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争 刚一结束,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尖锐对立,美国和苏联就由盟友变成了敌手,并由此造成了东西方的严重对立,使整个世界陷入冷战状态。随着冷战的不断加剧,国际社会上空升起了一团令人恐惧的疑云,即会不会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美国利用各国人民刚刚从大战的苦难中解脱出来,惧怕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的心理,到处散布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爆发的恐怖气氛,企图以此来阻止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慑服不愿听从其指挥的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如何估计当时的国际形势,世界将走向和平还是走向战争?这对于那些正在进行解放斗争的民族和人民,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获得胜利,百废待兴,百业徒举,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以利各项建设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亟待正确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首先运用对立统一法则,对战争与和平这两种社会现象的一般关系给予了正确揭示。1957年,毛泽东在阅苏联编写的《简明哲学辞典》一书时,针对书中提出的战争与和平这两种社会现象不能是同一的,因为它们是根本对立的和互相排斥的这一观点,指出这种说法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了相互转化的可能,而这种转化却是客观存在的。毛泽东认为,战争与和平之间存在着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它们都具有政治性。"和平时期的斗争是政治,战争也是政治,但用的是特殊手段。战争与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和平时期不酝酿战争,为什么突然来一个战争?战争中间不酝酿和平,为什么突然来一个和平?"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和平是战争的反面,没有打仗哪会有'和平'二字。三八线一打仗是战争,一停战又是和平。战争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也是一种战争。" 运用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分析现实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得出了世界大战有可以避免与不可避免两种可能性的结论,其中更多的是倾向于认为可以避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毛泽东等基本上持的是这种观点。 早在1950年3月,周恩来就指出:"战争究竟打得起来打不起来呢?这是我们大家要研究的问题。今天的世界形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是困难的。我们今天工作做得越好,战争就越打不起来;人民力量越强,打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国际上的斗争也是力量的对比。"同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书面报告中也指出:"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1952年,朝鲜战争处于僵持状态,国内外害怕由此引发世界大战的心理仍较严重。毛泽东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双方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朝鲜战争将走向和谈解决的发展趋势,并由此断言:"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功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毛泽东此番话说完不到一年,朝鲜战争结束,远东重现和平,事实证明了毛泽东论断的正确。朝鲜战争结论后,我国全面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在此时的国际舞台上,美国反共反华的劲头仍然十足。短时期内会不会爆发新的战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总体布局应当怎样设计。有的同志由于担心不久又将发生新的战争。因而不敢发展沿海工业。毛泽东经过冷静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由此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这一结论,为刚刚起步的我国现代工业制订今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项重要依据。 直到1963年,毛泽东还坚持认为:"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 当时毛泽东等认为世界大战有可能得以避免的依据主要有四个:其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阵营的加强,"帝国主义发动战争已不是那么容易。"其二,反帝统一战线的形成。"进行侵略、准备战争的人究竟是极少数。""只要我们同世界上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决心维护和平,和平是有可能维护得住的。""四种力量的汇合,主是社会主义力量、民族独立运动力量、人民革命斗争力量和和平运动力量的汇合,决定着世界的命运。"其三,帝国主义阵营的困难处境。帝国主义内部矛盾重重,正逐步走向四分五裂。"美国的战争威胁可能使美国与西欧的裂痕加深,亚洲、中东、北非的国家大都不愿意跟着它走,跟美国走的没有几个国家,和平的影响一天天在扩大。""我们有困难,他们也有,他们的困难比我们更多。我们利用他们的困难争取和平是可能的,而且和平时间不会是很短的。就是说,争取比较长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其四,双方都怕打仗,美国人怕打仗,我们也怕打仗,"双方怕打,仗打不起来"。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等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判断开始改变,逐步形成了大战不可避免的看法。从60年代初开始,我国周边环境急剧恶化。首先,中苏公开论战,友好关系彻底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随之瓦解。1964年,苏联开始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大量增兵,我国北部边疆受到威胁。中印边境,我国进行了自己反击作战,虽然战争以我之胜利告终,但印度当局不甘心失败。第三,1964年夏天"东京湾事件"后,美国公然轰炸越南北方,随后又以地面部队在越南南方参战,导致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升级,也从南线对我构成巨大压力。第四,1962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加紧武装袭扰活动。次年8月,国民党"九大"还制定了"光复大陆"的具体措施。一时间,东西南北都有威胁,国际反动势力形成反华大合唱。随着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原来持有的看法出现了变化,一般不再说大战可以避免之类的话,更多地是讲如何保卫世界和平,强调要准备应付世界大战。1964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一项批示中明确指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立足于早打、大战、打原子战争。1965年9月3日,罗瑞卿在首都各界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大会上强调说:"美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它的失败,是可能发疯的,我们对这一点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一定要做好对付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越南战争,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关上来的准备。"六十年代末,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苏边境发生严重武装冲突,加上美国又在不断扩大侵越战争,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使国际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也使我们对世界战争能否避免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时认为,帝、修、反在联合反华,他们可能共同对我发起军事进攻,一场新的大规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中央一直持的是这种看法。七十年代初,毛泽东特别强调说,准备打仗!准备它们在世界上闹事。绝不相信持久和平,或者所谓一代人的和平。 虽说毛泽东对能否避免世界大战的看法出现过由乐观到悲观的变化,但对大战爆发后的前途和结果却始终持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态度。他多次指出,由于有原子弹和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战争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但最后决定战争胜负还是人。根据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如果再打大战,整个世界或世界的绝大部分都将处于革命状态,这样对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决没有好处,只会有利于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获得解放。首先,人民革命力量是要得到机会才能起来的,世界大战将创造这种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十月革命造成了机会,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革命胜利,而且出现了一个有九亿人口的社会主义阵营。"如果帝国主义者一定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断定,其结果必定又要有多少亿人口转社会主义方面,帝国主义剩下的地盘就不多了,也有可能整个帝国主义制度全部崩溃。"其次,战争将削弱帝国主义势力,促使被压迫民族觉醒,从而为殖民地国家创造实现独立的机会。许多非共产党执政的民族独立国家,如印度、印尼、缅甸等都是世界大战打出来的,"如果再打世界大战,西亚和非洲的大部或全部、整个拉丁美洲都会脱离帝国主义。"1969年,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则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对战争前途与结果的看法。 |
转自《解放军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