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方法论构建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原则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推动国民党进一步向抗日方向转变,实现全国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方针,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10日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五项国策是(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四项保证是:(一)在全国范围内停上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

  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持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决议案,标志着全国范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正如毛泽东指出;"国民党的三中全会,由于其内部有亲日派的存在,没有表示它的政策的明确和彻底的转变,没有具体的解决问题、然而由于人民的逼迫和国民党内部的变动,国民党不能不开始转变它过去十年的错误政策,这即是由内战、独裁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向着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转变,而开始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种初步转变,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是表现出来了。"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党中央于1937年5月2日至14日在延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于5月3日在会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要求全党全军迅速完成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转变,明确提出了红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任务。这就是:(一)使红军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应即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并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提高一步,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二)根据地改为全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新条件下的民主制度,重新编制保安部队,肃清汉奸和捣乱分子,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三)在此区域内实行必要的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情况。(四)实行必要的文化建设。红军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有关指示,从政治思想、军政训练、组织整顿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部队建设,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作了积极的准备。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东北的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联军,开展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这就为这我军由国内革命战争进入抗日战争的新时期,开创中国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在党的领导下,工农红军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取得了粉碎强大敌人的"进剿"、"会剿"和"围剿"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为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阐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划清马克思主义军事路线和"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界限,统一全党、全军的军事思想,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民族战争,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这部著作的发表,奠定了我军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这部著作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写的《论持久战》等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紧密联系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战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明确指出了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方法。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战争实行绝对领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领导革命战争的问题。强调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绝对领导,是使革命战争坚持到底的最主要的条件,而党要领导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就不仅需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有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性,规定了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原则。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正确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唯物地辩证地论述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战争的全局和局部,战争中的主观指导和客观物质条件,战略上的"以一当十"和战术上的"以十当一",战争形式上的"围剿"和反"围剿"、防御和进攻、退却和反攻等等问题。

   "围剿"和反"围剿"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围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反复和攻防两种战斗形式的长期反复。战略防御是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弱小的红军来说,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转入进

  攻和发展的关键全在于打破敌人的"围剿"。因此,必须承认和坚持积极防御的基本原则,既要反对轻视敌人,又要反对为敌人所吓倒。在敌人准备"围剿"的同时,进行充分的反"围剿"准备。当优势的敌人发起"围剿"时,一般是实行战略退却,以保存军

  力。准备反攻。当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时,红军要抓住战机,举行带决战性的战略反攻,解决两军的胜负问题。在战略反攻中,要坚持歼灭战的方针,慎重初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以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在敌人"围剿"被打破,被迫转入防御时,红军要适时转入进攻,扩张战果,为打破敌人新的"围剿"创造条件。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指导规律,总结了一套实行人民战争的原则和方法,发展了马克恩主义关于战争问题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武器,为中国共产党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我们党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时正值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全国性的武装抗战局面即将到来之际,毛泽东的这些理论对于正确分析和认识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统一思想,教育于部,团结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头脑,为抗日战争进行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于宣) 5

转自《解放军报》网络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