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1922年生,广西合浦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
边纵队第七支队政委、中共钦县县委书记、中共广西省委党校党
委副书记、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央农村政策研
究室联络室主任。现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等。
对卢文的这次采访可以说是高效率。电话一联系,他就爽快
地定了时间。骑了几分钟的单车,谈了不到一小时,我们出来一
看表,哟,还早呢!
访问人:50年代,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同当时的中央
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发生过一些争论,请您谈谈这件事的大
致经过。
卢文:那时我大部分时间不在北京,没有直接的经历。近十
多年来由于从事农村问题和农业合作化问题的研究,看了不少材
料。可以根据所知的情况谈谈。
邓子恢到农村部工作是1953年。他和毛泽东之间关于合作化
问题的争论实际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5年春天在浙江收缩农业合作社的问题上。3月下
旬,邓子恢和当时的浙江省委负责人开会讨论,写成了《对浙江
省目前合作化工作的意见》,用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名义发往浙江
省。这个电报稿据说是经毛泽东审阅过的。发到浙江后,浙江开
了四级干部会议作了部署。一个月后浙江的农业合作社就由5500
0个压缩到40000个(后来“文化大革命”中说浙江砍了20万个合
作社是不符合事实的)。毛泽东了解到浙江的这个情况后很有意
见,批评邓子恢说:“不要重犯1953年大批解散合作社的错误,
否则又要作检讨”,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是1955年6月下旬以后,中央农村工作部提出了一个计
划,准备在全国65万个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万个。中央
批准了这个计划。但毛泽东巡视长江以南回来后,提出翻一番,
发展到130万个。这样就发生了农业合作化的大发展与小发展之争
。邓子恢坚持原来的计划。他提出的理由有三个,一是整个合作
化运动应该与工业化进度相适应,不能过快;二是现有的合作社
存在问题多,要打好基础,巩固的任务很重;二是各地区的发展
不平衡,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群众的觉悟有待逐步提高。这样一来
就和毛泽东的意见不合。这一年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省
、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时,不点名地批评了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像一个小脚女
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是一种右倾错误的指导方针,批
评邓子恢是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
中农的立场出发。到了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七届六中
全会上,进一步对邓子恢点名严厉批评,并定为“右倾机会主义
”。对“小脚女人”的批判随着《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
书的出版而进一步深入、扩及全国。这是第二次争论。
第三次争论是在1962年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上。这时
,全国还处在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时期,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的制度经过调整后,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为了调
动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邓子恢主张贯彻稳定小
队所有制、尊重生产队自主权、保留自留地、建立严格的生产责
任制的方针。形式是责任组向生产队包工,零碎活包到个人,对
田间管理和集体不便进行的技术活可以包到户,联系产量,超产
奖励。这与今天我们说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还是不同的,它仍
是建立在坚持集体统一领导、统一分配、统一核算的前提下的。
但邓子恢的这个主张又遭到毛泽东的批评,认为是“刮单干风”
.说农村工作部“十年来没有办一件好事”,宣布撤销农村工作
部。邓子恢也离开了那里,这是第三次。
访问人:在农业合作化进度问题上,其实邓子恢是按照中央
决议精神贯彻执行的。
卢文:这在中央批复的1980年国家农委党组《关于为邓子恢
同志平反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就说到了,对邓子恢的工作也作了
客观评价。认为压缩浙江的一部分合作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纠正了侵犯中农利益的错误,一度紧张的中贫农关系得到了解决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干部政策水平提高了。实践证明,
这个处理是符合群众要求的。有的地方由于酝酿不够,行动过猛
和工作粗糙,对不该收缩的也收缩了一些,这是在具体执行中的
缺点错误。”“把浙江省坚决收缩说成是邓子恢同志和中央农村
工作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不符合事实的。”关于1955年大
发展问题的争论,“实际上,邓子恢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当时对
他的这种批判,曾导致以后合作化运动高级社化和人民公社化等
急躁冒进的错误。”关于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实际上
邓子恢同志并不是提倡包产到户和鼓吹单干,而是想找到一种将
集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的责任制形式。其实,回
顾当时实际情况,在一些经济极端困难的地区,允许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也是必要的,也不算什么错误。”
访问人:在争论以前,农业合作化是按计划、有步骤地前进
的。毛泽东自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对合作化的进度和完
成时间也有估计,认为需要10年到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那么
,为什么毛泽东到后来有突然的改变?我们注意到了1955年春夏
之交毛泽东巡视江南的事。这次巡视是不是毛泽东改变决策的转
折点?
卢文:毛泽东巡视江南的确影响了他对中国农村形势的估计
,对推动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有一定作用。但我认为事情并不那
么简单,毛泽东为什么前后有如此的变化,基本的也是根本的还
在于他思想深处的东西。他有很多好的思想,比如说主张土改后
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要调动农民的两个积极性;要坚
持自愿入社原则;通过示范、帮助、教育的办法使农民逐步地从
互助组进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用15年或更长的时间实现全国
农业合作化;以生产作为检查合作化的标准等等,都是正确的。
但他自己又违背了这些。当邓子恢按照这个原则按部就班地安排
工作时,他提出了批评。为什么呢?里边是有深层原因的。
我认为,第一,他对中国农民当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估计过高,对改造小农及小农经济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估计?与他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战争的经验有关。他把这两件事情跟改造小农及小农经济同样看
待。在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战
争和进行土地改革。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土地改革后农民大
批参军,争取解放,三大战役一下子就扭转了局势,党在人民中
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这使他感觉建国后农民也会很快地跟着党
的号召走社会主义的路。他有句话,叫做中国的农民要比西方无
产阶级的思想觉悟还高。没有估计到改造小农和土改与革命战争
的根本不同;也没有估计到改变小农经济贫穷落后的状态需要进
行长期艰苦的建设与多方面的工作。在夸大农民这一面的同时,
他又夸大了农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对富农、富裕中农的发
展会造成农村的两极分化很担心,害怕商品经济,害怕出现贫富
差距。急于要用合作化的办法来防止这些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