即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1943年李运昌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1944年冀东军分区升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中共冀热辽委员会书记、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整个抗战期间,李运昌和他的战友一起,认真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粉碎了日伪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取得一次次“反扫荡”的胜利,把一片片零星的小根据地发展为广阔的冀热辽根据地,成为全国敌后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兴隆是李运昌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主要地区。1941年秋,李运昌亲自带领12、13团各两个营及地方干部共3000多人,大规模开辟热河南部地区,使雾灵山周围与冀东、平北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基本上连成了一片。1942年4月,李运昌率领冀东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机关转移到兴隆境内,五指山地区成为冀热边的抗日中心。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在开展“无人区”的斗争中,李运昌与兴隆人民患难与共,留下很多佳话流传至今。

  1942年6月,在兴隆天桥峪召开500人参加的军事会议,历时5天。当时天旱,村里小水泉被用干,为了不影响群众用水,李运昌中午冒着酷暑亲自动手,在天桥峪四道岭挖掘一个水泉,群众称之为“将军泉”。当时民间艺人编了皮影小调:“李运昌司令员,带领12、13团,回旋冀东地,来到五指山……群众缺水喝,司令给挖泉……”这眼“将军泉”至今仍在使用。

  1943年1月21日,李运昌正在五指山东麓达峪村,被敌人探得踪迹,数千日伪军突袭包抄,堵住下山路口。一时间近300人的军区首脑机关万分危急。要保存实力,只能向五指山背后转移,再向五凤楼根据地穿插,突围只能走大石憋砬,惟一能带路的交通员朱殿昆不在,情急中,朱殿昆妻子张翠屏挺身而出。当时30岁出头的她已有身孕,李运昌非常犹豫,但人称“麻利嫂”的张翠屏不容分说,带领大家奔上突围之路。黑夜里在巉岩老林中奔行30公里,甩开了数千日伪军,后半夜过一冰沟时,张翠屏倒在冰上,身下发出婴儿啼哭声,李运昌急令战士围成人墙挡风,战士用大衣裹起新生的婴儿。李运昌为这个孩子起名“冰儿”。新中国建立后,李运昌几次托人寻找张翠屏和冰儿,一直找不到。直到80年代,兴隆县党史办主任佟靖功费尽周折,终于为担任国家司法部副部长的李运昌找到了冰儿——平安堡铁厂工人朱海清(当时张翠屏已去世)。



  本版文章由白金堂、郑立军、王舜、安忠和撰写。撰写时参考了佟靖功提供的资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