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越然:毛泽东说,涉及主权的问题不能谈

  李越然, 1927年生,黑龙江人。1946年从苏联学习回国。
1948年在中苏友协工作,不久转至东北铁道部部长室任翻译。建
国后到北京,至1965年,为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外事活动
及各种重要会谈、国际会议做译员,并长期参加党中央、国务院
重要文献的中、俄文翻译、审订工作。发表过若干译学论文及文
学翻译作品。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中国译协副会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顾问等职。

  眼下,他似乎更忙了。忙里偷闲,约上一次访谈,也是匆匆
来去。就连我们的这篇文字整理稿,他也是通过电话定稿的。

  访问人:您在毛泽东身边做翻译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越然:从1949年8月,当时我22岁。那一次,毛泽东接见在
沈阳铁路局工作的苏联职工和家属。记得是一天的下午,我们一
行来到中南海,等待着毛主席的接见。大概是下午三点钟,毛主
席从勤政殿北面的旁门进来。他步伐稳健,满头黑发,目光炯炯
有神,神采奕奕。同我握手时问道:“你这个小鬼是干什么工作
的呀?”当时我又激动又紧张,竟然说不出话来了。站在一旁的
沈阳铁路局副局长王学文同志忙替我回答:“他是翻译,同时在
我们铁路局做秘书。”主席微笑着:“噢!翻译,那好啊,请你
告诉苏联同志,我们很感谢,他们一路上辛苦了”。这是一句普
通的寒暄语,可对我来说却是一次考试。“辛苦了”,如果翻译
不好,在俄文上会被理解为“你们累了”,这样就不确切了。当
时我译成“谢谢你们的服务和劳动”后,苏联朋友很高兴,忙说
:“感谢毛主席接见我们,我们在火车上做了点工作是应该的”
。然后毛主席和苏联朋友作了亲切的交谈。这次工作以后,我就
从沈阳铁路局调到北京,被派在苏联顾问团工作。

  访问人:您给毛主席作了多年的翻译工作,他留给您印象最
深的是什么?

  李越然:从1949年8月第一次在毛主席身边做翻译起,一直到
60年代初,十几年时间,我对毛主席的了解只是一个历史画卷的
局部,但既然为他老人家做翻译,就必然会多方面地去熟悉他,
注意他的思想,他的作风,他的言行表现的特色,甚至他使用语
言的特点。对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毛泽东既伟大又平凡,他的伟
大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的平凡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因此我叫
做:伟人身上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我举个例子:1957年,毛
泽东准备去苏联参加世界各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组织上确定我
跟随毛主席访苏,担任翻译。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为
了让我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中央办公厅杨尚昆主任安排我在中
南海直接接触毛主席,熟悉他老人家的言谈特色和日常生活习惯
。记得有一天,毛主席带着思考问题的神色漫步走了一会儿,侧
脸望我一眼,问:“李银桥呢”,“我在这儿”,主席的卫士长
李银桥闻声跑上来,主席站住脚,指着我和李银桥说:”你们这
二李,一个管说话,一个管安全,这次跟我一道出去,我看你们
俩也算得上哼哈二将了。”我和李银桥都笑了。主席又对我说,
“今年五月伏老(指伏罗希洛夫)来的时候,我看到大半个翻译
都是你,你帮了我好多忙啊。”我赶紧说:“主席,这是我应该
做的,只是水平还不够。”他说:“你看,我说的许多事,如果
你翻译不过去,那伏老也不能理解,而伏老究竟什么心情,你不
翻给我,我也不知道,可不是你帮了我的大忙了!”我听了非常
感动。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心里装着世界大事,还装着
我们这些普通工作人员的工作。

  毛泽东的伟大是连外国人甚至我们的敌人也承认的,更难得
的是这样一个伟人又非常平凡。我们一般人具有的喜怒哀乐他都
有。他平时一般是不发脾气的,偶尔发脾气都是遇到了非常重要
的事情。就生活而言,他发了脾气都是为睡觉惊醒了他,他的卫
士偶尔因为不小心他也发过火,但过后又做工作,说:“你们别
生气,我能睡下去很不容易,刚睡着了,又把我搞醒,实在烦心
。”但有特别重要的事叫醒他,他是绝对不发火的。在生活上,
他的简朴是出乎人们的想象的。比如,1949年8月我第一次见到他
,看他穿的皮鞋,是那时北京刚兴的那种橡胶底的皮鞋,一直到
1957年去莫斯科开全世界共产党大会,还穿那双皮鞋。那时出国
也讲置装,大家忙活要给他做衣服,他高低不同意,费了好大劲
才做了一套衣服。吃饭也非常简单,在莫斯科时,克里姆林宫里
什么最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主席,但他吃得不多,主要还是按自
己的习惯吃辣子火腿、鱼、米饭、小米粥。实际上那些好吃的大
部分让我们工作人员分享了。

  访问人:您能不能举几样?

  李越然:多了,各式各样的点心、烤乳猪、烤牛排、烤猪排
等等,都是高级的,他不太习惯还是喝他的小米粥,吃米饭,有
时加绿豆,有时加小豆,他吃饭嚼得很细,但很快,尤其是会吃
鱼,也爱吃鱼,吃完的鱼刺一个个规规矩矩地放那儿。吃饭时他
喜欢把周围的工作人员找到一起交谈,但你得作好准备,他随时
随地都可能出个题目给你,让你回答问题。毛主席认为,人要有
自己的见解。如果你是重复别人的观点,他会认为你没有头脑。
即使你的观点是错的,他也会认真听,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东西。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人。

  访问人:问过您什么问题吗?

  李越然:有一次,他和郭沫若在一起纵谈三国,我在旁边。
郭老是大历史学家了,因此他们说得非常热烈。谈着谈着,毛主
席突然问我,李越然同志,给你提个问题,你说诸葛亮和曹操这
俩人,谁厉害?当时我很尴尬,不知如何是好。我只好说,主席
,我对三国只有一些非常浅薄的知识性的了解。毛主席说:那不
行,对三国,要多看,起码看三遍。又说,水浒也要起码看三遍
。三国里有许多战例,蕴含着很深的战略战术;水浒里有许多辩
证法,祝家庄怎么打进去的,主观主义就不行。

  访问人:在这些平凡小事中,毛主席是很平易近人的。

  李越然:所以说伟人身上可以看出许多平凡的东西,这是一
般人做不到的,而在这些平凡中又表现了他的伟大。

  访问人:在平凡而伟大的毛泽东身上,您认为最突出的是什
么?

  李越然:第一条,他随时想着人民,随时想着无产阶级和人
民大众的利益。他探讨每一个问题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三年
困难时期,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并坚持和身边工作人员一样
,吃粮不超过定量。他对工作人员说:你们想过没有,在这么困
难时期,全国老百姓吃什么,照理说我们要吃一点也没什么困难
,但这样行吗?全国人民这么困难,我们吃着舒服吗?人民的困
难怎么解决,我们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当然天灾是一条,那么
我们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不足啊?在国家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曾7个
月没吃过一口他喜欢吃的红烧肉。有一次,他对我说:你们是做
翻译工作的,但做翻译不能光懂语言,还要学政治,学经济,要
懂得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状态,否则翻译工作也做不好。

  第二是中华民族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首先在中国革命的问
题上,他不是照搬苏联现成的经验,而敢于向苏联、斯大林提出
自己的意见,斯大林也钦佩毛泽东这一点。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
因为毛泽东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屈服于外部的压力,敢于坚持
自己的主张,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
是我党同其他党相比最突出的一条。到1957年莫斯科全世界共产
党大会时,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可以说给予了适度的支持,使会议
开得很成功,但也有过相应的批评。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搞共同
舰队和长波无线电台,这似乎看来是一件具体事,但毛泽东在这
件事情上表现了他革命家的远见和维护中华民族主权的大无畏精
神。

  事情是这样的,1957年莫斯科会议之后,两国关系发展得不
错,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都在发展,军事合作也谈过,也准备
搞些合作。大概赫鲁晓夫觉得两国关系发展很好,就提出了搞一
个长波无线电台,并联合成一个共同舰队。提出这两个问题,是
先由当时驻中国大使尤金向毛泽东提出的,说是为了防御美国的
第七舰队,希望同中国方面搞这两个项目。毛主席听尤金讲完后
,问这是什么意思,尤金也说不清楚,答应说回去向赫鲁晓夫汇
报,于是赫在1958年7月31日秘密来中国。

  赫要来,阎明复给我打电话(我当时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毛主席有外事活动,一般由我和阎明复担任翻译),说主任让你
赶紧过来,主任就是杨尚昆同志。我过去后,杨主任对我说,明
天赫鲁晓夫就要来,你们准备一下,并说了一些注意事项。

  赫鲁晓夫的专机降落在南苑机场,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
都去接了,但能感觉到气氛有些紧张。赫下飞机后就在飞机场休
息一下,还有一段插曲,刘少奇和赫鲁晓夫谈话说:我们现在大
跃进(正是浮夸风的时候),粮食产量特别多,现在发愁的不是
粮食不够吃,而是粮食多了怎么办。赫很轻松的一笑,“那不要
紧。你粮食多了给我们“。

  访问人:毛主席同赫鲁晓夫的会谈是在什么地方”?

  李越然:在颐年堂,当时参加会谈的还有邓小平,苏方还有
费德林。首先毛主席表示欢迎,然后说,尤金大使向我讲了你们
的想法,这是怎么回事?赫鲁晓夫显得很轻松的样子大谈起来,
说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为了对付美国的第七舰队,我们提议搞一
个共同舰队,另外我们潜艇为了联络,需要借中国的力量,搞一
个长波电台,也可以共同使用。赫说得很起劲,这时毛主席憋不
往,火了,站起来指着赫鲁晓夫说:“你讲了大半天,我也听了
大半天,说了许多话你还没有进入正题,我问你,什么叫共同舰
队?”气氛一下子很紧张,赫说:“共同舰队就是跟你们一块共
同商量商量。”主席说:“还是不切题,什么叫共同,你是不是
想把我们沿海都拿过去,那好,统统拿去好了。”赫说,我们商
量商量嘛,毛主席很干脆地说,涉及主权的问题根本不能谈,共
同舰队怎么指挥?

  访问人:当时情况,赫鲁晓夫很尴尬吧?

  李越然:相当尴尬。这就是毛泽东的伟大。1957年他支持了
赫鲁晓夫是出于全局的考虑,一旦涉及中华民族的主权,有损于
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丝毫不让的。我们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奴
役了几百年,我们知道被别人支配、受人欺负的滋味。所以说毛
泽东的伟大是其他人难比的。

  访问人:第二天毛主席和赫鲁晓夫在游泳池继续谈,又发生
什么事情没有?

  李越然:事倒没有发生什么,就是有点争吵,主要是关于斯
大林的问题。赫鲁晓夫讲,原来你们是支持我们的,现在好像不
大支持了,好像是向我们的后院抛石头。主席说,不对,实际是
抛了一把金子。赫说,别人的金子我不要。毛主席说,你要不要
是一回事,我要助你一臂之力,因为毕竟在我们共产党国家里你
们是头一家。

  访问人:有种看法,毛泽东在游泳池接见国家元首,是否不
太礼貌。

  李越然:我不这么看。毛泽东就是这样,他并不一定是有意
的,他不大管外交礼节,很随便。说到游泳就更有意思了,赫鲁
晓夫是没法和毛泽东比的,毛主席一下水,真是如鱼得水,而赫
鲁晓夫只是带着救生圈扑腾两下。

  访问人:还有人议论,说毛泽东建国后只读古书,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

  李越然:这种议论我也听到过,无非是说毛泽东对西方世界
不熟悉,这是不对的。我亲身感受到,他对世界各地的情况是相
当关心的,而且就他的愿望,非常想自己出去看看。他多次给我
们讲:我很想出去看看,但是我毛泽东今天处在这么个状况,是
无法实行的。因此我非常主张少奇、恩来、小平同志多出去走一
走,看一看,多了解外界的情况,不要光呆在自己的国家里。我
们可以想象,当时像美国、法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有谁能够
邀请毛泽东?这是个很客观很现实的事情。所以对那种说毛泽东
不了解外国情况的说法,我是不赞同的。我就多次亲耳听到毛泽
东讲这个问题,而且显得很迫切。

  不仅如此,他为了能直接阅读西方的原文报刊,特意请了英
文教员,其中就有林克同志,我亲眼见到他抓紧时间学英文的情
形。那么他学习英文是为了什么呢?我看他不是为了讲外语,他
学习外文就是为了直接阅读西方的书报。老人家经过努力,到晚
年基本达到能阅读英文报刊的能力。他还利用一切机会了解西方
的情况。举个例子,还是1957年在莫斯科时一次一块吃饭,他问
浦寿昌博士(他曾在美国学经济学,后来担任副外长;你是学经
济的,你能不能把美国的经济情况给我谈一谈,它过去怎样,现
在怎样,你是怎么分析的。浦寿昌同志给他讲了美国经济的一些
情况,毛主席表示很满意。他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世界各国的情
况。

  毛泽东有个特点,非常爱跟别人交谈,特别是他周围的工作
人员,常常给你出些题目,请你回答。他不喜欢八股调,常说,
说错了不怕,但你讲话要有自己的观点,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己
的思想,究竟你怎么想的,把你的观点你的看法讲出来,哪怕还
很不成熟,甚至不对也没关系,总是你的看法。他很愿意和这样
的人谈话。如说了一通,什么意思也没有,净是顺着他说些应付
性的话,他就很反感。1957年到莫斯科时,赫鲁晓夫来机场接他
,毛泽东、赫鲁晓夫,还有我和李银桥坐一辆宽大的“吉斯”车
,我当翻译。他问赫,各国共产党代表团到了没有,赫说到了,
毛主席特别问了一下“铁托到了没有”,赫鲁晓夫说,“还没到
,我们给他发了请帖,希望他能到,他不来就是他失礼,他要来
我们最好批评他一下”。毛主席听后不同意,说:“铁托不来,
一定有他不来的理由,你要知道斯大林整人整得够苦的,把人家
开除出情报局,人家能没气吗,他来了更好,不来要理解人家”
。然后又问如铁托不来谁来呢,赫说,卡德尔来,他是南斯拉夫
的笔杆子,南共中央的重要文件大都出自此人之手。毛主席说,
我一定要见他,看看他有什么想法,光从外界评论南斯拉夫不行
,情况究竟怎样,我很希望他和我讲一讲,他们搞的那个自治究
竟是怎么回事。这都说明毛主席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和
条件去了解外界的情况,学习和借鉴他国的经验,并不像一些人
说的那样只读中国的古书。古书当然也是读的,我们中国的当代
人有谁读古书能达到他那个水平,他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很少
看到他不看书,他读书非常仔细,手里拿支铅笔连圈带画,这都
是我亲眼看见的。但他不仅读古书,也读西方书、现代书。

  1992年6月14日于北京水碓西里

转自人民网《人民领袖毛泽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