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抗,原名周鸣韶,1914年生,浙江诸暨人。现任上海社会
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主编、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关于经济
法则的客观性质》、《求是论集》、《社会主义民主论》, 主编
的论文集有:《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人道主义与异
化问题》等。
周教授曾很客气地对我们的相邀表示感谢。其实,当他数次
来信表示一定按约寄出稿件时,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要知道,
周教授已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了。
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来源
访问人:你如何看待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同我国传统哲学的
关系?
周抗:按我的理解,这是批判继承的关系。因为传统哲学的
历史遗产,不论是古代的文王、孔子、老子、孙武子等人所留下
的,还是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民主改革的
先行者所留下的,其中实际上都存在着,真智同谬说相渗透,精
华与糟粕相结合这么一个内在矛盾。我们若不掌握马克思的分析
批判的科学武器——唯物辩证法,而只靠大量阅读古籍,那是绝
不可能达到扬弃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先秦各派学说以及后
来的玄学、理学、心学等等学说中的糟粕而继承其辩证思维的精
华的。因此,在谈到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来源时,我对国内某些
学者所提出的“两源说”就稍有不同看法。虽然他们明确地指出
,马列主义哲学是个主要来源;而传统哲学则是次要来源。但我
认为还是不够确切。
访问人:您的观点呢?
周抗:据我看来,只有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原理,才
是毛泽东的实事是的辩证法思想的来源。而毛泽东对传统哲学的
批判继承,则仅仅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或带
有民族形式的来源。毛泽东早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时,就说
过:“中国今日发展着的辩证法唯物论哲学思潮,不是继承与改
造自己哲学的遗产而来的,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而来的
。”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自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
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长期都是亲自带头,把对马列主义理
论的学习放到了他所规定的“三大学习任务”之首位的。他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号召红军指战员们“从战争中
学习战争”的时候,也还是竭力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他在这篇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论著中说:“我们的眼
力不够,应当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
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个极其生动的比喻,不仅
指明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对于完成其他两项学习任务的特殊重要
作用,而且更揭示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一定要努力去学马列主义
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绝不可满足于仅仅熟悉了一
些词句——这么极端重要的道理。
毛泽东所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任务就是“学习历史”,即学习
历史遗产。这个任务之所以被排在第二位,并不是因为它不够重
要,而是因为,若要真正有效地学好它,那就一定得借助于马列
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东本人虽然早于青少年时
期就熟读不少古籍,但是当他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之后,显然是
把自己所有的古籍知识统统都拿到马列主义“显微镜”底下去扬
弃了一番。这样一来,他才真正获得一座随时可以应用的历史遗
产的“宝库”了。想当初,他虽处在极度紧张的战争年代,可是
每当应用马列主义观点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时,总忘不了还要参
考传统哲学,采取其中辩证的精华,用来丰富自己的战略战术思
想。凡是用心读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论著的人,
可能都还记得,在那里不但有例如巧妙地借助于“将欲取之,必
先予之”这样的朴素辩证法的警句,准确地阐明我们的,为了前
进而先后退,为了扩大地盘而先丢失地盘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而且还有,借助于传统哲学精华积淀形成的语言,丰富了马列
主义关于“具体分析方法”的重要原理。这就是被称为“十六字
诀”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么一个
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辩证分析方法。毛泽东的这些高水平的
学习成果,岂不就更使我们认清这两个方面学习任务之间的辩证
关系了吗?
毛泽东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三是“研究现状”,这不但
表现为某项计划制订前的调查研究,而且表现为计划实施全过程
中的继续调查,以及结束时的工作总结。毛泽东曾再三再四地著
文指出了这一点并非一般重要,而是十分重要!就因为理论只有
在同实际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历史传统也只有继续不断地
摆到现实斗争中去鉴别,才能把弃糟粕而存精华这件事越做越好
。例如,毛泽东认为:红军在总的战略上,只能坚持以弱御强、
以寡敌众的持久战;而在每一个战役或战斗上,就必须尽一切可
能,集中三倍、五倍甚至十倍的优势兵力,并选择有利于我而不
利于敌的时机和地方,坚决去打以多胜少、以强击弱、一举歼敌
的速决战。在这里,毛泽东对老子的军事思想和孙武子的军事思
想都进行了有批判的继承与应用;而且他是从现实条件出发,恰
如其分地把这两派的军事思想放在不同的位子上进行灵活运用。
在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灿烂的具体表现中,我们都不难发现
,它同我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岂不是这样的吗?
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访问人: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有何特色?
周抗:据我看来,它显然表现出一种颇能引人入胜的中国特
色。这种特色,可以说是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标志。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毛泽东研究的是具体的矛
盾,而不是思辨的矛盾。这只要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同黑格尔
的《逻辑学》一对照就可以看清楚了。所谓具体矛盾,简单他说
,就是具体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思辨矛盾中,
存在着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但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
殊性的关系问题,而只有在具体矛盾中,才有一个一个的各自特
殊的矛盾,才有必要研究其中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问题。毛泽东是在革命实践中研究和应用矛盾学说的,所以就必
然要涉及这些问题。
访问人:你能不能具体地谈一谈?
周抗:好的,下面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毛泽东在革命实践
过程中,是如何具体而细致地去探索辩证矛盾的具体情况的:
第一,从统一中求对立统一。具体说来,也就是把作为统一
体的某事物分解为它的构成因素或组成部分,并从这些部分中考
察其相互之间的既差异又联结、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正如毛泽
东爱说的一句颇多传统味的话:“一切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
。就拿中国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来说吧,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早
在二十年代就通过细致的考察和剖析,把它分解为民族资产阶级
和买办资产阶级,这样的既统一而又对立的两个部分了。这也可
说,是从一中发现了二。但这决不是像切西瓜那样,简单地一刀
,将它切成两半。而是在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它进
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发现其中确实存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并且看清了双方之间那种根源于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关系,是既有
彼此磨擦、对立的一面,又有彼此依存、统一的一面。此后的社
会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证明了毛泽东的如上分析,不仅是完全
正确的,而且对中国革命来说,又是极端重要的。
第二,从对立中求对立统一。这种探索比前一种又复杂一点
。它不是从“一”开始作研究,而是从“二”开始,即从分裂着
的或很少联系的两个事物开始来作研究的。在这种情况下,重要
的关键并不在于发现对立,而是在于探索统一的可能,亦即探索
具体地联系、合作、配合或结合起来的可能,并且要求确切地掌
握那些必然导致形成统一和巩固统一的具体条件。例如,从1927
年直到1936年,人们大都把共产党同国民党看成绝对不会握手言
和的死对头。但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则不同,他们经过长时
期的探索和研究,认为固然两党之间剧烈对抗的现实是绝对不可
否认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却是可以变得缓和一点的;又认为
虽然要求双方之间的和解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经
过我们的艰苦努力而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也不是毫无可能的。
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就指出:形成国共两党之间既对
立又统一、既各自独立而又合作抗日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其主要
条件大致是:(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日益向关内深入;(
2)中华民族大难临头的形势激起了全国工人、农民以及各类型的
小资产阶级的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浪潮;(3)在国民党里面的民
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以不同方式日益更多地向我党表示合作
抗日的真诚愿望;(4)我们党一次比一次更明确而具体地提出,
创立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样一项
为全国绝大多数人民所热烈拥护的战略决策。就在这些条件日渐
形成的情势下,1936年12月发生了张、杨“兵谏”的西安事变以
及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7月7日爆发了日寇突然进攻的芦
沟桥事变,这一事变促使我们展开了团结抗战的伟大旗帜。从那
以后的一系列事变进程,更明确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决策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从对立中寻
求对立统一的做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成功的。我
们从这一成功中认清了,“相反”的两个事物,在一定条件下,
是可以“相成”的。或者说,是可以“合二而一”的。而在这件
事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就在于所谓“一定的
条件”。如果没有如上所列举的这么一系列具体条件的齐备和成
熟,那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具体的对立统一。
第三,从统一的历史过程纵向地寻求对立统一。有些初学《
矛盾论》的同志,往往不了解毛泽东所谓“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
梁”,从而形成了彼此之间的“互相贯通”,这些话中作为矛盾
的彼方与此方,是历史过程中纵向地存在着的,而且是先后相继
地出现的。例如,毛泽东多次分析过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坏事与好事的矛盾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既相反而又
相成的矛盾着的方面,都是纵向的。就拿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来看
一看吧,这里既对立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统一着的矛盾结构,实际
上是既相反而又联贯的两个历史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毛泽东正是从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分辨出显然有其本身独特现象
和独特本质的特殊阶段(例如抗日战争阶段),并同它的过去阶
段以及将来阶段联系起来,在辩证法一般原理指导下,进行具体
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哲学概括,再经实践反复验证之后,才把
这个不仅完全符合矛盾规律,而且显出了一点作者的独创性的结
论写进了《矛盾论》的。因此,当着斯大林的严厉“批评”突然
袭来之时,这个独创性的论断始终巍然不动。这就因为,它本来
就是实事求是的,无懈可击的嘛!
我想,从上述三点探索中,人们不难领会,毛泽东矛盾学说
中的中国特色,不但表现为理论形式上的民族风格等等;而且更
表现为理论内容上的具体化和中国化。诚然,毛泽东关于矛盾的
一般原理是从马克思和列宁等导师那里学来的,当然也参考过许
多古籍的。但绝不是像鹦鹉学舌似地,从前辈或祖先那里搬过来
就算数的。而是学来了精神实质,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通
过在实践中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再当先生,再当学生……这样
一种螺旋式的循环上升的长期过程,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这
个泉源之中,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的,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
容上都具有中国特色的,亦即里里外外都中国化了的,一朵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之花。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访问人:毛泽东是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周抗:是的,我在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时,已经表明毛泽东在
应用唯物辩证法去批判继承传统哲学时;在应用唯物辩证法一般
原理去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都显然有所发现,有所
创新,有所开拓,有所前进。下面我想着重谈两点:
第一,在对“应用辩证法”研究方面的创新和开拓。毛泽东
善于在实践中研究和应用唯物辩证法。他主张不仅要研究事物运
动的一般规律,而且尤其要揭示它们的特殊规律。因此,他在很
大的程度上开拓了“应用辩证法”方面的研究。就说打仗吧,他
不仅研究一般的军事学,而且更热衷于结合研究军事活动中反映
出来的辩证运动规律。从而揭示出了:隐蔽身体与发扬火力,防
御与进攻,后退与前进,内线与外线,包围与反包围,持久与速
决等等一系列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关系,创立了被称为《军事
辩证法》的“应用哲学”的学科。再说进行政治斗争吧,他从中
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又作出了高水平的敌
我分析,从而把中国资产阶级分解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并且依据这两部份资产阶级截然不同的经济利益和
政治态度,把前者归入敌人之列,而把后者归入人民内部。这一
具体分析的实际价值,就在于:使面临的敌人大为减少而朋友和
战友则大为增加;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我们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体制中,其“专政面”就大为缩小,而其“民主面”
则相应地大为扩展。这岂不可以说是毛泽东在“政治辩证法”方
面获得重大开拓前进的光辉成就吗?此外,还有“党的建设的辩
证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辩证法”等等,其中有些方面,
可说是硕果累累;有些方面虽也有错误和失败,但其中也还存在
着颇有价值的,例如《论十大关系》一文中的某些探索。
第二,在对唯物辩证法原理及其体系研究方面的深化和开拓
。列宁曾经强调,唯物辩证法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来进行研
究;同时还说:这个问题要有人来加以发挥。据我看来,正是毛
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响应列宁的号召,站出来
做了这一“研究”和“发挥”的工作。首先,毛泽东认为,矛盾
的同一性,不仅表现为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而且
还表现为,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他进而具体指出
,例如生与死、福与祸以及战争与和平等等,在性质上相反的两
个阶段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同一性,因而才能相互转化。
这个著名论断,虽曾遭到过苏联哲学界的非议,但它符合客观的
历史规律,而且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早有这种辩证思维天才萌芽的
反映。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把它提到马列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
加以阐明。这岂不是他对哲学基本理论上的深化和开拓的一例吗
?其次,他认为矛盾学说的“精髓”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
对的关系问题。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首先简要地阐明了矛盾
的普遍性原理,同时就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
之中的道理;紧接着就以大量的篇幅详细地阐明了矛盾特殊性原
理。在阐述矛盾特殊性问题的过程中,不久就联系矛盾的普遍性
问题指出了:人类的认识运动,总是先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
到特殊,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认
识提高一步的关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紧接着又展开了矛盾特殊
性问题的阐述,并用来论证了。“对具体的事物,必须作具体的
分析”这一貌似平凡而启发性极大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原理;此后
,再一次联系到矛盾普遍性问题的时候,才明确指出:矛盾的普
遍性,即它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即它的个性和相对
性。而共性即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在相对性的东西之中,
存在着绝对的东西。显然,我们如果不研究这个毛泽东称为精髓
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就不但不能掌握上面已经指出的
一系列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道理,而且也不可能弄清楚后面的关于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等等的辩证关系的。据
我看来,这是毛泽东对哲学基本理论上有所深化和开拓的又一例
。
再次,毛泽东关于矛盾学说的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以矛盾规
律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和唯物辩证法诸范畴的辩证统
一;而且还体现出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辩证统
一,这样一个比较合理的唯物辩证法的新体系。据我看来,这也
不能不说是毛泽东的发展或创新的难能而可贵的成果。
总而言之,我认为毛泽东对哲学的确是有所发展的。而且如
上所述的这些主要的发展之点,都要经过实践从正反两面检验之
后,被认为是很成功的。如果要问毛泽东的成功之路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这条成功之路,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要点:(1)坚持学
习马列主义理论。学其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仅仅学其词句
;(2)坚持应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践。而不是丢掉马列主义进行盲目实践;(3)坚持在实践中
既当先生,又当学生。这也就是说,既指导实践,而又虚心接受
实践的检验。我认为谁如果能真正抓住这些要点,那么也就抓住
了这条成功之路了。
1992年10月5日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