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救亡热潮。中共中央迅即提出,实行全国总动员,造成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形势,以挽救祖国的危亡。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向全国发出的通电中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要求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发表宣言,指出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7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中又提出,进行全国海陆空军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实现大规模的组织民众与武装民众,进行全面的统一的积极的抵抗。
对于我党的上述主张和要求,国民党政府置若罔闻,坚持执行单纯的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给抗战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推动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走上积极抗战道路,从而迅速造成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局面,中国共产党从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批评了国民党在抗战问题上游移动摇,不敢放手实施抗战动员,甚至采取妥协退让的错误态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方针及办法。毛泽东指出:目前在抗战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方针、两套办法和两个前途。第一种方针是坚决抗战、反对妥协,这是正确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必须实行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进行抗日的国防教育等,使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另一种方针与此相反,是妥协退让的方针。其办法也与此相反,不搞总动员,压迫群众,坚持各种反动的政策等。实行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套办法,就一定得一个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实行第二种方针,采取第二套办法,就一定得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中国人民都做牛马奴隶的前途。毛泽东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阿比西尼亚的覆辙,前车可鉴。如果坚决抗战出于真心,就不能忽略这一条。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揭示了在抗战中存在着的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斗争,以及由此导致的抗日战争可能出现的两种前途,号召全国人民、全国军队团结起来,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反对片面的抗战路线,以争取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
洛川会议之后,毛泽东等对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作了进一步的宣传和阐述。他们指出,目前救中国的关键,就在于实行一个正确的抗战方针,从而把政府的抗战变为民族的抗战,把单纯的军事抗战变为全面的抗战。中共中央的十大纲领,就是包括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方针。实行中共中央十大纲领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发展民主权利,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军队与人民结合起来,才能把单面的军事与政府的抗战,变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如果把抗战看作只是政府的抗战,单面的军事抗战,那么这种抗战是包括极大的危险性,有遭受重大挫折与失败的可能。为避免这种危险性,只有坚决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这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保障。"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做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虽然也是民族战争,虽然也带着革命性,但其革命性很不完全。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引导战争趋于失败的,是决然不能保卫祖国的。"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最终须落实到充分动员、武装全国广大民众,使之加入到抗战队伍中来。毛泽东从分析战争活动中人与武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制约作用,阐述了动员、武装广大民众起来抗战的重要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个党全军的认识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人民战争理论的内涵。
人与武器是进行战争的两种基本因素,由于对这两种因素的认识、估价不同,导致了对战争中其它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上的根本差异。唯武器论者认为,武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一方,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抗战爆发前后一度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其理论基础就是这种观点。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人与武器的相互关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目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这种唯物辩证的观点,符合战争客观实际,科学阐明了人与武器的关系,不仅为正确解释许多历史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提供了强大思穆武器。
毛泽东从人是决定因素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要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首先必须十分重视对广大民众的动员、组织与武装。"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其次,要使军队与民众相结合。"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已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提出的一句至理名言,是他揭示人民群众与战争胜负内在联系的又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他强调军队要与民众结合的基本依据。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为八路军、新四军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个方针,其基本点就包含有发动民众、使军队同民众相结合这两个重要方面。1937年8月4日,毛泽东、张闻天在给周恩来等的电报中说:"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是保证军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对此方针游移是必败之道。"9月23日,毛泽东在给彭雪枫的电报中强调:"游击战争除军事部署以外,最主要的是紧密依靠乡村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后胜利。"9月29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等的电报中进一步明确:"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经过不懈的努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武装队伍得到巨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朱德等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指出:"在中国解放区内,一切青年、壮年的男人和女人,都在自愿的民主的和不脱离生产的原则下,组织在抗日人民自卫军之中。自卫军中的精干分子,除加入军队和游击队者外,则组织在民兵的队伍中。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
具有更伟大、更深远意义的是,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普遍武装民众的政策,造就了我党直接领导下的200多万民兵队伍,他们成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力量。(建明) |
转自《解放军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