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和图书馆结下了"良缘"。1912年秋,他退出湖南省立一中以后,就一心一意地到湖南图书馆进行他的自学生活。
湖南图书馆藏书丰富,毛泽东初到图书馆时,看到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中外书籍,便下定决心,尽量多读一些。他每天吃完早饭,就匆匆忙忙地来到湖南图书馆,有时他来得太早,馆里还关着大门,他就站在门外等着。每天一开门,毛泽东是第一个进馆看书的人。他伏在阅览室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读,争分夺秒地看,一刻也不肯休息。图书馆关门时,他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午常常饿着肚子不吃饭;有时口袋里有钱,就到街上买几个烧饼充饥,这就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休息时间了。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毛泽东日复一日地坚持到图书馆去读书,从不间断一天。在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看书坐久了,脚冻得发痛,他除了活动活动两脚,仍然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书本上。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研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黎勒的《名学》,卢梭的《民约论》等十八、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此外还读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和世界地理、历史书籍;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并联系实际很有兴趣地加以研究。通过半年图书馆的自学生活,他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为解放穷苦的群众而奋斗的决心。 这是毛泽东学习生活中收获最大、很值得纪念的半年。后来他向友人叙述了这段难忘的记忆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应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 1918年10月,毛泽东来到北京,当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助理员。他在这里虽然时间不长,但能珍惜分秒的时间,如饥似渴地研读着介绍各种新学说的报章、杂志和书籍,获得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新知识。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来到北京,虽然工作十分繁忙,还是像青年时代一样,利用点滴时间看书学习。二十多年里,他经常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处借书,进行学习和研究。读书学习是毛泽东最大的嗜好。据不完全统计,进城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
转自《解放军报》网络版